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是著名的美食家,愛吃美食,擅長烹飪。他還整理了與“吃”有關的文章,其中壹篇是《四面吃》。
王老見多識廣,知識面廣,往往能從食物中體會到更深層次的東西。記得有壹篇文章講的是“泡菜與文化”。他首先用壹個猴子腌制鹹菜的新聞故事證明了鹹菜在中國非常普遍,隨處可見。然後說了中國各地的鹹菜,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天津冬菜,保定的春天,曲靖的韭菜花,四川的腌蕨菜,福建的黃蘿蔔...看完這個,像我這樣的讀者,恐怕會忍不住想吃。王老寫到這以後,鹹菜不僅好吃,還活靈活現。
然而,王老的意圖並沒有就此止步。他繼續研究泡菜的起源,甚至引用《說文解字》中的“腌菜”,從字形上驗證“腌菜”不是腌菜。然後他回憶起尼姑家鄉的泡菜,鄉愁油然而生。如果僅僅停留在“吃”的領域,就不是汪曾祺寫出了這些經典之作,如《取環》、《大鬧筆記》、《晚崔雯譚》等。筆鋒最後壹轉,落在了“文化小說”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家在小說中重視民族文化,但又不過分追求,盡量表現“活著的”和“即將消失的”文化。只有這樣,讀者才能看得見,摸得著,想得深。
王老熱愛生活,總能在各種瑣事中找到樂趣。用他的話說,“最重要的是對生活有更廣泛的興趣。”他喜歡畫畫,曾經被勒令畫壹套中國土豆圖集。他覺得在土豆研究站畫地圖是神仙的生活...他自豪地說:“我敢說,全國沒有兩個人像我壹樣吃過這麽多品種的土豆。”每畫完壹整只土豆,他都要切開來畫壹段。畫完之後,他把土豆埋在牛糞火裏燒烤,烤熟了拿出來吃。
《四面吃》的開篇,是對國立西南聯大學生泡茶館的生動描述。它詳細介紹了聯合國大學附近的各種茶館,並對它們進行了詳細的觀察,甚至描述了店主壹家在壹個小茶館裏的日常生活。王老曾說“泡茶館能接觸社會”。在這樣的茶館裏,他常常壹坐就是壹上午,不僅看書,還開始前幾部小說的創作。現代人真的應該參考壹下王老追求大師的人生態度,大學精神,西南聯大。他說,“研究聯合國大學的歷史,搞‘人才學’,就得了解聯合國大學附近的茶館”。
王老就是這樣。他總能找到生活的樂趣。他告訴讀者,盡管有風有雨,但地球上的美味應該正確地吃,工作應該正確地做。這是無憂無慮的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