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為什麽說陜西風情文化是華夏之根

為什麽說陜西風情文化是華夏之根

妳好!尊敬的百度用戶,這個是要從歷史、地理等等方面去解釋的。渭河是中華母親河黃河的最大支流。以關中為中心的渭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渭南市位於關中平原東部最寬闊地帶,北抵黃龍山,南依秦嶺,東臨黃河與山西省隔河相望,渭河自西向東橫穿而過。渭南,顧名思義是渭河以南地區。其實,渭南全市11個縣市區,有7個地處渭河以北,其人口與土地面積大約占到渭南全市的80%以上。在前面采風系列文章中,我們已經相繼對其中的“史聖故裏”韓城、“四聖之鄉”合陽、“陶藝之都”富平、雍州賈國蒲城、古徵熱土澄城、“美食之鄉”大荔有了些了解。接下來的4個區縣,沿渭河自西向東依次為臨渭區、華縣、華陰縣和潼關縣。

臨渭區地跨渭河兩岸,西與西安市的臨潼區、藍田縣和閻良區相連。曾隸屬渭南轄區的臨潼和藍田,因區劃調整於1983年行政劃歸西安市。為什麽要特別對此做壹介紹呢?就是為了說明包括臨潼和藍田在內的關中東部地區,實際上是屬於壹個地域文化單元。在這壹地區周圍,流傳著中華民族的“創世史”,存在過壹個曾令軒轅黃帝也魂牽夢繞的“華胥國”。

根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我們知道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為炎帝和黃帝。至於黃帝命倉頡造字以前的歷史,大多流傳於民間故事和後世的方誌雜記,因而就夾雜了不少神話成分,於是便往往被稱為上古神話傳說。但我們知道,世界上任何民族及其創造的文明,都有壹個孕育發展的過程,絕對不可能憑空出世。那麽,在黃帝時代以前,中華文明究竟是如何演進而來的呢?目前能夠梳理出的脈絡大致是,炎黃時代之前為神農氏,神農氏之前為伏羲氏和女媧氏,伏羲氏和女媧氏之前為華胥氏,華胥氏之前為燧人氏,燧人氏之前為盤古氏。與之相對應的故事傳說就是,“盤古氏開天地”、“燧人氏鉆木取火”、“女媧氏煉石補天”、“女媧氏摶黃土造人”、“伏羲氏推演八卦圖”、“神農氏嘗百草”、“黃帝戰蚩尤”,直到“大禹治水”和夏啟繼位,中華文明就這樣從遠古混沌初開壹步步演進下來。

以現代科學觀點來看,從茹毛飲血到能人工取火吃熟食,是原始人類與動物界區別開來的重要標誌,燧人氏大約就是引領中華先民最早進入這個光明時代的氏族部落領袖。人類社會最早又是從母系氏族公社開始的,那麽華胥氏就應是母系氏族時代“華胥國”最早的壹位部族首領,後來或演化為華胥國部族首領的稱號。從伏羲氏後開始的父系氏族時代以及綿延至今的男權社會裏,除了華胥氏之外,後世子孫能常常念及並頂禮膜拜的另外壹個女性,就是女媧氏。可見,女媧氏也應是母系氏族時期“華胥國”特別偉大的壹代部族首領,後或也演化為“華胥國”傑出女性的稱號。有不少傳說版本稱華胥氏為伏羲、女媧的生母,伏羲與女媧為兄妹夫妻,並繁衍生育了人類。或是將不同時期的華胥氏、女媧氏和伏羲氏沒有區別清楚。否則,人類從母系氏族時代到父系氏族時代的時間跨度,斷不至於只有兩代人的過程。直到現在,中華大地各處的“媧皇”與“羲皇”廟、祠、陵、故都、故裏及遺跡傳說等,或也是出於同壹緣故。因此而真偽難辨,但關鍵在於時間代序。包括藏、彜、苗、瑤、壯等地區的女媧祭拜民俗,其實恰恰印證了從華胥氏、女媧氏到伏羲氏,都是中華各民族的***同始祖。

尋找華夏文明之源

了解了這些歷史背景後,我們再回頭來繼續探秘女媧與伏羲的老家“華胥古國”。

關於華胥氏與女媧氏和伏羲氏的關系,可參見如下記載。《太平禦覽》引《詩含玉露》稱:“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犧”。《春秋世譜》中說:“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山海經·內東經·郭註》中說:“華胥履大跡生伏羲”。 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唐代李冗《獨異誌》稱:“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婦,又自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遺我兄妹二人為夫婦,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二人即結為夫婦”。

還有很多類似的說法,都肯定了伏羲氏和女媧氏的母親是華胥氏,且兩兄妹最後結為夫妻。若果真如此,那麽這裏的華胥即應為“華胥國”最後壹位母系氏族時代的首領,這裏的女媧即為“華胥國”父系氏族時代的第壹位王後,伏羲氏自然即為“華胥國”父系氏族時代的第壹位首領。中華民族從遠古漫長的母系氏族時代,由此完成了向父系氏族時代過渡的轉變。

