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唐宋以來傳統節日習俗及由來

唐宋以來傳統節日習俗及由來

春節的來歷:

史書記載最早的說法 據史書記載,壹年壹度慶祝豐收的儀式起源於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這個儀式雖然是在農歷十壹月間,但歷來人們都認為它是新年習俗的起源。

春節的食物:

鹹年糕 :年糕又稱“魚籠”。舊時,過春節時蒸年糕,在石龍非常盛行。新春吃糕,寓意“年年勝舊,步步高升”之美意。過去,年糕體積的大小,是財富的象征,年糕做得越大越厚,就寓意著這壹家人的財富越多,所以大戶人家的年糕往往要蒸十幾個小時才熟。

石龍人制作的年糕有鹹、甜兩種口味。鹹、甜年糕的做法相同,只是在用料上有所區別。將大米、糯米洗凈,用清水浸洗磨漿壓平,即成幹米漿,放在盆裏備用。將少量紅糖加入已兌好的鹽水中攪拌均勻,沖入幹米漿內,邊沖邊攪拌,防止粉漿結塊,然後加入花生油、臘肉粒、臘腸粒等攪勻。將藤籃洗凈,用香蕉葉均勻地鋪在藤籃裏面,再把剛才調好的粉漿倒入,用沸水蒸熟。

年糕蒸熟後,柔軟綿糯,較難切成塊,要靜置冷卻,使其變硬後,才可切成塊狀。吃時,將切片的年糕蒸軟或用油煎至兩面金黃即可。年糕色澤橙黃,形狀平整,軟滑、粘韌,鹹中帶甜,煎後兩面微黃,吃起來更甘香可口。

糖環:古時稱“巨女”,原本是中原南遷過來的小食。糖環在東莞由其是石龍已經改面粉為糯米粉。傳統的糖環,不用餅印,只搓成長條,捏作環形,吃時夠硬。糖環形狀,由大環套小環,環環相扣,寓意連綿不斷,生生不熄,糖環可以說是春節節慶食物中最有藝術感覺的了。

油角:聽說是笑口常開的意思。油角雖然叫油角,做法好似炸餃子。但油角的餡是甜的,還拌以椰絲、炒花生、芝麻等等香實果攪碎而成,包在餃子皮裏。與包餃子不同的是油角不用褶邊而是鎖邊,對折粘合後,用指甲沿邊壹路輕捏成麻繩狀,然後適度煎炸即可食用。每家的油角不壹樣,有的咬起來硬嘎嘎的聲聲作響,有的松脆爽爽,口感鮮香,前者是和面時沒有放雞蛋,後者不僅放了雞蛋還放了適量的豬油。

湯圓: 湯圓是寧波的著名小吃之壹,也是我國的代表小吃之壹,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壹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沈,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與北方人不同,寧波人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進湯圓的傳統習俗。

中秋

中秋節的起源:

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極廣的是嫦娥妒恨丈夫後羿薄情,偷吃了他從王母娘娘那裏要來的不死之藥,於農歷八月十五之夜飛上天去,在月築室為宮,遂為月宮之神;後羿後悔不已,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設供,祈望妻子返回人間與自己和兒女團聚,由此而衍生出後世民間祭月祈團圓的文化習俗。

民俗學家則認為,中秋節的原始基礎是源於先民對月亮的崇拜。到周朝時,對月亮的朝拜儀式開始歲時化,“中春晝……迎暑,中秋夜迎寒”。在漢代以前,秋夕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到唐宋時,中秋節已受到普遍的重視。

中秋節吃月餅的記載,在北宋前的典籍中很難找到。直到南宋,周密所寫的《武林舊事》卷六才提到蒸食的糕餅中有“月餅”。是否就是中秋專用的節物,則不得而知。月餅明確地作為中秋節專用之物,並被賦予“團圓”、“和美”的美好意蘊,是在元代之後,“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明宮史》載,每年農歷八月初壹開始,“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

中秋食物:

吃月餅 :

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風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月餅作為壹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詩人兼美食家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而作為壹種食品,稱為“月餅”,則始見於南宋《武林舊事?蒸作飲食》。當時,杭州民間就有“又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日美點。

吃鴨子:

我國雲南的仫佬族鄉親都要在八月十五這天買餅子,殺鴨子,歡度這個傳統節日。為了紀念以遊村賣糖動員鄉親殺番鬼佬的賣糖佬壹家三人,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買餅子、殺鴨子,以此教育後代不要忘記反抗侵略的鬥爭。

吃芋頭 :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誌》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鐘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吃田螺:

至於中秋食田螺,則在清鹹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據分析,螺肉營養豐富,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為什麽壹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於食之吃。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南瓜 :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飲桂花酒 :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壹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壹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食藕盒子 :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制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場上藕的品種主要有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江浙壹帶較多栽培七孔藕,該品種質地優良,肉質細嫩,鮮脆甘甜,潔白無瑕。中醫認為,藕經過煮熟以後,性由涼變溫,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的功效。

元宵

元宵節來歷: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遠自漢代以來,民間即有元夜張燈賞燈的習俗,所以人們又把這壹天稱作"燈節"。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壹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節食物: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壹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端午節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紀念屈原的說法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壹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食物: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壹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菇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菇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菇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壹名粽,壹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菇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壹般是前壹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壹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裏壹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裏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壹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清明節

清明節來歷: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壹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壹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