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急求題材為圍繞春節的散文.適合高中生。

急求題材為圍繞春節的散文.適合高中生。

春節憶非憶

“嗵——嗵——嗵”,在煙花映紅的絢爛夜空中,春節悄悄地來,又悄悄地去了。除卻肩扛手提、走街串巷的行色匆匆,喜氣、團聚的主題,也於匆忙間濃縮並虛化了。

忙忙碌碌壹年到頭,我也曾經很想於年關和年初的間隙與親朋好友壹述衷腸,談談成敗得失,說說喜怒哀樂,最好在老酒、煙霧間道盡風流。然而,我卻驀然發現自己的幼稚和不合時宜。在生活節奏加速度提升的現在,誰還會有這樣的從容不迫呢?壹切都在事業、地位、收入的圈圈裏打轉。才兩三天光景,還沒覺出團聚的溫情,新壹輪的上班熱潮又開始了。

似乎春節還沒開始,可是卻真真正正地結束了。看著漸漸遠去的2007年春節,我簡直崇拜、嫉妒、羨慕豬八戒在五觀莊與人參果的親密接觸。還沒吃就沒有了,可是卻實實在在地吃了。那感受,怎麽就這樣貼切呢!

於是,借他人之口對近幾年春節的發展趨勢作了概括:殼子(禮品)越來越大,實貨越來越小;花樣(煙花)越來越多,氣氛越來越淡;效率(拜年)越來越高,交流越來越少……

面對社會生活方式的急遽變遷,衛道士我壹時半刻居然很有些失落與茫然,便螳臂當車般拉壹回歷史倒車,從記憶深處尋求春節的壹些快樂片斷,遂有如下文字隆重問世:

切糖的甜蜜記憶

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過後,風是壹天緊是壹天,在刺骨的寒意中,妳庸懶地起床,庸懶地洗漱,又庸懶地烤火看書觀電視。

忽壹日,壹鍋稀爛的米飯映入妳的眼簾。面對“像飯又像粥,非飯亦非粥”的早餐,還未等妳發出抱怨,便叫娘親壹句“過年了,今天切糖”給生生地噎了回去。

“天大地大,過年最大。”為了過年,吃點爛飯簡直就不是犧牲!人人都這樣想。

天漸漸地暗淡下來,在鐵鍋中奮戰壹個白日的米飯終於將要涅盤,為實現澱粉和蔗糖的分離而興奮得手舞足蹈。

又數個小時,假使天氣晴朗或許還能繁星密布的辰光,由大鍋米飯凝結而成的型糖終於大功告成。

看著小半鍋黏稠的產品,拿壹把勺子輕輕地攪動,暗黑色的型糖隨即形成壹個漩渦。提起勺子,糖如同薄薄的千張,均勻地掛下來。那時候,煎熬糖的,看煎熬糖的,都會長籲壹口氣,露出會心的壹笑。

接下來,便是圍坐在火爐旁,等待切糖師傅的到來。

黑白熒屏上牽馬挑擔的畫面在蔣大偉雄渾的歌聲中不停地切換,可師傅遲遲不到。慢慢地,圍坐在火爐上的人上下眼皮開始打架,這其中就有我的光輝形象。當然,還附加著讓哈喇子流下來,點點滴入灰中。

也不知什麽時候,“咚咚”的敲門聲忽然響起。

看到歪叼著過濾嘴的切糖師傅大駕光臨,剛剛還昏昏沈沈的我們隨即精神為之壹振,立馬開始忙碌起來。

“哧啦”,在跳動著的焰火中,竈前壹大捆豆萁很快散落,被接二連三地填入鍋底。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悲悲戚戚不同,這次的豆萁充滿著“燃燒我壹把,甜蜜千萬家”的大無畏英雄氣概,頗具豪邁之風。

鍋子很快熱起來,隨著勺勺型糖的舀入,第壹板自制土糖的誕生歷程很快開始。

只見炸熟的壹小簸箕凍米被倒入鍋中,它混合著預熱的型糖,伴隨著切糖師傅鍋鏟的指揮上下翻飛。若幹年後在美食節上見到烤肉者的舞姿,竟覺出異曲同工之妙來。

“起鍋,”壹聲令下,我們忙不叠地移過砧板,並在上面放上豆腐框。

“哐!哐!哐!”最花力氣的壹道工序開始了:用糖槌把松散的凍米夯實,吃起來有嚼頭又有韌勁。

此項畢,只見師傅壹個提手,把豆腐框飛快地拎起,而夯實的凍米方塊卻毫發未損。

隨即便是把板糖切為片糖,也即最見手藝的“化大為小”。我們觀摩著師傅的表演,壹個個露出驚嘆兼崇拜的神色。

約壹刻鐘,第壹板糖大功告成。

隨後是第二、第三,芝麻、番薯……

等把所有的片糖都裝進大大小小的缸裏後,已是半夜三更。

可惜,那時還沒有“累,並快樂著”之說,甚為遺憾。

爆竹的聲聲誘惑

“爆竹聲聲辭舊歲,迎新總在劈啪中。”要說過年沒有炮仗,那還叫過年麽?該傳統得以延續千年,總有它的合理內核與獨特魅力吧,我想。

關於炮仗,我倒有兩個很模糊的記憶:

天下著零星小雪,壹位外地親戚很難得地於除夕前光臨造訪。

許是從未見過手放炮仗,見我擺弄個不停,便饒有興趣地湊上來,笑嘻嘻地說:“這麽好玩,給我壹支試試?”說完,不待我答應,便飛快地抽出壹支。

這倒也罷了,偏偏還要問我壹句:“怎麽放啊?”

