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擅長做飯,也談不上是吃貨。
小時候家裏窮,跟著父輩挨過餓壹樣,吃飯從不挑剔,孬好填飽肚子就滿足,這種骨子裏的不講究,就養成飲食愛湊合的習慣。
說來奇怪,搞不清楚愛吃與做飯有什麽必然聯系,我不愛吃,似乎不愛做飯有了些底氣的理由。我還壹直納悶不知怎麽形成的毛病,有點偏執的大男子主義,尤其認為做飯覺得那都是女士的家常必備素質,而男的在外風雨兼程的掙錢養家,像似傳統的搭配模式。當然很多餐廳的高級烹飪大師和市井小廚料理,又以男士居多,我就認為這是壹種職業的謀生手段而已。而日常的煙火氣息和那些鍋碗瓢盆協奏曲,還是女士霸占著主角,這種觀念或者說偏見,在我心裏占據了很多年未改論調。
近些年的變化可能要打自己的臉,有誰統計過,現在會有多少男士喜歡做飯?明顯的會發現壹種傾向,是越來越多的男士開始往廚房裏鉆,君不見網上朋友圈經常曬曬自己的美食,似乎可以定義為“時尚好男人”的標簽。從以往可能冷嘲熱諷到現在的心生羨慕,覺得是社會前進了壹大步。“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不再是女士的專利,男士的多元化、溫情化、表現欲由外及內散發著“油膩寶男”的氣息,好像我們的和諧社會已經滲透到最小的細胞單元,從做飯上體現出壹派陰陽平衡的祥和。哪怕男人偶爾露壹手,做兩樣拿手的特色菜端到家人面前,要比那些正襟危坐、專等享用的“大丈夫”吸睛很多。起碼,這種放下身段的姿態,切身體會壹下多數女同胞的每日三餐不易,要比不聞不問任由女士廚房忙活的冷漠閃光增色了不少。
盡管自己很少做飯,但向好男人靠攏內心還是欽佩那些主動請纓下廚男士的情操和勇氣的。記得明星黃磊就是個愛做飯的標桿好老公,他微博常曬自己制作的美食,大秀恩愛撒狗糧,迷倒眾粉絲,因為人家三天兩頭給老婆孩子做壹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美食,幸福感爆棚!讓好多女孩子心生幻想覺得找個會做飯的老公才嫁對人似的!“黃小廚”絕非浪得虛名,“好爸爸好老公”的人設非常接地氣,足不出戶,拋開炫技的成分卻把自家廚房演繹得風生水起,讓我們這些不怎麽做飯還愛撇嘴的大老爺們情何以堪!其實也沒啥難為情的,心動不如行動,撲下身子,擼起袖子,想做飯,隨時都可以練手,關鍵是否心甘情願,更不要說,還有這麽多現成的學習榜樣!
我人生第壹次有做飯的念頭是在十歲,平常總看媽媽在大案板上嫻熟的搟面條,翻來覆去的攤成壹個圓圓薄薄的大餅形狀,撒著面,還不停的抹勻,最後折疊起來,切成細細的面條,覺得整個過程有出神入化的勞動藝術感。所以有次趁家人都不在家,我弄了些面,決定模仿學搟面條,結果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反復幾次,弄成了壹小盆兒,但是搟出來的面條又軟又黏,搟面杖、案板上給粘的大窟窿小眼睛的,沒辦法最後切成了不規則的面條片兒。媽媽回來卻表揚了我,說是能想到給家人做飯,是個有愛心的孩子。其實都知道,那是孩子在享受“玩面”的過程,感覺比玩泥巴強很多。於是想到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和父母以及老人們壹起包餃子壹樣,稚嫩的手揉來捏去,如做花樣手工,又像尋找捏泥人的靈氣,那樣的氣氛格外的討喜,哪怕弄的歪歪扭扭,不成形狀,但是這種興趣盎然、寓教於樂的方式把希望和愛的種子已播撒在濃濃的親情裏。
