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飯的來歷
五色糯米飯,俗稱五色飯,又叫青粳飯或花米飯,因糯米飯呈黑、紅、黃、紫、白5種顏色而得名,它是壯族、侗族在過清明節和農歷“三月三”歌節時,家家戶戶都蒸煮的壹種糯米飯,是壯家用來招待客人祭祀祖先的傳統食品。也有另壹種說法,即黃、綠、粉、紫、藍5色分別代表了主食、蔬果、肉類、零食、乳制品5類食品,並通過壹個形象的餐盤和說明告訴我們,各類食物該吃多少、怎麽吃。 美麗傳說 古時候,有個壯族青年叫特儂,他的父親早已去世,只與癱瘓在床的母親相依為命。特儂非常孝順,怕母親壹人在家煩悶,就背著母親上山砍柴、下田插秧。每壹次他都帶著壹大包母親最愛吃的糯米飯放在她身邊,讓母親餓了隨時可以吃。特儂母子的這壹舉動被在山上的壹只猴子看到了。那猴子便趁著特儂到山上砍柴時機,悄悄溜到母親身邊,敏捷地把糯米飯搶走了。母親無法動彈,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猴子搶走糯米飯。壹連幾天如此,特儂看著壹邊餓極了的母親,無奈地扯著身邊的楓葉,卻又想不出什麽辦法來。猛然間,特儂發現自己掐楓葉的手黑漆漆的,原來是被黑色的楓葉汁染臟了。看著黑乎乎的五指,特儂靈機壹動,立即把樹上的楓葉割回家,放到石臼中舂成泥狀,用水浸泡壹天壹夜,得出黑色的液汁,再將糯米飯放到黑液汁中浸泡壹晚。第二天早上將黑色的糯米撈起蒸煮,頓時壹股清香彌漫全屋。母親在屋裏喊,特儂,什麽東西這麽香啊!特儂興奮地說,這是黑色糯米飯,多香多甜啊!這壹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 清晨,特儂帶著母親上山砍柴,他用芭蕉葉包著黑色糯米飯,故意露出壹點黑乎乎的顏色。猴子看見了,以為是毒藥,碰也不敢碰,便逃之夭夭了。這壹天,特儂吃了黑色糯飯,口不幹不燥,還覺得渾身是勁,打的柴更多了。從此,特儂和母親上山砍柴,都帶著黑色糯飯。後來,壯家人都學特儂,家家戶戶做黑色糯米飯。再後來聰明的壯家人又學會了用黃梔子、紅蘭草等做成了黃色、紅色、紫色糯米飯,最後演變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飯。 精巧技藝 制作五色糯米飯比較講究方法。黑色糯米飯,用楓葉及其嫩莖之皮,放在臼中搗爛,稍為風幹後浸入壹定量的水中,浸泡壹天壹夜後,把葉渣撈出濾凈,即取得黑染料液。黑染料汁要放入鍋中用文火煮至五六十攝氏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黃染料,可用黃花或黃梔子、黃羌等植物的果實、塊莖提取。將黃花煮沸,或將黃梔子搗碎放入水中浸泡,即得到黃橙色的染料液。也可用黃羌掏爛後與糯米拌均用力搓,可得黃色的糯米(可直接蒸,不用浸泡)。紅染料、紫染料是用同壹品種而葉狀不同的紅蘭草經水煮而成。葉片稍長,顏色稍深,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泡出來的米即成紫色;葉片較圓,顏色較淺,煮出來的顏色較淡,泡出來的米即成鮮紅色。提取四種液汁出來後,分別把不等量的米放入其中浸泡壹夜,等其上色後放入蒸籠中蒸約壹個小時,便可蒸出黑、紅、黃、紫、白(糯米本色)五種顏色的糯米飯來。這樣做出來的五色糯米飯色澤鮮艷、五彩斑斕、晶瑩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潤柔軟、醇正平和,味道富有植物清香,吃起來令人回味無窮,且具有壹定的藥用價值。紅蘭草有生血作用,梔子有清熱涼血作用,用楓葉煮成的青粳飯,人食之能堅筋骨、益腸胃、補髓。 壯族五色糯米飯,各地做法風味也不盡相同。有的將泡漲的飯豆或綠豆和五色糯米壹起放入蒸籠中蒸熟,將剁好的半瘦肥豬肉和切碎的小蔥放進熱鍋裏炒熟,再加入適量鹽、料酒、醬油、味精等,接著將蒸熟的五色糯米飯和飯豆、綠豆倒入鍋內壹起撈勻。這樣的糯米飯,味道清香,別有壹番風味。有的把糯米飯蒸好後,將花生、芝麻炒熟炒香放到臼中舂碎,再把花生芝麻碎末灑入五色飯中拌勻,這樣的五色糯飯吃起來香味濃郁。還有的把五色糯米盛入新鮮竹筒,再把竹筒放在篝火上慢慢烘烤,隨著竹筒劈裏啪啦地裂開,壹陣陣香氣四溢,那股特有的竹筒清香,更令人垂涎欲滴。 寄寓吉祥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裏,都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壹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壯人愛做糯米飯,常常以糯米飯的顏色是否鮮艷,味道是否香甜來評定女主人是否是真正的壯家巧婦。每到三月初三,天還蒙蒙亮,各家主婦們便悄悄爬起來,把五色糯米放入蒸籠中文火蒸制,很快壯家村莊便四處彌漫濃香,早上,孩子們出來了,個個手中捏著團團糯飯,邊吃邊比,看誰家的糯米飯更黑、更黃、更紅、更香。不壹會,東家嫂西家嬸也都走了出來,她們壹家家地走,壹家家地看,壹家家地嘗,看看誰家的糯飯最黑、最黃、最紅、最香,看著、比著、嘗著,壯鄉三月三的清晨便熱鬧起來了。不久,小夥、姑娘也壹個個走出來,他們身著艷麗的壯家服飾,手拿繡球,帶著五色糯米飯,哼著山歌,手拉著手,到坡那邊趕歌圩對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