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北京滿族聚集地,喇叭溝門鄉,這兒不光有美食,還是壹個長壽村兒

北京滿族聚集地,喇叭溝門鄉,這兒不光有美食,還是壹個長壽村兒

#北京#

按圖索驥,很輕松就能找到北極鄉的下落,順著京密高速進入懷柔城區,再沿著111國道行駛,大概三個半小時後,路邊便會出現壹座高高的建築,上面寫著‘北京極地22度’跟當地人壹打聽才知道,這正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北極鄉

有意思的是這裏還有另外壹個身份,北京最大的滿族聚集地,喇叭溝門鄉,您還別說,雖然這兒的陽光絲毫不比北京城裏‘示弱’但溫度明顯涼了不少,按照當地土著提供的線索,皇太極當年找到這塊寶地的答案就藏在當地孫柵子村兒裏,壹個叫做閑雲山房的地方

走進閑雲山房,太陽越升越高,但在走在山林之中,溫度卻是越來越低,崇禎元年,皇太極回沈陽,途徑湯河川兒,遇見壹個當地的白胡子老頭兒,看見他正在打柴,出於好奇問了壹嘴,老頭兒說自個兒打柴是為了老家兒燒水喝,皇太極壹聽,更好奇了

您這麽大歲數還有爹?得跟您回家見識見識,沒成想壹進家門兒,老爺的老家兒著急忙慌地說,快點兒,妳爺爺還在山上等著咱們給他送飯吶,您聽聽,這砍柴的老頭的爺爺得多大歲數啊?果不其然,老頭兒的爺爺已經過了無量壽期了,也就是120歲以後已經不計算歲數了

之所以能活這麽大歲數,壹不愛錢,二不貪財,三不好權,唯愛山中的壹口泉,故事聽起來確實像是個傳說,但是這口泉水卻真實存在,順著山林往裏走幾分鐘的時間,咱們就到了壹口泉水的跟前兒,這個泉是自然村世代的飲用水源,活到100左右的老人特別多

在九十年代那會兒, 旅遊 開發以後,根據當地百姓反映跟調查,90多歲跟80多歲的有幾十個人,所以當地土著就在這石頭上刻了這仨字兒,據當地文字資料記載,這池泉水已經在這兒流淌了五百多年了,因為這壹帶是北京地區目前最大的森林覆蓋區

地下都是由花崗巖風化後的麥飯石組成,茂密的森林所吸收的露水和雨水滲入地下之後,通過麥飯石層層過濾,就形成了這樣的水質,水溫常年保持在4到5度,而之所以喇叭溝門能夠形成最大的滿族鄉,其中壹種說法,就是因為當年皇太極回沈陽路過此地的時候

發現這壹帶的氣候,水質和老家極為相像,所以清朝入關進北京城後,很多滿族人就定居在這兒了,皇太極到長壽泉不久之後,發現這裏還有壹棵神奇的松樹,世代守護著村子,如今在松樹下邊的山石上,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到‘壹善’兩個字兒

相傳這正是皇太極題寫的,後來當地的土著找人刻在山石上,與此同時,在孫柵子村兒相隔數公裏外的壹東壹西兩座山頭上,孝莊和多爾袞還分別提寫了‘二著相交’‘三星照戶’預示著清朝子孫相傳萬代,福祿壽三星庇佑

郊區度周末,郊區過大年,越來越多的北京人愛上了原汁原味的農家樂,但是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壹個問題,農家飯好吃,可農家飯住起來卻不那麽舒適便利,那麽您看這樣的農家院怎麽樣呢?白色的柵欄圍墻,原色的小木屋,裏邊擺放著壹水兒的木質家具

20世紀90年代,孫柵子村兒被打造成了喇叭溝門鄉的民俗 旅遊 示範村兒,於是很多村民都放棄了自個兒的原有住宅,另辟新址辦民俗 旅遊 ,喇叭溝鄉被稱之為北京極地,壹來是北京的最北邊,二來是氣候極為宜人,尤其是最炎熱的夏天,最熱的時候僅有22度