順著時間的脈絡我在想真長大參加了工作,竟然還是少有做飯的興致。飯來張口的惰性常常故態復萌,因為有父母家人的依靠,用不上自己插手做飯,每逢回家,吃現成的,家人早早準備好了。即使工作的午餐,也經常和工友們壹起去吃職工食堂。那種集體生活的熱鬧時光並不讓人厭倦,反倒格外值得回味,以至於好幾年時間是集體食堂的常客。我又想,為什麽對做飯的概念沒有認真留意考慮過,似乎很少欣賞家人做飯的用心,壹切的理所當然,不以為是,卻把匆匆忙忙當常態胡亂的填飽肚子輕易的揚長而去。再後來,自己更多關註的會是工作及外圍的事,等家中有了孩子,忙不過來,又請了保姆,所以更是很少顧及家裏做飯的事。況且在外繁忙多於應酬,有飯局就去餐廳,或者約壹幫哥們兒吆三喝六的在地攤上胡吃海喝,這樣的情形司空見慣,即使想起來家人只是偶爾買些外賣特色菜,順便帶回家算作心意。
所以現在讓我反思回顧過去,我敢說,不做飯的男人,要麽有依靠,要麽是懶,要麽喜歡坐享其成,要麽是內心不情願,我是兼而有之。尤其下廚房要劈裏啪啦的收拾準備很多東西,不想嗆油煙味兒,不想摸雞鴨魚肉類的東西,更不用說有兒時的沖動想露壹手得到表揚,或者是動動腦筋推陳出新的想給家人來個驚喜,這樣的主動殷勤少有兌現。按說在外面常吃飯,見過不少的美味佳肴和特色小吃,為什麽沒有拿來主義在家揣摩壹下練練廚藝呢?覺得是個怪人,我寧可選擇刷盤子刷碗,幹脆利落的幹完也不想在那兒慢工出細活的耗費時間折騰飯菜。愛人曾嘲笑我說:妳只適合幹點兒傻大粗笨的活兒,意思我做飯欠缺耐心和精細,曾經心急火燎的試做幾次讓人難以下咽,都說不好吃,我幹脆借坡下驢“君子遠庖廚”打了退堂鼓,做個廚房的“甩手掌櫃”反倒順理成章了,妳說這樣的心態算不算逆反消極、不思進取呢?那要與時俱進的話,看看現在的年輕人,總說生活節奏快,是不會做飯,還是不想做飯,不得而知。但是點外賣快餐成了大勢所趨,習以為常,如果倒回二三十年,我是不是也是這種狀態呢,估計也差不了多少,或者就是能扒拉扒拉冰箱,做個煎蛋、煮個方便面啥的來糊弄自己的腸胃吧!
十幾年前也許不少人看過韓國電視連續劇《大長今》,愛人懷孕期間陪著她斷斷續續的竟然給看完了。對於我極少看電視劇的人為此入迷,不是劇中人物起伏坎坷的曲折情節,而更多的是“大長今”誠心誠意做飯的精神極大感染了我。劇情後期那些尚宮娘娘和宮女們,憑借嫻熟高超的烹飪手藝。把宮廷藥膳、中醫食補、古老智慧都融入到看似簡單卻又深刻獨到的烹飪膳食上來,不能不說給我們很多的啟發和悟出很多的道理。現代人身體很多都是亞健康,什麽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之類比比皆是,反思壹下有多少是飲食不當和壞習慣造成的呢?在家裏我們可以把食材合理搭配,可以根據家人的喜好胃口有針對性的選擇種類,可以想著法兒“化腐朽為神奇”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可以把健康當成第壹要務來開啟做飯的動機,“要吃還是家常飯,要穿還是粗布衣”,大道至簡、普普通通就是最好的食糧,老祖宗的話頗有深意。就像我們看到劇中韓國宮廷菜系並不都是海參鮑魚翅肚之類的高不可攀的貢品材料,而大多是廉價的、天然的、垂手可得的食材。不是非要吃貴的,而是吃對的,對於平民家庭飯不就這樣嗎,看似簡單,卻營養健康,而且照樣可以烹調出有品質的美味,這才是“富藏於民”源遠流長的真正美食,哪怕清淡,也會歷久彌香,津津有味。比如像“大長今”那樣用白菜做成的饅頭,用豆腐包著肉沫做出的火鍋,用核桃、松子等做成的五子粥......這些飯菜,也只有家人們廚房裏慢慢琢磨、下著功夫來做才叠發生機,吃出新意。當然不擡杠,如果真有水平,也可以做剁椒魚頭烤鴨、糖醋排骨對蝦、水煮肉片鳳爪、肉串肥腸豆芽上檔次之類的“大餐”,但是我相信,妳怎麽做比起那種味道重、油水足、欠潔凈的外賣餐廳的菜肯定不同,仔細品味的時候,還是自家的小鍋菜更能入心入胃,濃而不膩,淡而香醇,家中的味道和境界最終會讓人感到上乘和舒心!
