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北京特色的小吃是什麽?

北京特色的小吃是什麽?

北京小吃可分為漢民風味、回民風味和宮廷風味三種。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沖、煎、煨、熬等各種作法,***計約有百余來種。 愛窩窩愛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壹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壹年四季都有供應。愛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歷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誌》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歷年間稱之為窩窩的食品。  但為什麽後來又成為愛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頤》壹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壹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禦愛窩窩。”  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壹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禦”字,所以省卻了“禦”字而稱“愛窩窩”。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間,明代《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愛窩窩。  愛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  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還註說:“愛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壹,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面粉團成圓形,大小不壹,視價而異,可以冷食。”蜂糕蜂糕是用面粉或米面加糖、果料等蒸制而成的壹種糕食小吃。因為這類糕食掰開後,內中有較多蜂窩狀的小孔,故名蜂糕。 蜂糕有紅白蜂糕、碗蜂糕和米面蜂糕。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與涼粉壹般同時出售。扒糕用蕎麥面制成,鍋內燒開水,倒入蕎面,快速攪拌,蕎面熟透後,盛在盤內拍平晾涼,切成小塊,再將小塊扒糕削成兩頭薄中間厚的長條薄片盛在碗內,澆上用麻醬、醬油、好醋攪拌的汁,加上紅鹹胡蘿蔔擦的絲,澆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白水羊頭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它是羊頭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上椒鹽的壹種吃食。色白潔凈,肉片薄而大,脆嫩清鮮,醇香不膩,佐餐下酒皆宜。北京過去賣白水羊頭肉的很多,但最出名的是宣武區前門外廊房二條推車擺攤的馬玉昆,家傳6代,他制作的白水羊頭,清脆利口,講究夏天用冰鎮,冬天帶冰淩,越涼越好吃,羊頭肉分為羊臉子、羊眼睛、羊耳朵、羊舌、羊腦、天梯(上顎軟骨)等6個部位,任客選要,隨要隨切,撒上的椒鹽也很考究。百果年糕是北京春節的傳統小吃,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壹,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 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征金銀,並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年糕品種多,有棗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細的年糕有白果、什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點。爆肚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把羊肚(或牛肚)按不同部位切成片或條,經沸水爆熟,蘸芝麻醬等調料食用。爆肚要現爆現吃。爆肚的主料,最好選用“餵羊”肚或“糟牛”肚。以爆肚王、位於牛街輸入胡同的爆肚滿、崇文門外東花市大街的爆肚宛等最出名。最正宗的爆肚小吃位於北三環外健德門橋西北角,那裏是真正的爆肚傳人。冰糖葫蘆是冬春之夜消閑的著名蜜餞。從大小蜜餞店、幹鮮店,到街頭小販都制做。而且除名店以外,小販制品質量超過壹般的店家。老北京寧吃街頭小販所售,不吃壹般幹鮮果店所制。每年的九月底開始,就有小販走街串巷,有挑擔的,有扛稻草樁子的,上面插滿冰糖葫蘆,壹路吆喝著:“蘆冰糖,蜜嘞糖葫蘆……”

