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盯上預制菜,企業紛紛布局搶灘
廣東盯上預制菜,企業紛紛布局搶灘,隨著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認知加深,在此番“囤貨”熱潮之下,預制菜再度成為大熱門。預制菜契合消費升級趨勢,廣東盯上預制菜,企業紛紛布局搶灘。
廣東盯上預制菜,企業紛紛布局搶灘1工業發展離不開農業原材料,農業發展離不開工業裝備,預制菜正是工農業攜手並進的典型業態。近年來,廣東企業紛紛布局預制菜賽道,參與到農業生產前端,盡量減少“中間商賺差價”的環節。
預制菜“大風起”,企業和資本紛紛入局,對農業來說是重要利好,能夠為農業帶來先進設備、拓展市場、引入高端人才並引進先進的理念。其中理念的變革契合“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的時代潮流,為廣東農業換擋升級提供更多可能。
“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就是要將農產品銷售由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深加工為主,把現代經濟的管理理念、組織方式、營銷手段、科學技術引入農業。
預制菜產業鏈長,無論是裝備制造還是生產經營,都離不開工業化人才。廣東工業站在產業制高點上,不僅產業體系完備、產業基礎好,產業之間的關聯性、耦合度也強,鍛造了壹批又壹批具備工業化思維的人才。他們進入預制菜行業,將提升行業的思維水平。
借鑒工業思維發展農業,並不是照搬工業化流程,也不意味著農業規模越大越好,土地要素越集中越好。工業化思路的特點就是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預制菜相關行業符合這壹潮流,在發展過程中還應循序漸進並尊重農戶利益,保障農產品供給及農民生計收入和農村社會穩定。
廣東盯上預制菜,企業紛紛布局搶灘2近日,預制菜相關上市企業的股價呈顯著上漲態勢。截至4月11日收盤,味知香、中水漁業、千味央廚、海欣食品等漲停,益客食品、三全食品、國聯水產等漲幅均在7%左右。
業內人士指出,預制菜之所以熱度再次被推高,與本輪疫情密切相關。預制菜具有易儲存、方便烹飪、品種多樣等優勢,加之封閉包裝,比之生鮮和外賣,運輸中的安全性更為可控,因此消費者對之的信賴和需求持續攀升,預制菜壹度成為“囤貨”大熱門。
上述人士補充道,疫情催化之下,消費者對預制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費者不再僅滿足於便捷性、安全性、口味,也開始關註品類的精細化、細分化,消費選擇會更加傾向品牌化。上述變化也給鍋圈等預制菜品牌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力方向。
預制菜再成“囤貨”大熱門,需求變化驅動各方玩家再進化
隨著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認知加深,在此番“囤貨”熱潮之下,預制菜再度成為大熱門。
據央視網報道指出,3月以來,全國各地預制菜銷量整體增長明顯。特別是情況較為嚴重的上海地區,訂單更是呈現了爆發式增長。某零售集團食品生鮮事業部負責人向央視網表示,3月份全國預制菜銷售額同比增長超100%,上海地區近半個月的同比增幅甚至超過250%。
與此同時,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也可以看到許多居家人曬出預制菜囤貨和宅家烹飪出的預制菜美食,持續引發外界對預制菜便捷性和實用性的關註和看好。
有消費者表示,預制菜作為“囤貨”備選,主要是因為儲存持久且烹飪便捷。更重要的是,預制菜配備的食材和調料全面,避免了自行單獨采購時缺菜少料的窘境。
業內人士指出,基於前期的市場培育,消費者目前對預制菜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認知,認可其便捷高效且口味豐富的特點。而隨著預制菜新壹輪熱潮的興起,消費者需求或將發生壹些新變化。
從需求來看,當越來越多的人把預制菜當做在家吃飯的壹部分,家中常備預制菜正成為常態。數據顯示,中國家庭平均規模低至2.62人,結婚率低至6.6%。加之疫情推高“懶宅經濟”熱度,在家吃預制菜的需求呈明顯增長態勢,且其中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較大,他們對預制菜消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華鑫證券分析指出,預制菜契合消費升級趨勢,尤其備受Z世代群體歡迎。Z世代“懶宅經濟”滲透率比80後群體高出8%,預制菜消費占比已達34.9%,或將成為預制菜消費主體。
與此同時,預制菜的消費也逐漸呈現精細化、細分化趨勢,具備大單品優勢和深耕細分領域的玩家可持續獲得消費者認同。以拉面說為例,主要推出多種拉面口味的預制食品,其食材包括鮮拉面、調料和配菜等多個調味包;紫燕百味雞也以鹵雞、鹵鵝等鹵味制品作為招牌品類;鍋圈食匯則深耕火鍋、燒烤等所需的半成品食材和配料,並延展至家常預制菜。
此外,預制菜消費逐漸呈現品牌化趨勢,在C端市場尤為明顯。傳統的B端預制菜都在逐漸打造獨立的預制菜品牌,如味知香、千味央廚等,同時新零售平臺如盒馬、叮咚買菜等,也在逐漸開拓自有預制菜品牌,以期占領消費者心智。
可以說,預制菜需求變化驅動著各方玩家進壹步進化,不斷考驗著各家的產品力、品牌力等綜合實力。中航證券也分析指出,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認知度提升和市場對消費者消費習慣的培育,有望進壹步催化行業的快速發展。
鍋圈引領預制菜消費升級,有望成為“後疫情時代”行業發力標準
那麽,在消費需求變化之下,以鍋圈為代表的預制菜品牌如何與時俱進、持續升級優化,以滿足“後疫情時代”的新需求呢?