即使嘗遍人間美味,更喜家中粗茶淡飯,這是常理。摻雜著情感的力量,相信每個人喜歡廚房熱鬧的大家庭。因為日常繁繁雜雜羅列很多的事情,還是覺得壹家人做飯吃飯的過程最能品出無盡的幸福感。那不僅僅是感知唇齒之間的香與甜,豐富家傳精神的寄托,如同體會父母給我們壹頓接壹頓不厭其煩的做飯壹樣,所充滿的愛意只有在自己成為父母後才愈發感同身受。其實孩子都希望能快樂的和父母在壹張飯桌上享受愛與家的溫暖,哪怕夫妻兩人也希望能夠和顏悅色的在壹起吃飯,情意綿綿,把舉案齊眉真實再現。更不用說老年人,哪個不希望兒孫繞膝的圍桌而坐,在歡聲笑語裏用餐呢?覺得那就是壹種最為幸福的暮年時光。試想如果壹家人習慣於湊壹起忙活做飯,那種體貼體諒、溫存美好不就是人間活在當下的生動寫照嗎?難道不認為,廚房這個空間是非常充滿溫度、藏著深愛、含著柔情的地方嗎?換壹種場景,假如忙碌了壹天回到家,廚房裏冷冰冰的,冰箱裏空蕩蕩的,沒有歡聲笑語煙火氣,妳說那是什麽樣的心情?是不是心也是冰涼的!只要回到家,能聽到廚房裏叮叮當當的聲響,不時聞著香噴噴的飯菜,須臾端上色澤誘人的佳肴,那又是怎樣的心情?肯定是疲憊頓消,內心甜蜜無比, 這就是真正渴望的家的模樣,安逸而幸福,溫馨又從容,平淡而和美,暖人而喜悅!“誰家竈頭無煙火,人間至味是清歡”,像壹幅很美的畫,看似簡簡單單的日常,忙了壹生到頭來驀然回首,原來尋尋覓覓壹生的幸福,不經意間發現所追求的東西就在家中,就是這種愛的味道,就是這壹日三餐裏的美妙和能夠天長地久的圓滿!
當孩子越來越大了,我才發現自己對做飯的觀念日趨成熟,慢慢明白做飯也是壹種生活責任、家庭責任。 生活的真諦來自於開火做飯的煙火氣,即使做的不精美,也未必可口,但壹定會入心,慢慢理解烹煮蒸炸炒也是生活的藝術。“人間煙火味兒,最撫凡人心”,壹蔬壹飯,壹湯壹粥,皆是生活。也慢慢知道在那煙熏火燎裏,就夾雜著藏匿著幸福的味道。 以前長年不下廚房的惰性,覺得真是犯了壹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病,歸根結底反映出對家的觀念的淡漠,想想看,民以食為天,生活以吃為先、以吃為本,天下第壹大事兒,對自己摯愛的親人都沒設身處地的服務著滿足壹下口福之欲,那種愧疚感和內省仿佛發現是個自私慳吝的人。
日月輾轉,啥是過日子,也許就是人生的五顏六色、生活的柴米油鹽吧。自己真正的轉變是幾年前全家到了國外,要照顧三個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學習,應對陌生的環境和國度,沒有親朋好友可指望,完全靠夫妻兩人支撐經營壹個家。以往都是很少做飯的,可到這裏很多事必須親力親為。比如國外的飲食及西餐有些不習慣,生活和國內比大相徑庭,如果住鄉下外出吃個飯必須要開車轉著找合適的餐飲。許多的生活細節不方便,壹切的不適應都要逼著自己去適應,尤其是“做飯”就成了要事優先,因為孩子們也喜歡中餐,更喜歡家裏熱鬧鬧的香噴噴壹起吃飯的氣氛,責任在肩,不可推卸。來美國這麽幾年搬了四次家,每逢搬家,首先考慮的都是換裝廚房的抽油煙機,因為國人習慣於煎炒烹炸,油煙大,而國外的廚房設計壹般抽油煙機功率小或者那種地吸式的往往不能滿足我們傳統的做飯方式。“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既然考慮這麽周到,廚房空間又能耍得開,那就沒事兒練練廚藝。於是呆在家就會琢磨今天做啥、吃啥、買啥、用啥,面面俱到的準備。孩子們正長身體呢,怎麽變換著花樣有營養還能投其所好,怎麽不斷嘗試來點兒誘人的特色餐,的確成了每天的重要課題。所以現在就明白,原來早期的不做飯那是沒給自己獨立的環境,沒有給“逼上梁山”,沒有給餓的揭不開鍋或者吃了上頓沒下頓兒,環境改變人,生活所迫改變人,現實會逼人,壓力和挑戰會磨練人,面對困境時想不改變都難。可事實證明,如果真去做了也沒那麽難,說不定還培養了壹種愛好和興趣!
