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時代狩獵采集而食的艱難,使得每壹次食物的獲得,都會伴隨壹種極大的愉悅,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美食獲取的快樂也已經進化成為壹種快樂的DNA流淌在每個人的血液裏。
食物是有感情的,它自帶溫暖人心的溫度
周星馳《食神》裏的黯然銷魂飯,是悔悟;《夏洛特煩惱》裏馬冬梅的面,是初心。異國他鄉的家鄉味道,是鄉愁。
這個世界上,選擇食物,也許是最低成本的自由選擇,美食可以讓人快樂,也許壹次可口的飯菜,就足以讓我們用壹種更積極的視角去重塑世界觀,感受生活的美好,畢竟沒有什麽是壹頓xx所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美食反映世界觀
當年在壹片瘴氣的嶺南無人願往,只是被貶謫之人無可奈何的去處,蘇東坡依然把日子過的有滋有味,在這裏,他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修書蘇轍,寫食蠔之事“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得謀南徙,以分其味。”,甚至寫下:“試問嶺南好不好,卻道,吾心安處是吾鄉”,這是壹種達觀的人生態度。
金聖嘆臨死前留言:花生米與豆幹同嚼,大有牛肉之滋味,這是壹種無畏淡然的人生態度。
至於箕子看到妲己的雕花象牙筷而看到了人民將要遭受的苦難;“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討壹人歡笑卻失去天下的隱喻。
食物不言,豐儉由人,而人怎麽對待食物,食物同樣也會反映出壹個人怎樣的世界觀。
美食,從來都是壹種文明
原始社會的生吃、風幹、腌漬……壹直到火的使用,才使得烹飪方式出現了巨大變革,更健康的飲食,極大的改善了人的體質乃至提高了人的壽命。
古代流傳的對美食故事從來不曾停止,小到“食色,性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壹餐壹飯,大到“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施政理念,由生至死,出土的上千年的古墓裏,酒、蓮藕、餃子、火鍋等的食物存在都在說明吃貨的傳統源遠流長。
曾經神農氏為了不再讓食物那麽匱乏,冒著生命危險品嘗百草,是壹種勇於探索的文明。漢唐的延綿幾千公裏的絲綢之路,給我們帶來了胡蘿蔔、胡椒、葡萄、核桃、哈密瓜、西瓜、番石榴……是壹種開放交流的文明。大航海時代帶來的玉米、甘薯、馬鈴薯……是壹種全球物物、物種大交換的文明,人類的第壹次全球化就此開啟,因大航海帶來的馬鈴薯、玉米在明清時的種植,甚至使得中國人口數量幾千年來首次破億,食物的文明,已是人類繁衍的曙光。
今天,全球貿易的發達,我們更好的突破了地域和時空的限制,阿拉斯加的帝王蟹從打撈到進入盒馬鮮生超市,也僅需48小時的時間,在北半球寒冷的冬季,我們依然能吃到來自南半球新鮮的車厘子,甚至人們為了美食打飛的漂洋過海也不是沒有可能。經過了幾十億年到達食物鏈的頂端,經過成千上萬年的食材與烹飪技術的積累才有了今天食物的極大豐富,吃的更好壹點,自然應該算是對人生的壹種獎賞。
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文明,同時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我愛美食而愛這個國家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當明白異國食物的單調、甜膩……也許只有生活在中國,胃才是幸福的,因為選擇多到足以讓人手足無措,不同的烹飪手法足以吃到懷疑人生。對這個吃貨國家的最大褒獎,便是遊歷全國,從撫遠到烏恰,從黑河到三沙,流轉過四季,從盆地到高原,從熱帶到寒帶,從甜到鹹從辣到酸……體驗不同的美食、看不同的風景、遊歷不同的人生。
此生不悔入華夏,胃當是最不悔之壹,僅僅出於對美食的熱愛就足以愛上這個國家的地大物博,所以不必談什麽嚴肅的愛國主義,只需知新疆的哈密瓜大盤雞、西藏的牦牛肉幹便永遠是中國的,永遠不可分割。以美食為紐帶,足以產生對這個國家最親切的認同感與情感***鳴。
我的美食觀
在美食方面,吃貨必然是博愛的,既愛食物自身的清單質樸的味道,又愛各種不同材料賦予它的濃郁。像欣賞春花秋月那樣欣賞春韭秋菘,味美、色美、渾然天成的自然美……食物是大自然給我們的最好美學課。
既然美食有溫度,讓我們更熱愛生活甚至國家,那麽,就讓它溫暖妳的胃,走進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