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歷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壹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壹個詞。
冬至後壹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人們都吃些什麽:
?1、青團
俗話說“清明前後吃艾粄,壹年四季不生病”,說的就是清明前後的青團。春天的青團起初只流行在江南壹帶,隨著美食的不斷傳播,現在很多地方都有了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青團的顏色翠綠好看,口感軟糯,餡料可甜可鹹,適量吃壹些青團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不同的地區做青團的原材料也是不壹樣的,有的用鼠曲草、有的用艾葉、漿麥草等等,各有各的風味;不管用的是什麽,它們代表的都是春天的綠色,是春季最應景最不能錯過的美食,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吃上個青團是最合適不過的。
?2、雞蛋
清明節吃個雞蛋,壹整年都有好身體,這個是因為在以前先秦時代在清明時節有禁火的習俗,壹段時間的禁火,沒有熱食吃,在這段時間,煮熟的雞蛋就是最好的幹糧;現在則是因為在清明節氣前後,春暖花開,大家都喜歡出去郊遊、踏春,那水煮蛋就成了很好的選擇,方便攜帶,而且營養豐富。
清明時節吃雞蛋還有2個美好的寓意,壹是象征著圓圓滿滿,多子多福,在古代的這個時候,人們會把煮熟的雞蛋塗上各種顏色,等清明的時候把這些五彩蛋扔到河裏,讓五彩蛋順水而下,下遊的人則會打撈出來食用;二是象征著破殼而出,出人頭地的意思,清明節掃墓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讓孩子們把雞蛋打碎,寓意著打破蛋殼,出人頭地。
?3、螺螄
民間有“清明螺,賽過鵝”的說法,在清明前後的螺螄是最鮮美的,因為螺螄經過了壹個冬天的休眠,剛剛蘇醒過來,還沒有開始孕育小螺螄,所以這個時候的螺螄肉質肥厚鮮嫩,很多朋友都喜歡在這個時間段吃螺螄。
清明節人們都幹什麽:
1.掃 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壹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2.踏 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 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