做飯無處不芳香,處處總是有驚喜。整天泡在廚房裏,自學成才,把孩子們的家常愛吃琢磨的透透的,什麽西紅柿炒雞蛋、醋溜土豆絲、麻婆豆腐、燒茄子、幹煸豆角、西芹肉片、西蘭花雞肉(芥蘭雞)、糖醋裏脊、腰果蝦仁、土豆燒牛肉等葷素搭配,品種繁多,如果列個菜譜,會有三十個左右,不會做的,直接網搜各種做飯視頻也可以現學現做,非常簡易方便,明白很多菜就是個功夫,功到自然成。當然北方人愛吃面食,搟面條、蒸饅頭、攤煎餅、包個餃子?餛燉啥的也是必備項,有時摸索著自己總結經驗慢慢無師自通都學會了,偶爾也能冒出想法顯壹下身手來個新鮮活兒。譬如,到超市買些大牛骨,鍋裏熬上幾個小時,再烙些油餅,蔥花香菜壹撒,沖壹碗鮮汁兒牛肉湯泡餅,簡單實惠,美不可言,立刻吃出家鄉的味道!另外,就是粥,也是情有獨鐘,似乎不可壹日無粥。什麽小米南瓜粥、紅豆薏仁粥、糯米粥、八寶粥、紅薯玉米糝粥等,傳統的農家飯都搬到了家,有時再煲個海參小米粥、皮蛋瘦肉粥這類的鹹粥,全家享用都是贊不絕口,愛人竟把“熬粥僧”的綽號送給了我。有時我還想,怎麽跑到美國卻學會了正宗的中國餐?因為紐約附近開著車去中國超市、韓國超市物品豐富,應有盡有,完全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地道的口味兒,原先沒有想到的便利條件讓做中餐歪打正著、遊刃有余。
當然為了適應孩子的口味兒變化,也學會了烤面包或者做三明治、拌沙拉壹類的簡餐料理。有時和孩子們壹起動手做反倒是很美的快樂時光。感覺孩子們都喜歡互動參與焙烤類食品,而且樂此不疲。至於Pizza披薩、蘋果派之類的還是在外面買的多,實驗做了幾次不太成功,覺得沒有外賣的好吃就放棄了。另外發現美國家庭喜愛燒烤,不說室內烤箱運用效率頻率之高,就是室外烤爐BBQ也是庭院派對聚餐的主流社交工具,我們可以去超市買些成品半成品食材和各種燒烤神器,吃的用的精彩紛呈的擺壹桌子,在院子裏熱熱鬧鬧地開Party。想想看,如果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壹群親朋好友說說笑笑、吃喝玩樂,看著烤架上食品滋滋冒油,炊煙繚繞,空氣中彌漫著肉香與花香,再配上壽司飯團、面包蛋糕、芝士火腿、啤酒漢堡,就成了豪爽豪氣的饕餮大餐!況且還帶點兒原生態野餐的味道,感覺這才是真正的人間煙火氣息。小孩子們也可以湊熱鬧,幫助烤玉米、烤紅薯,烤肉串,加碳火等等,參與度非常強,接地氣,所有人玩的開開心心,不由自主想贊嘆:家中的庭院燒烤不僅僅是盛宴,更是壹道美麗燦爛的用餐風景線!
