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談談拉祜族和布朗族

談談拉祜族和布朗族

布朗族

民族簡介

[編輯本段]

布朗族(bùlǎngzú)

Bl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布朗族部分自稱“布朗”、“幫”,部分自稱“阿瓦”、“阿爾瓦”、“伊瓦”、“佤”和“翁拱”等。漢族或傣族稱之為“濮滿”、“蒲滿”、“孟”等。

民族概況

中國少數民族之壹。人口8.2萬(1990年)。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臨滄、思茅地區。主要從事農業。有本民族語言,兼通傣語。多信奉小乘佛教。

我國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猛海、景洪和臨滄地區的雙江、永德、雲縣、耿馬及思茅地區瀾滄、墨江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布朗族人口數為91882。使用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龍語支,分布朗與阿爾佤兩個方言。部分人會講傣語、佤語或漢語。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會漢文、傣文。

民族歷史

布朗族是壹個古老的民族,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永昌壹帶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區,部族眾多,分布很廣,很早就活動在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壹支很可能就是現今布朗族的先民。自西漢王朝在雲南設置益州郡,下轄惜唐(保山)、不韋(保山以南)等縣,濮人活動的地區就納入了西漢王朝的郡縣範圍。在西晉時,永昌濮人中的壹部分向南遷移到鎮康、鳳慶、臨倉壹帶。唐朝時稱為“樸子蠻”,元、明、清時稱為“蒲蠻”。隋唐以後,文獻記載有所謂“濮人”、“撲子”、“樸子”、“撲”、“蒲滿”、“蒲人”等名稱,其分布更為廣闊,唐宋時期,“撲人”受南詔、大理政權統治;明朝設順寧府,以蒲人頭人充任土知府。後來原居於雲南南部的部分蒲人發展為現在的布朗族。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還保留著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殘余;在平壩地區生活的布朗族人,由於受經濟文化發展比較快的漢族、傣族人的影響,己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區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植茶樹,是著名的普洱茶的產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實行母子連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線命名,將母親的名字連在孩子的名字之後。

社會經濟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前,布朗族地區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大體可分為兩類地區:西雙版納猛海布朗山、西定和巴達壹帶保留著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殘余;臨滄和思茅地區受漢族和其他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民族的影響,已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西雙版納布朗族村寨多數具有農村公社的特點,由幾個至十余個不同血緣的家族組成。生產工具、房屋、牲畜等屬個體家庭所有,土地所有制不同程度地保留家族公有、村社公有和私人占有3種類型。少數村寨保留有家族公社的特點。家族公社由同出於壹個祖先(布朗語叫“戛滾”,即“氏族或氏族集團”的若幹小家庭組成。在家族範圍內的土地、森林、牧地均屬“戛滾”全體成員公有。每年春播前由家族長主持按戶分配壹次土地,收獲分別歸各戶所有。這類土地無論家庭或個人只有使用權,不能買賣。離村寨較遠的社有土地,由村社直接管理,凡村社成員均可自由耕種。近代以來,在家族公有和村社公有的土地內,已出現了土地私有制,個別村寨的耕地、宅地、茶園等通過買賣或變相掠奪等形式,轉變為頭人、富裕戶所有。村社內的頭人,壹般是選舉產生;村寨以上的頭人“叭”則由傣族土司委封,定期為傣族領主收繳稅貢,攤派勞役等。此地區的布朗族生產水平很低。在封建地主經濟發展的臨倉地區和思茅地區,地主富農通過高利貸、典當、買賣、抵押和憑借政治特權,殘酷剝削廣大貧苦農民。國民黨政府推行反動的保甲制度,並與當地的地主惡霸勾結在壹起,橫征暴斂,拉丁派款,更加深了布朗族人民的苦難。布朗族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旱稻、玉米和豆類,還比較普遍地植茶、種棉。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布朗族人民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黨和政府從布朗族地區的實際出發,區別不同情況,有步驟地對布朗族地區進行土地改革。1953年春完成了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土地改革,對經濟發展落後地區,於1956年秋采取和平方式進行了土地改革;對還保留原始公社殘余的地區,則通過幫助大力發展生產,開展互助合作,逐步消滅落後制度的殘余。在黨和兄弟民族的幫助下,他們逐步開墾水田,興修水利,變刀耕火種為精耕細作,變墾新棄舊為固定輪作,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猛海布朗山壹帶的茶葉產量大幅度增長,成為中國出口“普洱茶”的主要基地之壹。布朗族地區的商業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各地區都建立了民族貿易公司,有的村寨建立了購銷店,商品銷售總值逐年增長。布朗族地區的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很大發展,普遍建立了小學,設立了衛生所、醫療組,過去流行的痢疾、瘧疾等病基本得到了控制,群眾的健康狀況大為改善。