薄脆北京傳統風味小吃。薄脆,故名思義,即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  薄脆酥脆焦香,可以現制現吃,也可以捏碎與菜餡拌和當素餡的原料,是人們非常喜愛的小吃。現在通常放在煎餅中,與口感綿軟的煎餅相得益彰。現在還有制作的名店有南來順、大順齋等。茶湯 北京傳統風味小吃。茶湯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它的原料是蒸熟的糜子面,賣時再以滾水沏成糊狀,加上紅糖、白糖、桂花等佐料,吃起來香甜可口。1997年12月北京天橋茶湯李飲食店制作的茶湯,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炒肝炒肝是北京早點的名小吃。把豬腸洗凈煮好後切成 5分長的小段,將鮮豬肝洗凈,用刀斜片成柳葉形的條。然後在熬熱的食油中放入佐料炒好置於罐中備用。此外還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湯。原料、佐料備齊後,始制作炒桿兒。先將熟腸段放入沸湯,再放入蒜醬、蔥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湯,然後將生肝條放入鍋中,以澱粉勾芡,最後撒上壹層砸好的蒜泥即成。炒疙瘩炒疙瘩是北京特有的壹種面食品。炒疙瘩始於民國初年,是由北京和平門外臧家橋附近的穆老太太和她的女兒。其制作過程中煮炒兼用。炒疙瘩顏色焦黃,配上綠葉鮮菜,黃綠相間。吃起來又綿軟又有勁,越嚼越香。老北京小吃炒紅果 炒紅果,說是炒,其實是煮。紅果,即山楂。具體做法是,將買來的山楂洗凈後,剪掉把兒後把山楂切成兩半,去掉核和頂部黑的部分,放入壹個透明的容器中,加入山楂量壹半的清水和白糖,放微波爐中用高火或微波煮三分鐘,取出後用筷子攪拌壹下,目的是為了讓山楂受熱均勻,然後再放入微波爐中煮三分鐘,取出,放涼後調入蜂蜜,這樣,酸甜可口的、鮮亮可愛的炒紅果就做好了。 春餅立春時吃的春餅,又叫荷葉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後搟成薄餅烙熟,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熟菜是訂來的蘇盒,如果是講究的人家,通常極為豐盛。家裏也要自備炒菜,通常有:攤雞蛋,切成長條;炒菠菜;炒韭黃肉絲;炒豆芽菜;炒粉絲。若是韭黃肉絲、粉絲、豆芽菜炒在壹起便是“和菜”,上面蓋上壹張攤雞蛋,便是“和菜戴帽兒”了。此外還要有用來佐食的壹盤蔥壹盤甜面醬,蔥選羊角蔥最好,細嫩。春卷立春這壹天,民間有吃春卷的習俗。宋代有壹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卷的過渡類型。餡料用羊肉或豬肉,另用蔥白或筍幹之類,裝在餅內卷作壹條,兩頭以面糊粘住,油煎,吃時蘸調味汁。元朝時候已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後油炸而食的“春卷餅”,也可以說就是春卷。到明清之時,春卷壹詞已經出現了。褡褳火燒褡褳火燒是北京人風味小吃之壹。之所以被稱為褡褳火燒,是因其制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故得此名。褡褳火燒是壹種油煎食品,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宜趁熱食用。按老北京的理兒,吃褡褳火燒時要配用雞血和豆腐條制成的酸辣湯,鮮香酸辣,余味無窮。豆餡燒餅(蛤蟆吐蜜)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豆餡燒餅四邊粘芝麻,口感酥軟、香甜。豆汁北京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 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壹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壹頭是豆汁鍋,另壹頭擺著焦圈、麻花、辣鹹菜。墩餑餑 墩餑餑是面食制品的壹種,但它不屬餑餑鋪的糕點,而是北京小吃的壹個品種。墩餑餑做法極簡單,用酵面加堿、白糖、桂花揉在壹起,搓條揪小劑,並摁成中間稍薄周圍稍厚的扁圓形,先用餅鐺用微火烙,兩面成黃色後,碼入烤盤,入爐烤熟。墩餑餑顏色白黃,松軟有彈性,味甜潤。墩餑餑宜涼吃,所以烤熟後要晾涼,最好放在木箱中悶軟,適於老人食用。茯苓餅

又名茯苓夾餅,是北京的壹種滋補性傳統名點,原是清朝末年的宮廷食品。用高級澱粉烙制的外皮,其薄如紙,其白似雪,夾心則精選多種果仁,輔以桂花、蜂蜜、白糖和純正雲貴茯苓粉,甜香味美,入口即化,清爽適口。且價格低廉,可作經常食用的保健食品。目前,北京已有多處生產茯苓夾餅,以稻香春產品為佳。缸爐燒餅

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進入北京,成為北京小吃。它的特點是用缸做成爐子,將燒餅生坯貼在缸壁上烤制而成,故名缸爐燒餅。缸爐燒餅色澤淺黃,外皮酥內瓤層次分明,筋道利口。鍋貼

鍋貼是烙制油貼的小吃。過去經營鍋貼的地方很多,但以護國寺廟會和西安門西安市場的鍋貼最為有名。成品皮薄、餡大,色焦黃,鹹鮮味香。鍋貼兩角不封口,成月牙形,餡似露非露為壹大特色 .顏色黃亮油潤,底面焦脆,餡料鮮香無比。果脯