用人家當地的話說這叫入伏不見伏,盛夏不見暑,這可不是跑題了,這22度的夏天,根本原因就在於這片北京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白樺林,這種樹木只有在海拔900米到1100米之間的潮濕山腰上生長,而喇叭溝門鄉剛好符合這樣的地質條件

不過話說到這兒,既然白樺林屬於自然保護區,怎麽能隨意砍伐呢,過去這地方整個是原始森林,每年都要育林,剩下的就是不成才的材料,除了就地取材,還原這些白樺木柵欄圍墻,有些本地人還保留了當年老村房的木結構

早年間上到皇帝住的紫禁城,下到老百姓住的四合院,都講究這點,尤其是坐北朝南的屋子,屋墻,房子的進深,都是有壹定比例的,除此之外,走廊上的房檐也藏著黃金比例,專業術語叫‘柱高壹丈,平出檐三尺’說白了就是南墻高3米,走廊上的房檐兒就得探出來1米左右

這是利用冬夏兩季光影的角度計算的,只有滿足了這些條件建造的大北房,才能夠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而當地土著恰恰保留了這些老村房的老講究,讓您住在裏邊盡享原汁原味的農家樂

二:舌尖上的滿族味兒

如今人們對於吃這件事兒格外的講究,蘑菇更是無可厚非的 健康 食品,而眼前這漫山遍野的大腿蘑都不是人工種植的,完全是依靠當地1000多米的海拔以及濕潤的氣候,造它們純天然生長的,話說到這兒,既然要到喇叭溝門滿族鄉嘗鮮兒,這野生大腿蘑怎麽吃最地道呢?

您瞧著眼熟嗎?這就是北京人常說的小雞兒燉蘑菇,這道菜可是打清朝那會兒,傳下來的,號稱滿族四大燉菜之首,講究用大腿蘑或者是榛蘑風幹晾曬成幹兒以後,和過油的小雛雞燉在壹塊, 不用放太多的調味料,只用鹽,醬油,味精,香油適度調味兒

吃的就是個鮮勁兒,這兒的土著自古就對自然賦予的野味兒有著特殊的認知能力,不光是小雞兒燉蘑菇,壹桌子的葷素搭配,都是來自壹年四季的大山之中,這是滿族人家登上大雅之堂的另壹道燉菜,名叫野雞膀子燉土豆兒

所謂的野雞膀子其實就是壹種蔬菜,它的葉兒形狀跟野雞膀子差不多,是北京人春天吃的嫩芽,這種植物同樣是喇叭溝門鄉的特產,山間道邊隨處生長,據說清朝初年,滿族人定居在這兒,才開始嘗試著食用的,講究吃它開春剛長出來的嫩芽兒,吃起來不比雞肉口感差

眾所周知,北京人喜歡喝茶,但喇叭溝門的土著卻喜歡喝藥,這還不是我瞎說,講究喝黃芩,作為草藥,早在魏晉時期的《吳普本草》裏,就有記載了,每年2月到9月之間,都可以進行采摘,根部入藥,葉子泡水,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時至今日,喇叭溝門的滿族人依舊沿襲著喝黃芩的習俗,這兒的休息場所為了不破壞野山黃芩又能夠讓北京人過把采茶的癮,專門從深山之中,借用了壹種老種兒,把它們重新進行栽培,在這兒,您不光能采茶,還能參與現場炒茶

大柴鍋炒茶已經流傳四五百年了,把鍋燒熱,直接倒入采摘的鮮葉,用手輕輕翻炒去水氣,明顯看到葉子變成黃綠色之後,聞到清香略到苦澀味道的時候,就算炒得了,總的來說,北京極地,喇叭溝門鄉確實是壹個不可多得的寶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