文化藝術

布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民間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流傳著許多優美動人的故事詩和抒情敘事詩,題材廣泛。歌舞頗受傣族歌舞影響,跳舞時伴以象腳鼓、鈸和小三弦等樂器。布朗山壹帶的布朗人擅長跳“刀舞”,舞姿矯健有力。少男少女愛跳“圓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過節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民族婚俗

布朗族的婚姻實行氏族外婚和壹夫壹妻制,純情的少男少女戀愛和婚姻都比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幹涉的現象。

布朗族有從妻而居的習慣,布朗族的男孩與女孩到了十四五歲時要舉行“漆齒”的成年禮儀式。屆時男女少年相聚在壹起,用鐵鍋片燒取紅毛樹黑煙,彼此為異性染齒。染齒意味著步入成年,可以公開參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動。

“串姑娘”是布朗族傳統的戀愛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戀愛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每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小夥子們換上新裝,懷抱三弦,結伴來到姑娘的竹樓下面,爭相用詼諧的語言和熱情的歌聲去打動意中姑娘的心靈。梳妝打扮的姑娘們也早早燃起火塘,打開房門,請小夥子們進來,用對歌、遞煙、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心上人的愛慕。布朗山區串姑娘可以群訪、也可以單獨夜訪。是青年男女進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雙方戀愛感情篤深,男子就會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區許多地方求婚時以花為媒。小夥子把從山上采回的鮮花獻給姑娘,當姑娘確認這個小夥子是真心地愛她時,就在花束中挑選最美麗的壹朵戴在頭上,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禮也不尋常,壹對情侶的婚典要重復舉行2至3次。第壹次在定親之後,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線禮儀式。此後新郎、新娘各回各家,盡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勞動生活。直到舉行了第二次婚禮,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當兒媳婦。第三次的婚典往往辦在嬰兒出生之後,這次壹定要殺豬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親朋好友。

民族服飾

布朗族穿著簡樸,布朗族的服飾,各地大同小異。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衣和黑色寬大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的服飾與傣族相似,上著緊身無領短衣,下穿紅、綠紋或黑色筒裙,頭挽發髻並纏大包頭。景東布朗族婦女的著裝已與當地漢族基本相同。過去布朗族男子有紋身的習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種花紋。婦女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男子壹般穿黑色或青色寬大長褲和對襟無領上衣纏頭巾。無論男女都喜歡飲酒、染齒、吸煙。

民族飲食

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小麥、黃豆、豌豆等雜糧。飲食喜酸辣,並嗜好煙酒。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並以牙齒被染成黑色為美。喜用鑼鍋或土鍋把稻米燜成米飯。尤擅煮竹筒飯,煮時選壹段鮮竹,裝好米和適量的水,用火燒熟,剖開竹筒壹人端壹半以竹筒當碗用。米飯沾有竹瓤,食之有新竹清香和經炭火烘烤的香味,很可口。

肉類以牛、羊、豬、雞肉最為常見,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蟲。菜肴的烹制技法以清煮、涼拌居多。對許多野味、魚、蝦、蟹、蟬、蟲等食物壹般還用舂、炸、蒸等方法烹制。如:舂螃蟹、油炸花蜘蛛、蟬醬等。還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筍、酸肉、酸魚等,制作方法同當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體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時最上面放壹層米飯。