在預制菜賽道,相較其他品牌,鍋圈在產品力和品牌力的比拼中具有差異化優勢。除了火鍋和燒烤,鍋圈食匯品牌的預制菜產品涵蓋快手菜、鹵味、自熱鍋等多元化菜式,***推出了八大品類。借助鍋圈,消費者不僅可以快速地實現即熱、即烹、即食,還可以將預制的食材和配料進行自行搭配,打破預制菜品類的單壹性,真正做到宅家即可享受星級美味。
從鍋圈的產品來看,大多生鮮魚肉、丸類凍品都已經過清洗、切配、加工,部分產品如豬舌、鹿肉、雞翅等食材更是經過腌制調配,可直接供燒烤、火鍋或日常炒菜所用。鍋圈這些經過調制的菜品,解決了當下年輕人廚藝不精、工作忙碌無暇下廚等吃飯痛點,以最便捷的食材和搭配完備的配料,讓人人都可以當大廚做大餐。
此外,正如許多消費者曬出的鍋圈隱藏菜譜,鍋圈在標準化預制菜之外,也探索出獨有的百搭性,拓展了預制菜的邊界,引領了消費者對於預制菜消費的進壹步認可。
在鍋圈,預制菜不僅僅是壹道豬肚雞、壹道酸菜魚,也可以是豬肚雞湯燴面、酸湯肥牛。也正因為鍋圈的品類和口味眾多,甚至成為許多家庭年夜飯、聚餐的重要選擇。
分析人士總結道,鍋圈深刻洞察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打造在家吃飯解決方案,目前已形成獨有的品牌力,深受家中“小白”廚師、以及大廚們的青睞。當下鍋圈不僅成為在家吃飯時首要考慮的產品,更是宅家下廚、宅家聚會的社交符號。鍋圈的火鍋和燒烤等品類供應完備,可供宅家時隨時組局聚會,做到從零準備,即時開餐。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發布的《2021年“在家吃飯”行業發展白皮書》,鍋圈是預制食品行業產品標準定義者。憑借其天然優質食材、嚴控供應鏈保證產品品質,並在產品端持續創新引爆市場,鍋圈已通過鮮明的品牌調性贏得了市場的信賴和認可。
華鑫證券分析指出,預制菜的藍海新格局已成,但集中度亟待提升。目前,中國前十大預制菜品牌占整體市場比例(CR10)僅為14.23%,對比日本前五大預制菜品牌占整體比例(CR5)64.5%,以及美國預制菜龍頭SYSCO市占率可達16%。展望我國“後疫情時代”預制菜行業的發展,鍋圈等具有先發優勢的玩家中,或將誕生真正的頭部品牌。
廣東盯上預制菜,企業紛紛布局搶灘3在懶人經濟、宅經濟的催生下,尤其是疫情發生以來,預制菜成為餐飲行業的新風口。對地方來說,預制菜在促進創業就業、消費升級和鄉村產業振興方面起著積極作用,有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截至目前,包括廣東、山東、河南、河北、江蘇、福建等在內,已有多個省份宣布入局。
山東家底雄厚,華東最愛買買買
“這是壹片廣闊的藍海。”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機構預測,2021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為3459億元,如果市場增速穩定,2026年市場規模將破1萬億元。
張毅說:“預制菜行業正處在快速成長期,相距當前中國餐飲行業近5萬億元/年的容量看,大有可為。此外,預制菜另外壹個增量市場是海外,目前發展十分迅速。”
近年來,預制菜企業的數量逐年上升。天眼查顯示,全國現存67534家預制菜相關企業。2014年開始,預制菜企業註冊數量迅速上升,在2020年達到高峰,為10862家。
從分布區域來看,2021年預制菜企業最多的前五個省份分別為山東、河南、江蘇、廣東、河北。其中,山東以8448家企業排名第壹,占12.51%;河南以6266家緊隨其後;江蘇、廣東、河北的企業數量均超過5000家;排在第六的`安徽省則有3917家,占比為5.8%。
從天眼查數據來看,截至2021年,全國***有預制菜相關上市公司145 家。從它們的區域分布來看,排名前5的省份中,山東以21家穩居首位,占比14.48%;廣東以17家排在第二,占比11.72%,隨後的甘肅、浙江、內蒙古上市公司數量也超過了10家。
