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豬是怎麽給人類訓服,成為了人類餐桌的肉食呢?

豬是怎麽給人類訓服,成為了人類餐桌的肉食呢?

考古研究發現,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家豬遺骸發現於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東南部,年代距今約9000年。我國境內發現最早的食用豬肉的遺址,是河北武安境內的“磁山遺址”,距今約8000多年。磁山遺址發掘出的豬骨來自8頭成年豬和3頭幼豬,可見養殖已達到壹定規模。另外,在內蒙古興隆窪、浙江蕭山跨湖橋和河南舞陽的同壹時期遺址中,也都發現了養豬的痕跡。可見,人類社會發展早期,豬就開始進入人們生活。

比起世界其他地區,中國人對豬的感情,自古以來就更深刻、更特殊。古書中經常提到“馬、牛、羊、雞、犬、豕”“六畜”,其中的豕,指的就是豬。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用的太牢之禮,要求“牛、羊、豕”三牲齊備,豬是必不可少。漢字中“家”的甲骨文字形中有壹個“豕”,意思是飼養了豬,才能稱得上“家”。這都反映出,豬在那個時期,已經在人們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

中國古代的商朝時期,養豬已經很常見。到了周代,養豬業已經具備了壹定規模。《詩經·大雅》中的《公劉》記載:“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講的就是慶祝儀式上吃豬肉、飲美酒的故事。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草原遊牧部落進入中原地區,建立了壹系列政權,也把遊牧民族吃羊肉的習慣帶了過來。豬肉的上升勢頭開始萎縮,羊肉逐漸取代豬肉,開啟長達千年的制霸之路。

到了宋代,羊肉依舊在上層社會流行。宋神宗時,皇宮禦廚規定:皇室原則只用羊肉,不用豬肉。皇宮年度消耗羊肉40萬斤,而消耗豬肉僅4000斤,兩種肉用量的巨大差距,充分反映了當時皇室的飲食態度。但這壹時期,豬肉卻在民間社會迎來轉機。當時,羊肉雖然是肉中貴族,令達官貴人趨之若鶩,但缺點是供應量有限,正因為如此,更容易獲得的豬肉在民間悄然興起。南宋《夢梁錄》描述了當年臨安繁華的豬肉市場:“巷內兩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數百口”“每日各鋪懸掛成邊豬,不下十余邊”“人煙稠密,食之者眾”。據記載,當時的豬肉壹斤六貫錢,羊肉壹斤八貫錢,牛馬肉壹斤三十貫錢。明顯的價格優勢,帶動了豬肉消費。

豬肉真正翻身,再次登上霸主寶座,要到明清時期。明朝初期,永樂年間的壹份禦膳菜譜顯示,壹餐消耗羊肉五斤、豬肉六斤,此時羊肉初現頹勢。明朝後期,宮廷每年消耗豬18900頭、羊10750頭,豬肉已占據很大優勢。清朝時期,豬肉的地位更加鞏固。據統計,僅每年春節,京城就要殺豬近十萬頭。千年之後,豬肉終於逆襲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