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去陽朔之前,我心裏充滿了美好的想象,想再次見到印象中的西街。
8年前 ,我大學畢業旅行,武漢出發,跟小夥伴壹起去了桂林,陽朔滿足了當時的我們的所有幻想。壹條 長長的舊舊的街 ,兩邊開 著各種各樣的店鋪 ,從手工藝品商店到小書店,從特色 美食 桂林米粉田螺釀到傳出駐唱歌手淺吟低唱的小livehouse,什麽都有。路邊還有 很多小攤子 ,賣著各種各樣的簪子,各種各樣的奇石,以及麻質的、棉質的、絲質的各種各樣的民族風情的褂子裙子褲子。
街上的人也是有趣。 膚色深淺各異的遊客 ,在大小攤位上看著商品,和老板講著價,最後壹起坐到披薩店、米粉店吃飯,晚上去小酒館坐著喝喝酒。
和這種 熙熙攘攘的氛圍 相匹配的是西街 錯落有致的建築 。西街的建築大部分是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來自度娘百科),少數是明清時代的,有些新壹些有些舊壹點,整體很和諧。
對於當年的我們,在西街看著不遠處的山,坐在路邊聊著未來,20歲出點頭的我們並不完全知道以後會是什麽樣子的,壹切就如5月雨中的西街壹樣朦朧卻充滿了魅力。
然而這壹次,依然是5月份,再到西街的時候我卻沒能找回當年的美好的感覺。
我是下午到陽朔的,晚上就想去西街逛逛,就去了,於是就迎來了第壹個意料之外。
我 首先註意到的 ,不是西街,而 是壹個商業區 ,叫益田西街,很明顯,用了西街的IP。晚上商業綜合體的 霓虹燈格外顯眼 ,商場廣播 很大聲的放著音樂 ,廣場 娛樂 設施也 人氣很足 。我甚至楞了下才發現, 原來前面那個很暗淡的沒什麽光沒什麽人的,才是正兒八經的西街。
晚上逛了壹圈西街,當時太難過,很可惜沒有拍照片。 人非常少 ,整條街只有夜店是有人氣的,註意,是夜店不是小酒吧, 喧鬧的disco的聲音和不停變化的燈光以及裏面穿著性感的小年輕嬉笑聲映襯得外面的西街愈發寂寞 。
街上 不再有小攤 , 店鋪似乎也被統壹化 了,整條街上可能要個 十來家同壹個牌子賣特產桂花糕點的店,幾個“特價清倉”店 ,倒是那家pizza店很堅挺的還開著。
本來錯落有致的建築也不再有了。從我上次到這次來,中間可能升級改造過,我這次來,西街又在壹波升級改造。所有的房子似乎都在弄成壹樣的, 刷上白色的墻,裝上木質的欄桿和窗戶 。的確是整齊,但可能是我老了或者是見過了太多古鎮, 總覺得這樣的街也就失去了風情 。
我能理解對於生活在陽朔的人來說,有個商場可以吃吃飯逛逛很好,我也能理解,但是明明可以放的稍微遠壹點,這樣的話不會給遊客造成誤會,也不會使得西街過於商業化。
我也能理解西街上建築可能老了點,需要整修,但 真的有必要給所有的房子都套上壹個“新中式”模版麽? 國內有保存的非常好的古城古街,例如山西平遙,例如古徽州壹帶,當地的保護措施基本上是要做到修舊如舊不破壞整體的,西街這個所有的壹起弄成壹個樣,也真是聞所未聞了。本來壹條很有特色很有 歷史 的街, 楞是改成了壹個“仿古風情街” ,不會心痛麽?
說實在的,遊客也有自己的行動表現出了對西街發展的不滿意: 以前大家去陽朔可能基本上都是住西街的,現在的基本上都是往外面住的 ,因為西街不再是慢慢的老街也因為西街邊上的商圈以及街上的夜店太吵。 以前西街號稱“洋人街”,現在洋人也少了,因為已經不再特色。 在整體開放程度還沒有現在這麽好的日子裏,很多外國人會願意來西街感受慢節奏的中式小城生活,但現在,我自己的觀察結合和當地客棧老板聊天知道的,外國人來,像以前壹樣在西街壹住壹星期的日子也沒有了。我自己白天晚上各逛了壹趟西街,全程就晚上在難得的壹家小酒館見到了壹對外國遊客,跟8年前相比,的確少太多。
好在陽朔山水還在 ,十裏畫廊沿線鋪了非機動車道,更安全了,也開發了些新項目,花樣也是更多了。 但本身該是和山水壹樣令人心馳神往的陽朔西街,曾經的“詩和遠方”,已經不復存在了 !也不知道十年後再回頭來看這樣的變化,會不會可惜和後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