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種是有傳統意義的,比如餃子、燒餅、油條、臭豆腐、春卷、年糕等等,舉個例子如果寫餃子的話大概可以這麽寫:
(開頭,點名喜歡的食物及其意義)我最愛的食物是餃子,不僅因為它外有勁道的面皮,內有豐富可口的餡料,還是因為它有壹個有趣的傳說:
(食物)的由來及傳說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壹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壹個醫棚,支起壹口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裏人與後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壹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
(總結)所以我愛吃餃子不僅是因為它的美味,也是因為它那有趣的傳說。
第二種就是利用妳喜歡的食物來引出做飯人的心意,運用托物言誌的方法,將別人對妳的愛表達出來,這壹類可以寫壹些較為普通的,如韭菜盒、皮蛋粥、炸醬面等。寫韭菜盒的話可以這樣寫:
(開頭寫對韭菜盒“壹見鐘情”)我從下就是壹個不愛吃飯的人,經常挑食,所以總是餓得瘦瘦的,父母怎麽勸我我也不吃,無奈之下只好請姥姥來幫我做飯。奇怪的是,自從那次姥姥給我做了韭菜盒吃之後,我就越來越愛吃飯。(可能有些誇張,但大概是這個意思)
(中間寫怎樣嘗到韭菜盒、喜歡上它之後怎樣看姥姥做的經過,這段先略)
(最後抒情)盡管姥姥做的韭菜盒是普通到再也不能普通的食物,但它卻包含了姥姥對我的濃濃的關心與愛。
再或者也可以寫許多地方的名吃,像蒙古的馬奶酒、奶豆、手撕肉;北京的烤鴨、都州的扒雞、陽澄湖的大閘蟹;臺灣的蛋黃酥、龍須糖;湖南的剁椒魚頭等等(在qq空間裏有餐廳,裏面有許多菜系,想寫菜系可以進去看壹看):
我是壹個美食家,每當跟隨父母出去旅遊的時候我總要嘗壹嘗那裏的名吃,但最使我留戀的就是壹道湘菜 剁椒魚頭。
(可以寫剁椒魚頭的來歷、外觀、口感、點評)剁椒魚頭屬湘菜系,是湘潭的壹道名菜。以魚頭的“味鮮”和剁辣椒的“辣”為壹體,風味獨具壹格。
據說清朝時期雍正年間,黃宗憲途經湖南壹個小鄉村,借住農戶家,農戶的兒子從池塘捕回壹條河魚,女主人就在魚肉裏面放鹽煮湯,再將辣椒剁碎後與魚頭同蒸,黃宗憲覺得非常鮮美。回家後,他讓家裏廚師加以改良,於是便有了今天的“剁椒魚頭”。
正宗的湘菜,選用的魚頭是草魚或者花鰱、白鰱,主要因為這些品種的魚頭個兒大,肉嫩。有時也不單純只是壹個魚頭,大多帶了小半個身子,壹個巨大的盤子端上來,讓人覺得大師傅做這道菜式壹定還沒過癮。壹個菜式到了壹個地方,常常要融入些地方特色。這剁椒魚頭到了武漢,據說有用武昌魚做的,依照武漢人的性格,恐怕就要改用整魚,叫做“剁椒武昌魚”了。再如江南那些不善吃辣的地方,做剁椒魚頭的時候,廚師們總會手下留情,少放些辣椒,不過口味偏淡的當地人也同樣吃的噓吸有聲。 剁椒,顧名思義,就是剁碎的辣椒。辣椒並不是土生土長的國產物種,它原產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是印第安人最重要的壹種調味品。1493年辣椒傳入歐洲。16世紀末,辣椒才作為壹種觀賞的花卉被引進中國,但尚未用於飲食。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1591年)中,有辣椒在中國最早的記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辣椒傳入中國有兩條途徑,壹條是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在雲貴、兩廣生根發芽;另壹條是走黃金古道絲綢之路,從西亞進入甘陜,在西北栽培。西北人吃辣椒,雖然沒有現在的四川人食辣那麽兇猛,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佐餐佳品。陜北各家門口掛的除了玉米,就是紅紅的辣椒串。小時候住在西安,母親經常和鄰居討論辣醬、辣油的種種調制方法。放學回家,通常可以用饅頭蘸著辣椒油,作為飯前的開胃點心。 中國最先開始食用辣椒的是貴州及其相鄰地區。康熙年間,辣椒曾在貴州“土苗用以代鹽”,擔當了替代食鹽的任務。乾隆年間,貴州、雲南鎮雄和湖南辰州府開始大量食用辣椒。這湖南人吃辣椒的歷史,倒是比現在因食辣而名滿天下的四川人還要早些。 湖南省內,壹江壹湖四水,歷來水患頻繁,氣候潮濕惡劣,冬天濕冷、夏天炎熱(長沙是著名的四大火爐之壹)。而辣椒具有驅風散寒、通經活血、開胃健胃、抑菌止癢和防腐驅蟲的妙用,對傷風感冒、脾胃受寒、關節疼痛、腳手凍傷等都有療效。曾國藩率湘軍東征西突,還曾研制了牛肉牛血燉制的"霸王湯",佐以湖南山椒,保得將士免受風濕之苦。
(結尾寫什麽都好,格式和上面差不多)
大體就這個意思,其中的內容妳大可以自己換,不要嫌我太羅嗦啊,我可是想了壹個多小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