那麽,這個“華胥國”的中心位置究竟在哪裏?疆域範圍又有多大呢?河南省淮陽縣出版的《淮陽名勝》壹書中指出:“古時候我國西北的華胥氏之國,是華胥氏居住的地方。”《陜西通誌》也記載:“羲母(華胥氏)陵在藍田縣北三十五裏”。《藍田縣誌》中說:“藍田縣內有華胥陵,是稱‘三皇故居’”。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子》壹書記載:“華胥氏之國在合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裏”。東晉王嘉《拾遺記》稱:“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

看來,不同地方和不同時期的文獻,都把女媧伏羲的老家“華胥國”的位置,指向了同壹個地方,這就是渭河流域的“華胥之州”藍田。考古發現已經證明,陜西藍田地區有13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歷史,是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在該縣華胥鎮附近,發現舊石器遺址數十處之多,新石器人類遺址20多處,這些都證明華胥鎮壹直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位於華胥鎮孟巖村的“華胥陵”,相傳是上古時代伏羲和女媧之母華胥氏的陵冢。據現代科學考證,藍田附近的不少村落仍然在壹定程度上保留著古華胥氏部落的印痕,能夠印證遺址。今華胥鎮紅河下遊有媧氏村,而紅河在史書上被稱為女媧溝。白鹿原上李華村的原名就是女媧村。在孟巖村附近有壹個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自己是古時祭祀儀仗隊成員的後代。著名學者石興邦、劉士莪、任本命等人曾應邀親赴藍田,從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不同角度,對母系氏族的起源、華胥氏族團的生成、歷史的沿襲及現存遺跡與歷史傳說記載的對照進行考證後認為,從伏羲誕生前到炎黃出現時存在的“華胥古國”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約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為甘肅西部、陜西渭河流域及黃河流域之壹段。

伏羲之母國“華胥國”

在黃帝夢遊華胥國的傳說中,則透露了更多的關於母系氏族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的壹些基本情況。《列子》中說,黃帝夢遊華胥國,華胥之人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好。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所利害,表明在母系氏族原始***產社會,部落成員間人人平等,沒有私人占有的嗜好。傳說黃帝在吸收了華胥國的壹些治國經驗後,經過二十八年的治理,達到了天下大治。據有關資料記載,伏羲和女媧出生時就在現在的華胥鎮宋家村後半坡上的窯洞中,因而該窯稱之為“華胥窯”。窯中有壹通道,直通華胥溝,在宋家村口還有“毓仙橋”、“毓聖橋”,相傳是華胥氏在妊娠伏羲和女媧時所走過的橋梁。宋家村至今還保存著壹塊有關記載“三皇”功績的石碑,碑的中間刻有“古華胥國”四個字,左右兩邊分別是“伏羲肇娠,皇帝夢遊”八個字。

華胥氏族處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文字初具雛形,語言以“華”音為基,華代表壹起美麗(繁盛)的事物,古作“光華”解。燧人氏崇拜太陽與火,因此稱“華”,如火華。由於花果瓜菜有艷麗的“光華”,故又以華稱瓜果,如樹華,甲骨文的“華”字,就是壹株掛著果實的花樹。上古漢藏人可能都把“人”叫做“夏”,殷墟甲骨文裏的“夏”字就是壹個“人”字。《越絕書·吳內傳》載:“越人謂人鎩(夏)也”。至今,壯侗(百越)還把“人”叫做“鎩”,閩語也把“人”叫“鎩”(“夏”)。學者顧實先生在《華夏考源》中說過“胥”、“雅”、“夏”等古字相通,華胥就是華夏,即“來自於華胥國的人”。

而“華胥國”的疆域範圍,則不僅僅限於藍田的華胥鎮。包括藍田在內的關中東部地區,也都有“華胥之州”的歷史印記。渭南地區古時曾以“華州”之稱設郡立府,富平縣古時曾設“中華郡”,西嶽華山也因形似蓮花又位居“華胥之州”而得名。繼續往東,渭河下遊東入黃河的地方是渭南市的潼關縣,這裏位於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與女媧、伏羲有關的古跡和傳說,同樣遍及黃河兩岸潼關內外。秦晉之間的黃河古渡口風陵渡,便是因女媧陵而得名。渭河的西端上遊,是甘肅省的天水市。華胥生伏羲於“成紀”,就是在這個地方。

文化播遷之西東行

從歷史學的角度看,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完成和夏商周年表的正式公布,“三皇”文化的研究將日益突出,中華文明史的較為確切的年表將會從公元前2070年推向更早的年代。而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天水境內發現的大地灣文化遺址,與有關伏羲氏族的傳說故事及史料記載有著種種吻合,成為最終揭開中華文明本源之謎的有利條件。可以說,通過對伏羲及伏羲文化的深入研究,將把中華文明史推向更早的年代,中華文明史可能是8000——10000年。