喜歡飲酒,且大都自家釀制。其中以翡翠酒最為著名。這種酒在出酒時用壹種叫“懸鉤子”的植物的葉子過濾後呈綠色,很像翡翠的顏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間有“有酒必飲,飲酒必醉”之習俗。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壹個嗜好,並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居住在西雙版納布朗山的布朗族婦女,尤其是懷孕婦女嗜食當地紅土,據說此紅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民族建築

布朗族的住房建築為幹欄式竹樓,分上下兩層,樓下關牲畜,樓上住人。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個至數十個同壹血緣的家族聚居,住房幹欄式竹木結構的二層瓦房,上層有正堂、臥室、曬臺等,下層壹般作為倉庫、圈養牲畜的地方。屋內中央設置火塘,火塘邊是家人吃飯、待客的地方,夜晚則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鋪。

風俗習慣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後,請佛爺或巫師念經驅鬼,三日內出殯。壹般村寨都有公***墓地,並以家族或姓氏劃分開來。通行土葬,但兇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布朗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常用歌舞來歡度隆重的節日。並用各種樂器伴奏,同時還有武術、雜耍來助興。

布朗族青年從小就要學唱各種曲調,彈奏各種樂器。布朗族的樂曲曲調分為甩、宰、索、綴四種。其特點是甩調激揚抒情;宰調歡快活潑;索調適合唱習俗歌曲,以小三弦伴奏;綴調頌揚民族英雄人物,以及蓬勃向上的新生活,用於盛大歌會中的對唱。領唱者常根據場面即興編增歌詞內容。

布朗族舞蹈有喜慶舞蹈和佛禮舞蹈。舞蹈稱呼各地不同,西雙版納稱“跳擺”,施甸、鎮康稱“打歌”,雲縣、景東、墨江稱“跳歌”。“跳歌”是又跳舞又唱歌之意。由於布朗族男子多喜好武術,因此,武術又常常和歌、舞融為壹體。如長刀舞、甩棍舞、拳術舞等等,動作利索,剛勁健美。西雙版納布朗族的《象腳鼓舞》、《拍手舞》、《猴舞》、《采茶舞》等多源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舞姿優美、歡快,生動逼真。

布朗族的舞蹈是全民性的,白發老者、少年兒童只要聞聽竹笛響,便會翩翩起舞。而年輕人特別喜歡跳“圓圈舞”。先由能歌善舞的小夥子領舞,伴隨著铓鑼、象腳鼓的節奏,姑娘們、小夥子們圍成壹個圓圈,雙膝微微起伏。柔軟的雙手在肩兩側或前或後輕盈翻舞,邊舞邊向反時針方向移動腳步。同時,壹群小夥子在圈內有節奏的作虎步跳躍。時而分散到姑娘面前與姑娘輕聲對歌,時而又聚攏,作虎跳狀。如此循環反復,盡情抒發心中的喜悅。

民族節慶

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布朗族其它的節日習俗,與傣族大同小異,如“過新年”,“進窪”、“出窪”等。在傣歷壹月十五這天“賧帕”(拜佛),八月十五日“賧坦”。“賧”為傣語,指世俗眾生對僧侶或先祖亡人敬獻物品,佛教俗稱“布施”或“化緣”。布朗族傳說,他們與傣族是兄弟關系,布朗族是哥哥,居山區種山地,傣族是弟弟,住壩子種水田。因此,布朗族每次“賧佛”都要請傣族佛爺上山,傣族“賧佛”時也請布朗族佛爺下山。

過年節:布朗族用傣語叫“京比邁”,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節日,這壹天,家家戶戶吃紅糖糯米粑粑,還要用芭蕉葉包成兩份,各插上壹對蠟條,兩朵鮮花,關到家庭長家中:壹份裝入家族長臥榻上方掛的“胎嘎滾”(家族神位)內,作為祭祀家神之用;另壹份獻給“高嘎滾(家族長)。各戶男家長都要脫下自己的包頭巾,向作為整個“嘎滾”(家族)代表的家族長行拜年磕頭禮。並且用水象征性地從頭到腳為家族長做洗禮,祝賀長命百歲,吉祥平安。家族長也向人們祝福道:“全家族的孩子們,逢年過節來祈福,這是祖輩傳下來的古禮,不可忘記。舊的歲月過去了,新的壹年到來了,全體兒孫們來告辭拜年,妳們都有福了。預祝妳們莊稼茂盛,人畜興旺。”祝畢,家族長為“胎嘎滾”(家族神)代襪麽·代襪那神祈禱祭祀。村社以家庭為單位,再到日落方向,舉行滴水儀式。