北京的果脯蜜餞制作來源於皇宮禦膳房。北京果脯由鮮果加工精制而成,口味酸甜適中,爽口滑潤,甜而不膩,果味濃郁,主要有杏脯、梨脯、秋海棠等上千個品種、幾百個規格的各類產品。果脯選料精、加工細,所以產品色澤好,味道正,柔軟爽口。色澤由淺黃到桔黃,呈橢圓形,不破不爛,不反糖,不粘手,吃起來柔軟,酸甜適口。核桃酪

提神、補腎、強身的功效。解放前以“會賢堂”制作的核桃酪質量最好,聞名京城。核桃酥

滿族祭祖供核桃酥.香甜細嫩,油而不膩。滋陰補肺腎。糊餅

  糊餅”是將玉米面調成糊狀,拌入蘿蔔絲、韭菜、蔥花和調料(或拌蜜餞果丁和紅糖)薄薄的攤到餅鐺中烙成雙面焦、味道鹹(甜)香焦脆,或將拌好的韭菜攤到玉米面餅上。糊塌子

糊塌子是老北京的壹種特色小吃,就是用面粉和西葫蘆攤成薄餅,做起來非常方便,而且味道極為鮮美。糊塌子的主要原料是西葫蘆。蝴蝶酥

蝴蝶酥因其狀似蝴蝶而得名。其口感松脆香酥,香甜可口,具有濃郁的桂花香味。黃糕

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具有色澤鮮黃,質地松軟,味甜香潤,營養豐富的特色。餛飩

1400年以前就在北京出現,目前已成為中國南北通行的食品。 餛飩為家常小吃,南北方都有,只是名稱不同,四川稱“抄手”,廣東稱“雲吞”,福建稱“扁食”,北京上海就叫“餛飩”。北京有句老話兒:冬至餛飩夏至面,講究冬至那天要吃餛飩。而北京吃餛飩的老字號應屬“致美齋”和“餛飩侯”了。姜絲排叉

  姜絲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它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壹個品種。姜絲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南城“南來順”的姜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獲“中華名小吃”稱號。醬肘子

天福號的醬肘子以其“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濃香醇厚”的特色聞名京城,獨樹壹幟,經久不衰。在歷史上曾作為清王朝貢品。芥末墩兒

芥末墩兒是滿族家常風味小吃,以大白菜為主料,加芥菜、白糖、醋等,經沸水澆後悶制而成,是北方過春節時重要的下酒菜。宮廷禦宴的八道首碟頭壹個就是芥末墩兒。芥末墩兒色黃白,又甜又酸又脆又辣,沖鼻通氣,爽口解膩,滋味絕佳。京東肉餅

京東肉餅為北京以東夏墊鎮別名大麻七的楊景祿所創制。,是解放前就有的大眾食品,其特點是皮厚(老師傅稱為“嘴唇子皮兒”)、餡足(大多為牛羊肉餡),吃了以後特別抗餓,故廣為勞動人民喜愛。馬季做京東肉餅在相聲界非常有名,人稱“馬家餡餅”。梁左在平谷插過隊,對京東肉餅壹直念念不忘。開口笑

開口笑是北京小吃中的油炸小吃品種。因其經油炸後上端裂開而得名。開口笑香甜暄酥,十分可口。老豆腐

老豆腐與豆腐腦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它沒有“腦”的細膩和鮮嫩。它在點鹵之後,在微火上燉壹會兒,而成為老豆腐,盛在碗內,澆麻醬、醬油、韭菜花等調料食用。栗子糕

北京有重陽節吃花糕的習俗,花糕又稱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滿整栗子而得名。還有壹種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制作的。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與食用。此品種獲“中華名小吃”稱號。栗子涼糕(栗子羹)

栗子涼糕是北京傳統小吃,用純栗粉加白糖、桂花壓制而成,為小吃上品。相傳此糕原為元代、明代時高麗及女真人的食品,到了清代,已成為滿、漢權貴之家的小食品。涼糕

涼糕、芝麻涼糕均屬粘糕類中的壹個品種,大多在夏季食用。涼糕清涼爽口,甜糯醇香。鹵炸豆腐

煮炸豆腐也稱做鹵煮炸豆腐,壹般是在清真的小吃攤上出售。秋冬的平民人家,用以代菜。湯汁香辣燙口,豆腐柔軟耐嚼。鹵煮小腸(鹵煮火燒)

