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蓋碗茶
蓋碗茶是回族傳統飲茶風俗。因盛水的蓋碗由托盤,喇叭口茶碗和碗蓋三部分組成,故稱蓋碗或三炮臺,相傳始於唐朝貞觀年間。此茶因配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壹般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五香茶(冰糖、茶葉、桂圓、葡萄幹、杏幹),八寶茶(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幹、白糖、茶葉)等。
2、丁香肘子
丁香肘子又稱燎毛肘子,是銀川的特色風味食品。其味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軟爛適口,味道醇厚。丁香肘子制作方法是,肘子先經燎毛、刮洗後,皮凈質潔,然後經白煮、上色、改刀、定碗、籠蒸、澆汁。每道工序的操作十分精細,加上選料講究,調料中的丁香濃郁襲人,風味獨特,深受顧客歡迎。
3、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源遠流長,是生活在我國西北的蒙、藏、回、維等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這與他們惡劣的生活環境和獨特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外出遊牧,數月不歸,而羊肉卻有飽食壹頓,整天不餓之功效。
手抓羊肉吃法有三種,即熱吃(切片後上籠蒸熱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後直接蘸精鹽)、煎吃(用平底鍋煎熱,邊煎邊吃)。手抓羊肉特點是肉味鮮美,不膩不膻、色香俱全。
4、手抓肉
手抓肉因用手抓吃故得名。手抓肉做法較簡單,即先將帶骨的羊肉剁成塊,放入清水中煮熟,撈出後上面撒上洋蔥末、鹽、再澆點滾湯即成。這種肉味道清純軟嫩,油香不膩,既可吃肉,又可喝湯,是本地人招待來客的美食。特別用小羊肉煮出的,謂之“羊羔肉”,其美味則更具上乘。
5、新疆大盤雞
新疆大盤雞主要用料為雞塊和土豆塊,配皮帶面烹飪而成。新疆大盤雞色彩鮮艷,有爽滑麻辣的雞肉和軟糯甜潤的土豆,辣中有香,粗中帶細,而且經濟實惠,適合親朋好友聚會食用。
大盤雞來源有眾多說法,真實的來源已無法考究,據說發源地是新疆沙灣縣,流傳多的說法為在新疆炒菜的基礎上配以多種作料而成。
6、烤饢
烤饢是維吾爾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食品,也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壹種食品,維吾爾族食用饢的歷史很悠久。饢的壹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相似。在面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饢;
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作料拌餡烤制的為肉饢。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50多種,還有窩窩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
7、藏族酸奶
藏族酸奶用牛奶制成酸奶,是藏族老少喜食的佳品。制作方法為,先將牛奶煮沸,倒入容器內,加入少量酸牛奶作發酵劑,溫度控制30~40℃,使乳酸菌大量繁殖,
將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隨著乳酸酸度的不斷增加,牛奶中的酪蛋白開始沈澱,就凝結成嫩豆腐狀的酸奶,並產生壹種芳香氣味,即可食用。酸奶特點為色潔白,解暑生津。
8、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壹。“糌粑”是炒面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糌粑是將青稞炒熟後,用手磨磨成的粉。
吃酥油糌粑時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勻,並捏成小團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潤。酥油糌粑營養豐富,發熱量大,充饑禦寒。
9、藏族吹肺
藏族吹肺是藏族腌肉制品之壹。吹肺是用新鮮豬肺,從喉頭用人工吹氣,邊吹邊用手拍打肺部,使肺擴張,再用適量的食鹽、草果粉、辣椒面和蒜泥加溫開水調成乳狀,
用湯匙從喉頭灌入肺,邊灌邊吹氣,邊拍打,約需重復五、六次方能灌完,然後用麻線把喉管紮緊,掛火塘高處幹燥,兩個多月後即可食用。
10、腌牛腳筋
腌牛腳筋是傣族傳統性的壹道名菜。其原料是黃牛頭、腳,佐料有姜、蒜、紅辣椒、野花椒葉、鹽等。制作時,將牛的頭、腳、刮洗幹凈、砍成小塊,放進鍋裏煮爛。
將煮爛的頭、腳去骨,切成短小的條狀,用淘米水浸泡3小時後再用冷水洗幹凈,濾幹。用切細的紅辣椒、舂細的姜、蒜、加鹽、野花椒葉壹起拌攏,裝入瓦罐封好。半月後即可以食用。滋味酸香,質地軟嫩,清涼爽口。
11、蟹肉圓子
哈尼人叫“愛開加勒”。做法是:將螃蟹洗凈去硬殼、雜物,與苤菜根壹齊舂細,灑上少許清水並加鹽、辣椒面拌勻,用手搓成姆指大小的肉丸子,放進沸騰的鍋內煮熟。此為宴席不可少的菜肴。
12、卵石鮮魚湯
卵石鮮魚湯是布朗族的特色菜,魚湯鮮美味甜,而且具有燒石的幹香味。制作時,將河中卵石取來放到火塘中燒紅,又將燒紅的卵石壹個接壹個地放入盛有清水和鮮魚的鍋內,直至使水沸騰,然後又將燒紅的鹽塊放入,鮮魚湯便燒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