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傳統節日吃的小吃或食品
鄉情濃濃甜姜薯 由初二開始,很多民眾都舉家出動,忙著走親訪友了。在這壹來壹往中,潮汕地區另壹個特色的美食就不得不提了。潮陽潮南維系多年的民間傳統,大過年款待上門客人的甜湯多用壹種當地特有的薯類植物來烹制———姜薯。其實,無論哪個家庭,春節前夕備辦年貨,姜薯同生柑壹樣都是必不可少的。春節前幾天,人們紛紛從市場上拎回壹簍簍姜薯。那情景頗有些像省城人爭趕花市的場面。潮陽人喜歡吃姜薯。除夕圍爐,幾道菜中往往就有壹道是甜姜薯;親朋登門拜年,主人便分煮壹碗姜薯片湯招待。按照潮陽民間習俗,客人可以辭卻別的款待,唯獨這碗姜薯非吃不可,因為它表示著主人對來客的敬重。潮陽人吃姜薯,是很有講究的。有削成薄片,放到沸水裏稍煮片刻而成的薯片湯,湯裏的薯片微微卷曲,吃起來清香爽滑;有切成薯塊,加白糖和豬油用文火慢煮而成的燜姜薯,吃起來甜潤可口;有把姜薯炊熟後搗成泥,拌上糖,撈做成桃、杏、柿等五種果品的形狀,隨時蒸熱可吃。姜薯雖屬薯類,身價卻並不低賤。有些前來探親的華僑、港澳同胞要回歸居住地,千裏迢迢,也要帶上壹簍姜薯,好讓海外鄉親嘗嘗。有些離鄉多年的僑胞,壹回到祖居地,就渴望吃上壹碗姜薯湯。家人也理解他們的心願,當他們剛壹進門,壹碗甜津津的姜薯湯便端上來了。 落湯錢 與平日拜媽祖準備的祭品不同,正月初壹家家戶戶都會壹早起來制作“落湯錢”,制作時先將糯米粉團煮熟,置於盆中,用筷子或木棒反復擂攪,使熟粉團更加純滑,也更具韌性。在粉團熟後,用手捏成小塊,滾上白砂糖、花生、黑芝麻等即可,有的還會將熟糯米團入鍋用蔥油煎至兩面微脆,再切塊裝盤。 鴨母撚 其實就是壹種有餡的糯米粉制湯圓,因其形狀似母鴨在水上遊蕩浮沈而得名,原是元宵節的小吃,故俗稱元宵。制作時將糯米磨成漿,壓去水份,調成糯米漿皮分別包裹綠豆餡、紅豆沙、芋泥、芝麻糖等餡料,揉搓成形似鴨蛋狀,放入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吃時每碗每粒的餡各不相同,為區分每粒餡的不同,在包的時候,不同餡的鴨母撚形狀各異,如有的形狀略圓、有的略尖等,各有記號。 蝦棗 除夕之前家家戶戶的能人們就開始大量購買鮮蝦,配合馬蹄、白肉、生粉等制成手心大小的蝦球,外頭再裹上壹層薄薄的豬肉網皮,炸過後香香脆脆,就成了壹家人節日期間的下酒佐料之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