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佛教)信佛同時因家庭不能做到吃素咋辦?

(佛教)信佛同時因家庭不能做到吃素咋辦?

所謂‘吃素’,乃指不吃葷(五辛)腥(動物肉)之食物。五辛是包括五種帶有辛味之蔬菜,即大蒜、慈蔥、蘭蔥、韭菜、興渠,因五辛含有刺激性,熟吃使人淫火焚身,生啖令人增長瞠恚,學佛人有了欲念與瞠恚,便會蒙蔽智慧,增長愚癡,妄動無明,造諸惡業;食眾生肉(動物肉),則有欠慈悲心,又增加血管內膽固醇,影響健康,故學佛人主張‘吃素’。所謂‘持齋’,乃指過午不食。

蓋起因於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因有位弟子傍晚托缽,嚇壞壹位孕婦導致流產,又因若壹天兩次托缽,減少弟子學佛修道之時間,從此戒律規定過午不食,但不壹定吃素,即‘持齋’是也。茲將‘吃素’與‘持齋’,就佛法觀點分述其真諦如下:

(壹)吃素之本意乃佛教徒為培養‘慈悲心’,由梁武帝依<楞伽經>開示,下令全國‘出家眾’不能吃眾生肉而流傳下來,故全世界之‘出家眾’,只有中國才遵守此規定,不過依醫學保健觀點,吃素是很好的,值得鼓吹。

(二)持齋之本意乃出家眾為減少對施主之幹擾(乞食制度),以及增加學佛修道之時間,由世尊親自制定過午不食(持齋)之戒律,不過依醫學保健觀點,‘斷食療法(類似過午不食,減少腸胃之負擔)’有助於健康與對某些疾病之治療,持齋是很好的,亦值得鼓吹。目前佛教徒有持‘六齋日(即農歷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持八齋戒)’、‘十齋日(即農歷每月壹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持八齋戒)’或‘壹日壹夜八關齋戒’者,但俗稱‘吃早齋’或‘吃初壹十五齋’,並非‘持齋’而只是‘吃素’,是壹般人對‘持齋’之誤解。

(三)其實有心學佛修道者,如果環境不允許,亦可吃‘五凈肉(即不見殺、不聞殺聲、不為己殺、自死、鳥殘)’,如此,不但可以受持‘三皈五戒’,甚至於亦可受持‘在家菩薩戒(只有<梵網經>之‘十重四十八輕’,才有食眾生肉戒,此為‘出家眾’之戒律,其他‘在家眾’之戒律並無此規範)’。

(四)如今日本、韓國等大乘國家,以及中南半島(越、泰、緬)等小乘國家,都沒有‘吃素’;當年釋迦牟尼佛時代,弟子亦堅守‘托缽’戒律,施主供養什麽,他們就吃什麽,都慈悲為懷,決定不會刁難施主壹定要供養素食,也都有‘明心見性’者,或證‘阿羅漢果’者不計其數,可見學佛修道者不壹定要‘吃素’,才能有所成就。

(五)或有認為屠夫為食肉者(消費者)才殺生,不吃素者有贊助殺生之虞;殊不知吃素者之米、面、蔬菜、水果,亦是農夫翻土或噴灑殺蟲劑,殺死很多小動物,才能開花結果有所收成,是否也有贊助殺生之虞?況且所喝之水,亦要煮沸才能喝,亦有殺生之虞。 

(六)素食是修行之壹部份,而非全部;修行是全方位的,雖然包括吃素,以培養‘慈悲心’,但是仍應堅守‘其他戒律’,修行‘三十七道品’、‘四諦法’、‘十二因緣法’與‘六波羅蜜’,才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否則‘吃素不懂理,如羊吃草皮(臺諺)’是也。

(七)不是‘吃素’就有多大功德,絕非外道所說‘可以天堂掛號,地獄去名’,只是修行‘慈悲心’之壹環而已,如果只有吃素而不持戒,常作‘殺盜淫妄酒’之身口意三業,則將不如其他國家(包括大小乘)之學佛修道者,能夠‘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是不言可諭。

(八)不要因環境不允許吃素(如家人、事業、應酬)而不敢學佛修道,不敢受持‘三皈五戒’,甚至於‘在家菩薩戒’,將遺憾終身。何以故?蓋‘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況且受持‘菩薩戒’有八大殊勝,即

(1)趣道場殊勝;

(2)發心殊勝;

(3)福田殊勝;

(4)功德殊勝;

(5)滅罪殊勝;

(6)受胎殊勝;

(7)神通殊勝;

(8)果報殊勝。

由此觀之,‘吃素’與‘持齋’是有相當大之不同,學佛修道者能‘持齋(不壹定要素食)’比‘吃素’來得符合佛陀之戒律,所以如果不能受持‘六齋日’或‘十齋日’,而有機會受持壹日壹夜之‘八關齋戒’,應盡量去參加受持,其功德將非常殊勝;若機緣成熟更應受持‘五戒’‘在家菩薩戒’,對於道行之提升,功德之積累,將不可思議。

總而言之,雖然<楞嚴經>有開示,‘吃眾生肉’者會與眾生結惡緣,將墮落‘神道’,而無法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而在末法時期之五濁惡世‘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甚多,若想今生‘明心見性’或‘即身成佛(如今只有彌勒菩薩被授記為後補第五尊佛)’,除非菩薩摩訶薩‘倒駕慈航’,否則對泛泛之輩的我們來講,將是‘天方夜譚’,倒不如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修行,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凈土五經壹論並無明示食五凈肉者,不能往生)’,俟證得‘八地(不動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後,效法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之‘倒駕慈航’,來普渡娑婆世界之家親眷屬與壹切有情眾生(誰說往生‘西方凈土’者,無大誌氣、無大慈悲呢),屆時將有足夠智慧,真正做到‘悲智雙運’,圓滿福慧,成就‘無上佛道’。願與諸仁者***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