關門節:布朗族也同傣族壹樣叫“豪瓦沙”。這壹天家族成員照例要給家族長送壹朵鮮花、壹對蠟條,去祭“胎嘎滾”,並跑著為家族長舉行洗手、洗腳禮,表示祈福。全家男女老幼還要向房門,樓梯及家具雜物的鬼靈“蘇瑪”(磕頭),分別奉兩對蠟條作為祭品,祈求人畜平安。

宗教信仰

布朗族大部分人過去信仰小乘佛教,崇拜祖先。節日期間有許多佛事活動。人們除了要舉行迎接太陽的儀式,還要集體到佛寺舉行“開門節”、“關門節”、“賧佛”、“堆沙”、“浴佛”、“潑水”等活動。

天文歷法

布朗族的祖先經過長年累月的生產鬥爭實踐,積累了不少天文、歷法、天氣變化規律的知識,並總結了原始的辨別方位、季節和氣候的方法。

布朗族人對於日月星辰都有其稱謂,並根據日月星辰的升降、樹木的向背來認識方位。壹般,晚上以北鬥星的方位來辨別方向和時辰。白天,以陽光照射的方位來辨別方向。陰天,則以植物生長狀況辨別方向,如樹皮陽光直射呈光滑的壹面則是東方,背著陽光的樹幹呈淡綠色,還長些鮮苔的壹面是西方。更有趣味的是布朗族還保留壹些原始的辨別季節和氣候變化的方法,如農諺說:“月亮帶傘要下雨,太陽帶傘要天幹”;“久晴麂子叫,雨天要來到,久雨麂子叫,天要放晴了”;“河澗青蛙咯咯叫,天快要下雨”;“飛螞蟻飛上天,天將要下大雨”等等。山裏有壹種鳥,布朗語叫“約”,雨天時隱居林中,陰天時若見這種鳥出林飛舞跳躍,則預示天將要放晴。

拉祜族

壹,民族概述

中國少數民族之壹。現有人口41萬余人。拉祜族源於甘肅、青海壹帶的古羌人,早期過著遊牧生活。後來逐漸南遷,最終定居於瀾滄江流域。其服飾也反映了這種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既具有早期北方遊牧文化的特征,也體現了近現代南方農耕文化的風格和特點。主要分布在雲南省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兩地區,相鄰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區也有分布。其中,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自治縣是最主要的聚居區。另外,作為跨界民族,緬甸、泰國、越南、老撾等國家也有16萬多拉祜人居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分拉祜納和拉祜西兩大方言。過去無文字,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曾創制過用拉丁字母拼寫的文字,因欠科學,未能推廣。新中國成立以後,創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經濟以鋤耕農業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現在還建起了農機、制糖、制茶、采礦等地方工業。

拉祜族歷史悠久,其先民“屬古代羌人族系”,是從青海、甘肅壹帶逐漸輾轉南下,進入雲南和中南半島的。拉祜族自稱“拉祜”,有“拉祜納”(黑拉祜)、“拉祜西”(黃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稱、他稱有“史宗”、“野古宗”、“苦聰”、“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4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時,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統壹定族名為“拉祜族”。

二,生活習慣

拉祜族人民勤勞善良、崇尚禮儀。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很多為人處事、規範社會生活的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和人與人之間互尊、友愛、和睦相處的良好氛圍。

