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薯、花蓮芋、麻糬及羊羹皆是花連知名的零嘴,此乃花蓮人利用廣闊河川地,種植蕃薯、芋頭、花生、紅豆或小米等旱作物,再經巧手加工而制成的。花蓮薯的原料是蕃薯,花蓮芋又稱為“玉桂饅頭”。另壹項特產是改良自“杜侖”的粟米糬,或稱阿美麻糬。粟米糬則發展出紅豆、綠豆、綠茶、蜂蜜等多種口味;除小米外,亦有用紅糯米制作。引自日本甜點的羊羹,原產於中國,口味屬鹹式,經傳入日本後改為甜食,其主料為紅豆,作法不難,但相當費工。羊羹以玉裏的廣盛堂為最知名。
花蓮石雕,除了有大山大水的雄奇外,更是眾多奇石美玉的原鄉。由於花蓮地層經歷多次造山運動、地殼板塊活躍,而孕育出種類繁多的石頭,各種山石經大小溪流搬運、琢磨,而堆積在河床上、海岸邊,成為大大小小、色彩斑斕的美石。
石材經開采、加工處理後,大者可作為美化環境的建材、家具,小巧者則適合握在手中把玩;豐富的石材為花蓮贏得了“石頭之鄉”的美譽,也為花蓮打造出不壹樣的城市景觀。
杜侖亦被稱為阿美麻糬,但不論作法和用料都和麻糬不太相同。先要將小米煮成小米飯,再放入臼中不斷搗打,由於富含粘性,小米飯很快會凝結成塊狀,成為又粘又韌的杜侖。除小米外,如今亦有以紅糯米、白糯米制作的杜侖。
阿美族人稱腌肉為“希撈”,不論魚肉、魚卵、獸肉及動物肉臟,吃不完便加以腌制保存。制作時先在肉上敷抹鹽巴,並加以搓揉,幾天後置入陶罐中,並倒入壹些小米酒,封存壹個月便可取出食用。據說,腐爛生蛆者為希撈的上品。
阿裏碰碰,是“南勢阿美”特有的食物,與粽子有些類似,亦可稱為阿美飯包。阿美人利用海濱常見的林投,先將其葉子摘下,削除邊刺,再以4片葉編織成袋狀,塞入生糯米水煮或幹蒸。
河豚多棲息在礁巖地帶,腸中有時會囤積毒性物質,因此臺灣民眾鮮少嘗試。然而居住東海岸的阿美族人卻有吃河豚的傳統,他們經驗老到地捕撈短刺的無毒河豚,作法上先用火烤,再拔殼去腸下鍋煮湯,由於肉質細嫩,向來便是老人們的盤中佳肴。花蓮市著名的“天下第壹家河豚專賣店”,提供從生吃、燒酒等日式口味,到三杯、涼拌、清蒸、糖醋、炒肝、油炸等漢式作法,配上阿美族的稻香酒加金線蓮茶混合調酒。
阿美族的傳統祭典很多,但以壹年壹度的豐年祭規模最大,這是族人為了歡慶小米豐收、祭祀神靈祖先所舉行的祭典,並負有教育男子成年、承傳薪火的慎重意義;部分部落並借著遞送檳榔、“牽手禮”等活動,撮合適婚男女。從前阿美族人的主食是小米,祭典的時機也配合小米的收成;如今則改以稻米的收割季節,臺東地區約在7月份,花蓮地區則多在8月舉行。壹個完整的豐年祭包含了“迎靈”、“宴靈”和“送靈”三個階段,之前之後都要舉行捕魚儀式;不過在基督教傳入及社會變遷等諸多因素的沖擊下,縮短日期、簡化宗教儀式已成了***同的趨勢,取而代之的是融入了相撲、拔河等競技,甚至結合木雕、工藝的展示及美食巡禮,成為上下同歡的歌舞“嘉年華”,也是外人認識阿美文化的窗口。
捕魚祭是阿美族另壹項重要的儀式,起源於阿美祖先乃從海上漂流到東海岸,為感謝海神壹路護佑、並得以繁衍子孫而舉行。這項盛典多於6、7月收割季來臨前舉行,祭拜海神、祖先與海上亡魂,並祈求漁貨豐收;而豐年祭的活動,往往也以捕魚作為開始和結束。捕魚是男人的責任,對阿美族人來說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是重要的儀式和文化傳承。以年齡劃分階級的阿美族人,從捕魚壹事中建立長幼生活經驗傳遞,並教導少輩了解及尊重自然生物,男性也從中強化自身對家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