古書中記載,伏羲氏生於成紀,徒治陳倉,都於陳,在位壹百五十年,傳十五世。伏羲氏發源於成紀,發展壯大後,沿著渭河谷地進入關中,出潼關,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東遷,而後折向東南,最後都於陳。這壹活動區大體與仰韶文化古遺址的分布區相吻合。

據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從伏羲文化到中原文化推演巡回考證,壹般所謂的華夏文化系統主要包括仰韶文化和中原龍山文化在內。追溯華夏文化之源,勢必要從伏羲文化那裏尋找。目前脈絡比較清楚的是,在關隴地區,以大地灣壹期遺存為代表的老官臺文化,同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有著明顯的傳承關系。老官臺文化的分布區域也正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主要分布區。說明以大地灣為代表的老官臺文化就是渭河流域的仰韶半坡類型的祖先和淵源。仰韶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中原地區為中心,年代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在長達2000年的歷史行程中,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與周圍文化壹起,***同為中華民族文化機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從文獻記載來看,《國語·晉語四》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姜水為渭水支流,在今陜西歧山縣境,姬水約在今陜西的北部。可以推斷黃帝氏族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陜西的北部,它與發祥在陜西西部偏南的炎帝氏族的居住地相距並不很遠。在華夏文化系統中,炎黃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發祥地在關中壹帶,它與伏羲文化發祥地相距甚近,因而可以說伏羲文化是華夏文化之源,或者說它是華夏文化的早期階段。據《炎黃氏文化考》所載《伏羲廟殘碑》說:“東遷少典君於顓頊,以奉伏羲之祀。”少典奉祀伏羲,知為伏羲—女媧族後裔。因而華夏文化的發展序列,似可釋作:伏羲文化——炎黃文化——顓頊、帝嚳、堯、舜文化;與其對應的考古學文化為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不過,學術界談華夏文化,壹般都從炎黃文化(仰韶文化)算起,那麽伏羲文化則成為華夏文化的源頭了。在華夏文化圈內的中原核心地帶,即今關中、晉南與河南省境,保留有許多伏羲文化的史跡。

華夏枝繁根系“華州”

《綱鑒易知錄》說:“大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註雲:“華胥,在今陜西蘭田縣,小淵曰渚。”伏羲之母族華胥氏所居之華胥渚,在今陜西蘭田華胥鄉。《遁甲開山圖》稱:“伏羲生於成紀,徙治陳倉。”陳倉即今陜西寶雞。乾隆《臨潼縣誌》載:“麗戎國古女媧氏,繼興於此。”陜西西安市臨潼區之驪山北麓有又媧氏谷,西麓有女媧氏莊。關中人尊稱女媧為“驪山老母”,現驪山西繡嶺的老母殿,傳為漢武帝時的女媧祠。女媧陵俗稱“風陵”,在今河南靈寶市豫靈鎮楊家村西北,原在河濱,現在河中,地近陜西潼關縣城與山西芮城風陵渡交界地帶。而《元豐九域誌》說“女媧墓在今潼關口河灘上”,《清壹統誌》說風陵坡在蒲州南六十裏風陵鄉,均系指此女媧陵。《路史·後紀》則稱:“女媧治於中皇山之原。”中皇山大約是“中(嶽)霍山”的錯記,在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侯村,有當年女媧“布政統民”和“媧皇故都”和“女媧陵”,東邊有壹座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媧皇廟”。自古以來侯村“媧皇廟”與陜西“黃帝陵”、湖南“炎帝陵”地位相當,壹直是享受歷代帝王祭祀的國家神廟。《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稱:“上古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今河南鞏義市河洛鎮洛口村東黃河南岸有“伏羲臺”,,新密市來集鄉的“伏羲女媧祠”也叫做“娘娘廟”,登封市的三皇廟內,供奉伏羲、女媧與神農,滎陽汜水紫金山上有伏羲廟,汜水白玉嶺上有女媧祠。在豫東平原,歷史文化名城淮陽古稱“陳”,被譽為“羲皇故都”。淮陽作為羲皇故都,這裏還有著名的“大昊伏羲陵”。淮陽西鄰西華縣,西華縣城北7.5公裏的聶堆鄉思都崗村的女媧城,被稱為“女媧氏之故墟”或“女媧之都”。此外,豫北濟源市王屋山主峰天壇山頂有女媧補天五色石,沁陽市境內有始祖山、女媧山、伏羲祠、女媧祠、祖先洞、補天臺、女媧洞、泥人場等,如此等等,不壹而足。上述地點,大都分布著仰韶文化遺存。文獻記載、歷史傳說可與考古發現互相補證,表明這裏既屬於遠古華夏文化系統,也在伏羲文化圈內。但是關隴地區的伏羲文化從大地灣壹期遺存算起,距今約有近8000年的歷史了,中原伏羲文化的時間則較晚,基本上屬於關隴地區伏羲文化的輻射現象。關隴伏羲文化的播遷與華夏文化的傳承關系,由此可見壹斑。

這就進壹步說明,中原文化的源頭在關隴伏羲女媧文化,關隴伏羲女媧文化的源頭又在“華胥之州”的華胥文化。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關中東部的“華州”是“華夏之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