“有酒桌上喝,有話當面說” 拉祜人崇尚為人坦誠正直、光明磊落,不說假話、虛話,不隨意惡語傷人。“有酒桌上喝,有話當面說”,這是他們壹貫奉行的信條。鄰裏、朋友之間偶有摩擦或誤解,事後互遞壹支草煙、喝壹杯水酒,也就和好如初。朋友之間因某事發生曲直之爭,孰是孰非,難以定奪的話,來個摔跤定“輸贏”,被摔倒者算無理,絕無二話可言。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的小人是不受歡迎的。拉祜人常說:“太陽、月亮是最老的人最先看到的;糧食谷米是最老的人最先栽種的;山花、野果是最老的人第壹個找到的;世上的事情最老的人懂得最多。”因此,尊老、敬老、愛老是拉祜人普遍的道德準則。無論哪家,老人的床鋪肯定設置在房屋裏最暖和的火塘旁,飯桌上的席位安排,老人也是居中的;晚輩不能在老人坐臥的地方來回走動;老人講話時,不能隨便插話,更不能打斷;每年新谷開鐮前,第壹個嘗新的也壹定是老人;新年初壹背回的“新水”,也要先端給老人洗臉、洗腳。家庭內部如此,社會上也是壹樣。即便年輕的村寨頭領,對老人也要禮讓三分,否則,他就很難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擁護。

“壹家有事,全寨相幫”也是拉祜族的傳統習俗和精神風尚。無論日常生產、生活,還是蓋房搭屋、婚喪嫁娶,時時處處都能體現出拉祜人這種淳樸、厚道、豪爽與熱情的民風。

“不得茶喝頭會疼”拉祜族地區盛產茶葉,是著名的茶葉之鄉。拉祜人擅長種茶,也喜歡飲茶。茶,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外出勞作之前,晚上回來之後,飲茶、品茶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更是壹大樂趣。他們可以壹日不進餐,但不可壹日不飲茶,他們說:“不得茶喝頭會疼”。拉祜人的飲茶方法也很獨特:把茶葉放入陶制小茶罐中,文火焙烤,待罐熱茶香之時,註入滾燙的開水,茶在罐中沸騰翻滾,之後倒出飲用,謂之“烤茶”或“煨茶”。有客至,必以烤茶相待。但按習慣,頭道茶壹般不給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以示茶中無毒,請客人放心飲用。第二道茶清香四溢,茶味正濃,這才捧獻給客人品飲。

服飾特點:古代,拉祜族男女皆著袍服。近現代,男子普遍上穿黑色無領短衣,內套淺色或白色襯衣,下穿肥大的長褲,頭纏長巾或戴瓜皮式小帽。婦女服飾各地不壹,主要有兩種類型:壹種是頭纏長巾,身著大襟袍式長衫,長衫兩側開衩很高。衣襟上嵌有銀泡或銀牌,襟邊、袖口及衩口處鑲飾彩色幾何紋布條或各色布塊,下穿長褲。有些地區的婦女還喜歡腰紮彩帶。這壹類型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族袍服的特點。另壹種是典型的南方民族的裝束,上著窄袖短衣,下穿筒裙,用黑布裹腿,頭纏各色長巾。

拉祜族崇尚黑色,以黑色為美。所以服裝大都以黑布為底,用彩線或彩布條、布塊鑲繡各種花紋圖案。整個色彩既深沈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居住特點:拉祜族的傳統住房,主要有落地式茅屋和幹欄式樁上竹樓兩種。茅屋結構簡單,搭建容易。建造時,先在地基上立幾根帶杈的柱子,杈上放梁,梁上放椽子,椽子上鋪蓋茅草。柱子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圍柵作墻即成,頗具“構木為巢”的古風。幹欄式竹樓房是在木樁之上搭建而成的雙斜面竹樓。有大小之分。大型竹樓為母系大家庭居住,小型竹樓為個體小家庭居住。兩種竹樓結構基本相同,只是大型的更長、占地面積更大而已,因此,通常也稱“長房”。長房壹般高約六七米,面積八九十平方米至二三百平方米不等,呈長方形。內部向陽的壹側留有寬大的走廊,另外壹側根據人口數量用木板隔成若幹間,每個個體小家庭居住1至2間。走廊上設火塘若幹,供各個家庭炊事、取暖之用。長房的居住形式,反映了拉祜族原始母系制婚姻家庭組織與觀念的殘存,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三,節慶習俗

