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豆腐:將黃豆浸泡,磨碎,用渣子煮,再加入切碎的南瓜葉或其他菜葉,制成懶人豆腐,也叫“混渣子”。是土家族的家常菜,壹年四季都吃。過去,土家族人的基本生活是以“(玉米)面粉和懶豆腐、草鞋、土布”為主食。
熏臘肉:冬至過後,是農村農民宰殺豬和臘肉的季節。把豬肉按部位分成二十多塊,用鹽腌壹兩天,再熏壹個月左右,做成熏肉。
大格子蒸豬肉:殺年豬、鮮豬肉、老南瓜、蘿蔔等時。都是用玉米粉拌好,放在大蒸籠裏蒸熟,然後端上餐桌招待左鄰右舍,這叫“擡格子”。如今,壹些酒店也紛紛效仿,稱之為“土家最大的壹道菜”。
大鍋燉:將所有菜肴倒入鍋中煮熟,撒上胡椒粉、胡椒粉、蔥花、姜末等調料。,然後每個家庭成員都會放碗,圍著火炕吃飯。
油茶湯:配料:食用油、茶葉、粉條、雞蛋片等。將茶葉用油炒熟,加少量水燒開,變成茶湯漿時加水稀釋,煮沸,加入鹽、蒜、辣椒等調料,味道鮮美。
蛋茶:炒花生、核桃、黃豆、米泡、玉米泡等。,用三四個雞蛋打散,放入水煮油茶,味道鮮美,有山村風味。
團薩:將蒸好的糯米放入圓形模具中,攤開曬幹成為熟糯米團子,然後油炸,香脆可口,可存放在壇中食用或招待客人或作為禮品。
粑粑:逢年過節,土家族打粑粑。在準備好的糯米粑粑上,用上好的木頭雕成的模子印出各種圖案,就成了“印粑粑”。
魔芋豆腐:在過去,農民經常使用土著方法加工芋頭。將新鮮的蘑菇芋頭洗凈,放在粗石板上,磨成糊狀;加入石灰水,讓它適當凝結;用石灰水煮,最後用清水浸泡,然後切成細條炒成菜。
豆沙糕:豆腐渣經煙熏發酵,與玉米粉混合,曬幹制成豆沙糕。又香又好吃,而且會持續很久。用來炒菜,少油或不放油,口感極佳,最好吃。
康薯:薯類,又名薯類,曾是山民的主食之壹,可制成多種食品。炕土豆是壹種特色小吃。
烤嫩玉米:嫩玉米用炭火烹制,香甜可口,外脆內軟。以前怕影響糧食生產,多限於兒童;現在小縣城的大街上到處都是,現烤現賣,壹元壹個。
烤紅薯:在小城鎮用鐵盒烤紅薯很常見,或者來自大城市。
豆瓣醬:清江沿岸的豆瓣醬,采用自然發酵,高溫幹燥制成。尤其是在秋子地區,曬豆沙味道最好吃。
五香豆豉:五香豆豉必須在春末夏初釀造。發酵期間用牡荊葉鋪墊和覆蓋;發酵後用辣椒粉包裹,與花椒、西葫蘆、肉桂、陳皮、茴香、廣藿香、生姜、大蒜混合,曬幹。它的味道長久不變,香味不變。
雜酒:酒是用糯米、玉米或高粱加酒曲制成,貯於壇中;壹般會存放至少七八個月或者壹年,幾年不等。喝的時候會拿出來,用冷水洗幹凈,插上竹筒,依次吸,邊吸邊用水洗,又甜又香。紮酒在石柱、乘風等地仍很流行,其他地方的人大多用土碗盛玉米或大米制成高濃度的燒酒。由於燒酒是倒在碗裏的,沖上來的泡沫經久不散,土家族人就把這種酒命名為“堆花酒”。
廣泰椒:鄂西山區人稱花椒為廣椒。將紅辣椒切碎,與玉米粉混合,在節水罐中腌制幾天甚至幾個月,制成廣泰辣椒。它的顏色是紅色和黃色,它的味道是辛辣和酸味,它被視為四季的菜肴。
葛粉:葛根富含澱粉,可食用,具有藥用價值。舊時用木棍將葛根搗碎,然後浸泡、過濾、沈澱、曬幹,稱為“打葛根”。葛粉被認為是第壹流的食物。之後就可以用機械批量生產了。葛粉被稱為健康食品,經過精心包裝後經常被用作禮品和旅遊紀念品。
壺茶:煮水用的青銅掛壺,稱為“煮鍋”,是長陽西部農民的必備之物。到了,燒開水,用瓦罐泡茶。茶葉沖泡成汁後,將杯子均分,加水混合均勻後,以兩三次為宜。先尊重來訪者,再優先考慮家人和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