才七八歲的我,哪分得清玩笑,正肉痛得不行,便誤導說:“豎在石頭上,用手按住,再點上火就可以了。”

糟糕的是,親戚真的這樣做了。只聽“砰”地壹聲,手掌頓時烏漆麻黑。好在炮仗是最輕量級的,力道也不大。饒是如此,紅腫還是不可避免的。

結果,娘親賞了我好幾個“麥鼓”(巴掌),讓我消化了好幾天。

大約同壹時期,我在拜年過程中又因炮仗很是風光了壹陣。

才邁上姑媽家門前的臺階,我就嫻熟地拿出粗大的炮仗,捏在手上,鎮定自若地“乒乒乓乓”放起來。

聞聲而出的兩位表哥,盡管年齡是我的兩倍,卻也嚇得用手捂住耳朵,半晌不敢動彈,和我的面不改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姑父很生氣,在誇獎我膽大的同時把表哥壹頓臭罵。

現在想想,倒有些後怕:要是假冒偽劣產品如現在般泛濫,說不定我會成為新聞媒體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呢。

除卻模糊的回憶,春節炮仗的快樂還在於數量的累積和展覽。壹進入農歷十二月,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炮仗便會漸漸地增多,今天壹筒、明天兩筒地堆放在煙囪下的壁櫥裏。臨近除夕,怕不有十三、四筒哩。只見它們整整齊齊地碼在壹起,分外好看,惹得我隔三岔五就去看壹回,生怕它們飛了似的。倘若能再花上兩毛五分,就可以買上壹串100響的小鞭炮。那時侯,我真是會快樂地連心都要飛起來。

年三十終於在千呼萬喚中降臨。才下午三、四點鐘,整個村子便被劈劈啪啪的炮仗聲所包圍、所籠罩,充滿硝味的淡藍色煙霧,也喜不自禁地四下裏遊走。我也開始忙碌,屁顛顛地搬出儲備的炮仗,看著燃放後的它壹支支沖上天空,然後發出好聽的“砰啪”聲。那光景,想不鬧猛都不行哩。

晚飯後往往還早,於是我便拎著壹只袋子,兔子般地上串下跳於鄰舍的房前屋後,烏溜溜的眼睛爍爍放光,不住地四下裏掃描,壹旦發現“獵物”——炮仗渣頭,便飛快地趕上去收入袋中。倘若碰上有些積雪的日子,那傳入耳中的更是壹片“咯吱咯吱”聲,聽起來那麽的悅耳。末了,盡管臉蛋凍得通紅,甚至還會掛下串把鼻涕,但看到成堆的戰果,喜悅之情還是溢於言表的。接下來便是在硝香的熏陶中翻揀淘寶,替戰果分類——完全沒有價值的(往往占多數),燃放了壹半甚至啞響的(很少甚至沒有)。那時侯,要是能揀出壹兩支啞響的炮仗,其快樂是遠勝於過年領紅包的。隨後,就讓有利用價值的炮仗渣頭發揮激勵功能:先是壹層層往下剝、往裏剝,等它露出黑硝或索線方才罷手,然後點上火,在“砰”的壹聲或“哧”的壹下中盡情享受快樂。

如今,許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緣故,手放炮仗正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或許不久以後就會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自動、越來越花哨的煙花、禮花。而少數暴富的闊佬們甚至用工具車拉來方桌大小的特大產品。那動靜,真個地動山搖,直教人疑心是否建國N年。可是很奇怪,總覺得熱鬧、繁華背後,少了些許本真的意味。

小小炮仗,春節裏的壹道獨特風景,壹言難盡啊!

禮包的搖擺歷程

“那小孩,把包頭拆開來,有好東西呢。”隔著小溪,壹個大人遠遠地沖我嚷嚷。

我的心裏壹動,真就看了看拎在手中的尼龍袋——裏面裝著舅媽、阿姨返回的好幾個拜年包。

“包裏裹著什麽呢?白糖?核桃酥?還是紅棗?”糙紙包起來的禮品,充滿了懸念。

“開玩笑,怎麽可以?”看著人來人往的大路,我嘴裏嘀咕著,加快了腳步,盡管心裏不無想法。

壹會兒便轉過彎進入小路,路面頓時冷清了下來。

“要不,看看?”望著空蕩蕩的四周,壹個念頭冒上來。

“不行,被發現了可要吃癟。”我被這個想法嚇了壹跳。

“累了,歇歇吧。”又走了壹會兒,我在壹塊大石頭前停住腳步。這石頭,真大!真好!躲在後面,誰也看不見。

……

到家後,我交上癟了些許的禮包,並誠懇地解釋了原因——擠壓過度。

“其實,我在路上拆包偷吃了。”若幹年後,我如是坦白。

“妳當我是傻子?”回答讓我大吃壹驚,“也是條件困難,沒什麽吃啊。”

我頓時湧上壹種異樣的感覺。

“年年春節,今又春節。”過去已然過去,未來又將何如呢?空洞濫情的我,突然有些莫名的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