鹵煮小腸是北京風味小吃。主料有豬小腸和心、肝、肺、肚等,此外還有豬五花肉、油豆腐和火燒。鹵煮小腸辣中有酸,腸肥而不膩,肉爛而不糟,火燒煮得透兒不粘,選料考究,味道鮮美。豆面糕(驢打滾)

豆面糕又稱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壹,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的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搟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綠豆糕

北京著名的京式四季糕點之壹。它具有形狀規範整齊,色澤淺黃,組織細潤緊密,口味清香綿軟不粘牙的特色。蘿蔔絲餅

北京“蘿蔔絲餅”,只用四兩面粉做原料,然後搟成壹張大餅,餅薄可透人。餅上放上調好的蘿蔔絲,然後壹卷,經過輕烤就成了北京的“蘿蔔絲餅”。螺螄轉

螺螄轉因其形似而得名,質地松軟,表皮酥脆,味鹹香而可口。螺螄轉有甜鹹兩種。甜螺螄轉外酥脆內松軟,味甜香北京西三元小吃店制作的螺螄轉,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炒麻豆腐

炒麻豆腐和豆汁壹樣,也是老北京人十分喜愛的北京小吃。它的原料也和豆汁壹樣,是制作綠豆澱粉和粉絲的下腳料。發酵後的豆汁用旺火燒,使之水份揮發掉,存下的渣兒就是麻豆腐。麻豆腐呈灰白色,微微有些發綠。它炒的要素是煉去麻豆腐內的水份,使其粘糯才好吃。玫瑰餅

玫瑰餅是北京著名的京式四季糕點之壹。又稱做“內府玫瑰火餅”。玫瑰花的吃法也很多,花諺有“玫瑰花香味濃,制作甜羹和月餅”、“玫瑰花香人愛好,巧作玫瑰餅玫瑰糕”。玫瑰餅酥皮清楚,口感酥松綿軟,玫瑰香味濃郁。門釘肉餅

門釘肉餅,又作門丁肉餅,是壹種老北京的清真食品。門釘肉餅選擇牛肉的上腦和鮮嫩肥瘦相間的部位剁成餡,調以香油、洋蔥、鮮姜、花椒等輔料拌制,用精白面粉和成松軟面皮,包成像宮廷紅門上的門釘形狀,直徑4厘米,厚2厘米,放在鐺中煎烙成熟,可算得皮薄餡足的壹種美食了。它外焦裏嫩,清香潤口,咬壹口鮮湯四溢,風味獨到。蜜三刀

北京蜜制小吃品種很多。蜜是飴糖,是由大麥等糧食經發酵糖化而成,漿亮不粘,味道香甜綿軟,芝麻香味濃厚的特色。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的功效。

老號祥聚公蜜三刀也很有名氣,是老北京重要年貨。北京地安門小吃店制作的蜜三刀,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面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面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奶餑餑

在北京早年的奶制品品種很豐富中,除了奶酪,還有奶卷、奶餑餑、純奶油、酪幹、水烏他等。奶卷是取純奶油,蒸發水份,用器皿定型,做成奶皮,用以包上甜餡,就成了奶卷或奶餑餑了。奶餑餑呈乳白色,質地軟嫩潤滑,香甜可口,富於營養。奶酪

奶酪是北京小吃,是用牛羊乳汁制成的半凝固食品。乳白滑潤,入口即化,香甜爽口,是人們夏季喜歡的清涼食品。奶酪又名乳酪,歷史悠久。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色白如霜,焦脆酥嫩,甜香馥郁,營養豐富。東來順飯莊的奶油炸糕曾經是北京壹絕。錦芳小吃店的奶油炸糕也很有名。牛肉麻餅

北京傳統的特色風味小吃。牛肉麻餅具有麥黃色的扁圓形狀,芝麻粘附均勻,口感酥松適口,含有牛肉、芝麻香味的特色。牛舌餅

牛舌餅因形如牛舌而得名,是北京小吃中壹種常見的烤制類品種。明代《墨娥小錄》中說,北京人習慣表面有芝麻的稱燒餅,不帶芝麻的稱火燒。牛舌餅表面沒有芝麻,按上面標準分類,應屬火燒了。盆糕

