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閩安古鎮景點

閩安古鎮景點

閩安古鎮景點有 壹、清協臺衙門,二、清閩安水師左右營,三、虎頭山清軍義冢等等。虎頭山清軍義冢1874年,日軍侵犯臺灣,閩安左右營將士跟隨船政大臣沈葆楨赴臺驅日。

壹、清協臺衙門

閩安鎮巡檢司衙門,從唐代沿襲設置到清朝覆亡(1911年)。1658年,巡檢司衙門遷出另建東側江邊,原址擴建成協臺衙門,作閩臺軍事防衙指揮機關。協臺衙門主官為副將,即副總兵,從二品武官。

二、清閩安水師左右營

閩安水師分為左右營,分駐閩安邢港兩岸。左營駐草尾,建有炮臺及駐防兵營。右營駐北岸,到今這裏仍稱右營尾,建有駐防兵營及操演場。兩岸隔江相望,邢港口集泊水師艦船。 左右營水師巡防水汛, 廣達東南沿海數縣,也應制三年壹換班輪戍臺灣。在臺灣淡水、嘉義壹帶的“萬福營”,高雄市的左營,就是當年閩安水師左右營的輪守處。閩安水師在臺灣的巡防路線是:高雄—花蓮—釣魚島—基隆—淡水—臺中—高雄。

三、虎頭山清軍義冢

1874年,日軍侵犯臺灣,閩安左右營將士跟隨船政大臣沈葆楨赴臺驅日,133名犧牲者運回歸葬於此。另有1819年、1833年、1878年閩安戍臺犧牲官兵墳墓。

四、天後宮

1680年,康熙帝準備統壹臺灣,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為了水師攻取臺灣航海平安,在閩安建了頗具規模的天後宮。天後宮建成後的1683年,施瑯率閩安水師左右營攻克澎湖,統壹了臺灣。

五、迥龍橋

又稱“回龍橋”,公元901年建。清閩安左右營隔江設立,來往於此橋。曾任金門總兵的江繼蕓和大量戍臺將士捐款助修過。

它南北橫跨邢港,全長66米,寬4.8米,4墩5孔,罕見的船形橋墩,花崗石平梁結構。兩墩間距13米左右,平鋪長15米,寬0.9米、厚1米的大石梁各5根,每根重約30噸。石板橫鋪橋面,石欄護其兩側,石欄板長3.3米、寬0.45米、厚0.15米,石欄柱0.45米見方、高1.4米,計36根。柱頂雕刻奇獸、珍果、栩栩如生,展示著我國唐宋石刻的精湛技藝,演繹著唐宋時期繁榮的文化景象。回龍橋的絕妙處在它不是我們常見的獨體橋梁,它附帶有橋南的玄帝亭和橋北的聖王廟及觀音閣三個古建築。橋南引橋上的玄帝亭是橋亭的結構形式,穿過亭下始步上石橋。聖王廟呼應般建造在北引橋駁岸上,跨街廊亭與古石橋的駁岸***用壹連體基礎,當年的能工巧匠把他們渾然天成地融為壹體,淋漓盡致地物盡其用,使跨街亭、聖王廟、觀音閣壹層又壹層地讓孤峰挺拔的棋盤山拱衛著。從橋南向北眺望,石橋、廟宇、山巒,形成整體,給人以穩定的視覺效果。然而,古橋建到此意猶未盡,他們還把位於聖王廟東側,高距懸崖之巔,掩映於綠樹蒼巖中的尊王廟景觀也糅合進來,為他們的“傑作”再添上壹抹重彩,使橋南到橋北錯落有致地連成了壹組最具唐宋風格的古建築群落。1991年3月此橋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這座形似玉帶,橫跨邢港的古石橋已有1102歲了,但它依然遠離喧囂,永恒堅守在閩江口這個寧靜的小村莊。依然是祖祖輩輩居住在小河兩岸的村民的必經之路。改革開放以後,又有多少個青年男女踏上這座古橋走向世界各地,坐落於小河兩岸造型各異的棟棟小洋樓就是他們送給古石橋的最好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