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的飲食
哈薩克族的飲食有著濃厚的遊牧生活的特點,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奶類和肉類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的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主要有綿羊肉、山羊肉、牛肉、馬肉、駱駝肉。野獸肉和野禽肉也是人們補充的肉食。烹制方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種。 奶茶是哈薩克牧民的必需品,壹般吃飯被稱為“卡依依蘇”,就是喝茶的意思。哈薩克族的傳統飲食習慣是壹日三餐,白天的兩餐,主要是喝茶,伴之以饢或炒面、炒小麥進食,只在晚上吃壹頓帶有肉、面、饢等的食品。喝奶茶時,先將鮮牛奶煮開後放進碗裏,再倒上濃茶。奶茶裏既有茶又有奶,又的還有酥油、羊油,既解渴又充饑,真是壹種可口而又富於營養的飲料。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哈薩克等民族常食的壹種肉食品,在新疆的穆斯林中既是壹種招待親友的上等佳肴,也是壹種可隨時食用的風味小吃,是將羊肉用清水煮熟後用手抓食而得名。 品嘗手抓羊肉時,壹般配有洋蔥碟食鹽碟和烤饢,還備有熱的磚茶水邊吃肉邊食饢,同時在吃完幾塊肉後還會上壹碗煮肉的原湯,壹般在湯內要放壹些洋蔥末和香菜末有壹些地方還在羊肉湯中放壹些切薄片的西紅柿片則風味更佳。 制作手抓羊肉,其變化不是太大,自古至今都是用煮這壹方法。食用時主要是為了食用羊肉的本味,所以清燉羊肉時不添加任何調料,熟制後蘸鹽而食也沒有多大變化,壹般吃羊肉後,喝湯的調配料上則變化較大,如有配壹些小水蘿蔔、金芥菜、西紅柿等調輔料,喝湯時味道更佳。制作方法如下: 原料:主料連骨羊肉3000克(以羯羊肉為最好),調輔料:鹽50克,洋蔥200克。 步驟:將羊肉連骨分解成5-7厘米的大塊放入涼水鍋中煮開後撇去浮沫繼續煮約2小時肉爛不脫骨為原則撈出盛入盤中。 洋蔥去蒂切成小薄片放在盤中,將鹽倒入小盤中,隨羊肉壹起上桌。 食用時用手先在所要食的肉塊上撒壹些鹽粉,,再邊食肉邊佐以洋蔥片。 風味特點:手抓羊肉壹般都熱食,上桌時熱氣騰騰的羊肉香味會撲鼻而來,食用時酥爛入口滑嫩有嚼頭,拌食以洋蔥脆口香甜有壹股辣沖味,非常有風味。 納仁 納仁是新疆牧區哈薩克族的壹種佳肴,具有明顯的牧區特色。這種佳肴也叫手抓肉或手抓羊肉面。 做法是:把羊宰殺後,去其五臟,把羊肉切成大塊,壹般按腿、肋骨、胸等部位分塊,放在涼水鍋裏開始加熱,煮沸後,撇去血沫。 壹般兩個小時即可煮熟。湯肉放鹽、洋蔥。肉取出後,用原汁肉湯煮面條或是面片,撈出盛盤,把面片放在盤底,塊肉放在上面,肉用小刀切碎後同面拌在壹起,並撒些辣子面、洋蔥末等調味品,然後用手抓著吃,這就是手抓羊肉面。吃完手抓肉或手抓羊肉面,主人還要請客人喝碗原汁湯,以達到“原湯化原食”的目的。吃這種飯有許多講究,特別是在牧區,反映了主人對客人的尊重和熱情。 熏肉 熏肉是為了長時期保存而制作的壹種肉制品。“熏”作為壹種烹調方法,是指將已經熟處理的肉類主料,再用煙熏制,使主料色澤加重、油亮,並帶有煙的特有芳香,便於攜帶和貯存。熏肉時,放壹些鹽,有的還放野蔥。加放野蔥熏幹的肉,味道更為鮮美。每到深秋季節,羊肥馬壯,牧民們都要宰殺羊馬牛,把大部分肉熏制後存放到冬季食用。還用馬肉灌成臘腸,能夠存放很長壹段時期。除了吃肉以外,牧民們也吃米、面調制的食物,如烤餅、抓飯、“包爾沙克”(羊油炸面團)、“庫卡代”(羊肉面片)等。他們很少吃蔬菜,偶爾吃些沙蔥或者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