盆糕層次分明,面白棗紅,糯軟耐嚼,味道香甜,棗香濃郁。千層糕

北京的特色小吃之壹。千層糕制作精細,糕體松軟,層次豐富清晰,色彩繽紛,味道香甜可口,宜熱食。秋梨膏

秋梨膏過去是宮廷內專用的藥品,清道光20年(1840年),太醫院將秋梨膏的秘方傳給前門外通三益食品店,從此秋梨膏才在民間流傳。秋梨味酸甜、性寒涼,能生津、止渴、潤肺、清心、利腸解毒。對熱病傷津所致的煩渴、胸中熱悶、肺燥幹咯、大便秘燥等癥有較好治療作用。臨床上常用秋梨與其它具有生津降火止咳、潤肺的藥物配伍,用以治療因燥熱傷津所引起的諸癥。肉末燒餅

北京傳統宮廷的風味小吃,享譽京都幾十年。外焦裏酥,鹹中略甜,香酥可口,味厚醇正。1975年總理養病期間經常到仿膳飯莊,稱贊到“妳們的燒餅不錯,別處比不了。肉末我吃了這麽多年也不錯,家裏做不出這個味來。”薩其馬

薩其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壹。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等。薩其馬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松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饊子麻花古名為“環餅”、“寒具”,質地酥脆,香甜可口。北京地安門小吃店制作的饊子麻花,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山藥餅

山藥餅色澤金黃,表皮焦脆酥香,肉質細嫩酸甜,開胃健脾。除了山藥餅,北京小吃中還有山藥糕、山藥卷。制法各有不同。燒麥(燒賣 )

燒賣是北京久負盛名的小吃之壹。燒賣出現於元大都,是地道的北京小吃。以前燒賣的餡分四季而有所不同:春以青韭為主,夏以羊肉西葫蘆為優,秋以蟹肉餡最為應時,冬季以三鮮為當令。三鮮燒麥皮薄剔透,色澤光潔入口香醇鮮美。北京經營燒賣的餐觀不少,以都壹處最有名。而都壹處的燒賣則以三鮮和蟹肉燒賣最為人喜愛。燒羊肉

燒羊肉是北京小吃中的特味精品,也是時令性小吃,壹般每年初春至立秋這段時間內供應。酸梅湯

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桂花、冰糖和蜜熬煎成湯,冰鎮後出售。我國很早就有酸梅湯,古書籍中有“土貢梅煎”,就是壹種古老的酸梅湯。南宋《武林舊事》也記載“鹵梅水”,也是指用梅制作的飲料。解放前後北京酸梅湯以“信遠齋”的最出名。據傳原是清宮禦膳房為皇家制作的消暑解渴的飲料,後傳入民間才流行開來。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蜜麻花棕黃油亮,質地綿潤松軟,甜蜜可口。南城的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由於常年制作。質量穩定,主要是放堿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松軟綿潤的質量要求,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糖火燒

糖火燒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北京通州大順齋的糖火燒精選原料,貨真價實,深受中外顧客的青睞。糖火燒綿軟不黏,味道香甜純正,香酥可口。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卷果主料為山藥、大棗,是壹道名副其實的藥膳。豌豆黃

豌豆黃顏色淺黃,細膩涼甜,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北京在過去出售細豌豆黃的大部分是蜜餞茶食鋪,比較有名的是仿膳飯莊和南來順飯莊。聽鸝館飯莊制作的豌豆黃,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碗糕  碗糕是以小碗為模具,裝原料蒸制而成。顏色鵝黃,口感暄、松、綿、軟、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適合老人、兒童食用。小窩頭

北京傳統仿膳風味小吃。小窩頭具有色澤鮮黃,口味香甜細膩,富有營養的特色。1956年的國慶招待會上,總理曾用仿膳小窩頭招待賓客,食者贊不絕口。杏仁茶

杏仁茶又稱杏仁酪或杏酪,舊時售者均為回民,是老北京的早點之壹。杏仁茶顏色潔白,甜潤細膩,杏仁香味濃郁,可達理氣滋陰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