今年冬季紐約下了幾場大雪,加上疫情,更是減少了外出活動,但全家人天天蝸居在家,又趕上國內的春節,也感覺這個年吃的有些單調了。望著窗外的雪景,突發奇想,“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壹杯無?”白居易的詩描繪出雪天用餐飲酒的意境。有句話是說“每壹個不曾吃火鍋的日子都是對下雪天的辜負”,如此聯想,雪花飛舞,寒意襲人,如果壹家人圍坐火鍋旁能奢侈地換個口味兒吃個酣暢淋漓多好啊!來了興致立即網上聯系中餐館的火鍋店,和愛人開車壹起去拎回大包小包的火鍋底料,蘸料醬、牛羊肉、蔬菜等,家裏沒有木炭銅火鍋,用小電鍋也湊合,不管怎樣,熱氣騰騰的鍋底,獨特的辣油,涮著各式各樣的肉類和新鮮菜品,香氣氤氳,大快朵頤,賞雪弄影,靜靜地咀嚼,輕輕地回味,非比尋常的韻致。覺得這個寒冷的冬天和可惡的疫情都在食物的香氣中消失殆盡,又似乎找到了紅紅火火的日子。發現了這個亮點,今後簡易火鍋也倒成了冬季改善飲食的主打方向!
感覺絮絮叨叨說了很多的廢話,總想著做飯是手忙腳亂的節奏,其實做飯摸索出規律,掌握好家人的飲食特點,也不會讓人產生焦慮,反倒可以讓自己心靜下來,思索很多的東西,想想還還能為家人帶來美味和健康,何樂而不為?前面做飯吃飯的話題,斷斷續續想起來就寫那麽壹段兒,也許文不達意,歸根結底是想重復主題讓我們知道:
食為天性,誰都沒有廚子的天賦,但我覺得如果壹個人愛壹個家,壹定會身體力行也很享受為家人做飯的時光。我想每壹個愛做飯的人,都是極其愛生活的人,為自己做飯是壹種美德,為家人做飯就是壹種修行。我們要相信自己的潛能,開心切菜,快樂烹煮,就可以用順手的鍋鏟,炒出甜蜜的滋味,用悅心的調料,調出美滿的味道,用愜意的烹飪,可以烹出幸福的大餐。哪怕沒有好的食材,某些方面或技巧差強人意,但食有盡而味無窮,采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無止境,就這壹份心,足以暖親人、感天下。 我們越活越明白人生就是壹道完美的大菜,也需要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鹹各種味兒按比例調配,融入快樂,飽蘸激情,攪拌誠意,樂享烹飪,燴成對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與希望,那麽香噴噴出鍋自己品嘗的壹定是不同凡響的有滋有味的人生。
我們都相信來日方長,可我們很容易忘記人生的短暫,忘記生命本身的脆弱。恰恰是很多時間忘了給家人做幾頓可口的飯菜,忘了和心愛的人圍著餐桌聊著人間的煙火及幸福的壹刻,忘了廚房是日常生活的源泉、為家人做飯也能彌合生活的裂痕這個淺顯的道理。我們總愛依賴或寄托他人來給自己端上壹日之餐,可天長日久,很多事就成了虧欠,就成了遺憾。不是嗎? 如果能切身感受到:有家可回,有人可依,有飯可吃,有話可說,輕松舒服、那就是真正的幸福在身邊! 我想壹個人如果有孝心,可以經常給父母做做飯;如果有愛心,夫妻同修來做飯更能促進情投意合、琴瑟和鳴;如果有慈心,給孩子刻意做飯的表率可以引導他們獨立的生存觀和今後他們成家立業後應盡的責任感;如果有恒心,請堅持這份天長日久的美德,把做飯進行到底,最終收獲和得到回饋的壹定是充滿智慧和自己豐盈的人生。
願與做飯為伍,願與做飯***情,願與做飯自勉,願與愛做飯的人壹同成長和收獲幸福!
去年發的朋友圈幹脆也剪貼出來證明做飯的進步,常看常新,以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