拉祜族的節日有春節、擴塔節、端午節、嘗新節,火把節、新米節、祭祖節、卡臘節、搭橋節、葫蘆節等。另外拉祜族還有別有趣味的風情,它們是拉祜族文化延續,傳播的主要載體,凝聚著拉祜族的文化心理,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

春節,也叫過年,拉祜語稱“擴尼哈尼”。時間為農歷正月初壹至初九,與漢族春節時間基本相同。不過,拉祜族過年分過大年和過小年。大年從正月初壹至初五,也稱“女人的年”;小年從正月初七至初九,也稱“男人的年”。傳說過去只有大年,沒有小年。年前男人們總是集體遠行圍獵,回來時常常誤了年期。女人們為了慰勞遠途而歸的男人們,也總是壹次次重新備辦酒肉食品,給他們補過新年,後來竟逐漸沿襲成習。因為這是為男人而補過的年,因此,就被稱為“小年”、“男人的年”。原來的年則稱為“大年”、“女人的年”。關於過兩次新年習俗的形成,也有的傳說,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擾。為了狠狠打擊敵人,保衛自己的家園,有壹次男人們離鄉遠征作戰。當他們凱旋歸來時,年已過完。但為了慶祝勝利和萬家團圓,人們載歌載舞,又重新過了壹次年,而且從此相沿成習,傳承至今。

“搶新水”和“蘆笙舞會”,是拉祜族春節期間重要而獨特的節日活動。“搶新水”是指新年第壹天,即正月初壹清晨搶先到山泉邊去接取“新水”。這是拉祜人極為重視的新年頭等大事。他們認為,新水是最聖潔的,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誰先接到新水,誰家的谷物、瓜果就會先熟,誰家就更有福氣。因此,每年正月初壹淩晨,聽到雄雞的報曉聲,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蘆,迅速奔向泉邊,搶接新水。接回來的新水要先敬獻祖先,然後給老人洗臉。

擴塔節,是拉祜族人民間最隆重、最熱鬧、最歡樂的傳統年節。又稱為拉祜大年,時間在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舉行,節期***九天。節前準備 除夕這天,家家戶口把村寨內外收拾的煥然壹新。人們殺豬、泡米,把舂好的粑粑放在犁杖、砍刀、鋤頭等農具上,表示它們辛苦了壹年,應和主人分享節日的快樂,人們還為牛割草添美食,以示慰勞。

“接新水“習俗 晚上,全家人沐浴潔身,各村寨鳴放三響火炮、火槍。新年的第壹天淩晨,各村的青年男女爭先恐後奔往山泉邊“接新水”。拉祜人認為,壹年之始,泉水最新最純,誰最先搶到新水,誰就是最幸福的人,按拉祜的風俗,初壹日不準外人入寨,初二日才能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賀喜。節日狂歡 節日期間,姑娘和小夥子們吹響葫蘆笙,跳起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晚上,看熱鬧的人們紛紛離去,山坡上升起了壹堆堆篝火。壹對對青年情侶在壹起談情說愛,沈浸在幸福與歡樂之中。

火把節 火把節也別具民族情趣,屆時以松木為燎,火把齊燃,蔚為壯觀,身穿節日盛裝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載歌載舞,盡情歡歌,熱烈異常。

嘗新節 嘗新節是拉祜族人生慶祝收獲的節日,嘗新節期間,全寨殺豬煮酒,男女老幼休息兩天。節前將谷米收割壹部分回家,先祭祀祖先,然後再正式開鐮收割。

好客習俗 拉祜族是個十分熱情好客的民族。逢年過節,都要邀請周圍傣、哈尼、布朗等族人民壹道來飲酒會餐,吃團結飯。這時,全寨大宰牲畜,各戶都要分壹節大腸和幾勺鮮血,伴以鹽巴、辣椒,剁細生吃。拉祜族認為,“剁生肉”是待客的最好菜肴。歡宴畢,主人還要用芭蕉葉包“份子肉”分送客人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