在消費方面,江浙滬對預制菜的接受度較高。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2年中國預制菜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預制菜用戶中,31.7%的用戶處於華東地區,其次是華南、華北、西南、華中地區,用戶占比均達10%以上。天貓新生活研究所也指出,在年夜飯的預定中,上海、江蘇、浙江穩居預制菜消費力的前三名。
張毅認為,原材料或者加工配套基礎紮實,食品龍頭企業帶動,本地產銷能力俱全,冷鏈倉儲及物流的快速通達能力,這些條件決定著壹個地區預制菜產業的發展程度。
而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洪濤看來,市場需求尤為重要。他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資源稟賦,像傳統食品加工大省河南,有以前沈澱下來的資源和能力,轉化壹下就好。而對於新加入的城市,從頭做起在思路上更沒歷史包袱。
最關鍵是圍繞區域需求來布局,即看本地有多大的需求量,比如這次疫情,怎麽能讓供應鏈快速響應,便捷及時地到達消費者手裏,來適應區域的消費需求,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相較海外發達市場而言,我國預制菜行業整體還較為落後,存在銷售區域小、參與者眾多、行業集中度低、規模以上企業較少等特點。王洪濤認為,地方要發展好預制菜,壹要利用好區域優勢,比如產地優勢;二是適配區域需求;三是要凸顯區域特色,形成差異化競爭。
地方入局熱情高漲,誰更勝壹籌?
今年以來,不少省份提出大力發展預制菜產業。《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梳理發現,各地舉措主要包括組建產業聯盟、成立技術研究院、打造產業園區、拓展營銷渠道、研制相關標準、產業人才培育、倉儲冷鏈物流建設等方面。
比如,溫州提出將制定中央廚房(裝配式蔬菜)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出臺扶持政策,成立裝配式蔬菜產業研究院,組建預制菜產業聯盟,搭建產銷數字化平臺,開展預制菜“十企百品”評選活動等。
山東以諸城和濰坊為主要陣地。前者提出要打造500億級的預制菜產業集群,後者表示要打造中華預制菜產業第壹城,舉措也是圍繞建立研究院、展覽會、打造預制菜園區、數字化營銷平臺等展開。
江蘇則主要由行業協會來推進。4月,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提出,加快建設預制菜博覽中心,推進線上線下預制菜數字化體驗,實施產品研發、人才培養、品牌培育、文化傳播、國際交流等九項工程。
廣東是目前所有地方中措施最為全面的。3月底,廣東出臺了《加快推進廣東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下稱“廣東預制菜十條”),從省級層面進行統籌,從研發平臺到產業集群,從品牌營銷到人才培養,從監管規範到金融支持,搭建整套體系。措施出臺後,廣東省多個地市積極響應、形成合力。
引導出口是廣東發展預制菜產業的鮮明特點。廣東預制菜十條提出,探索建立服務團隊指導預制菜出口通關。大力培育預制菜出口企業,鼓勵廣東預制菜企業到境外建立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海外倉,通過貿易、投資等方式拓展國際市場。
在目前的競爭環境和政策舉措下,張毅認為,產區的規模化和人才儲備至關重要。他分析稱,規模化可以提升成本優勢,抵抗市場競爭所導致的利潤減少,提升競爭後勁;而研發、生產、營銷等方面的人才,將確保高品質的產品和創新營銷。
那麽,誰更有望搶占這壹賽道的制高點?
張毅認為:“這幾個省份各有優勢,其中廣東優勢更加明顯,壹則廣東是經濟大省、餐飲大省,基礎紮實,資金實力強,人才儲備充足,粵企素來以大膽創新著名,外貿和內銷優勢強,加上政府重視程度高,廣東預制菜十條從產業的10個方面進行全方位政策扶持;
山東、河南糧食產區的底子厚,具有成本優勢;江蘇、福建、浙江整體經濟比較發達,本地市場消化能力比較強,實力也不弱。”
對於當前的熱潮,王洪濤說,目前,資本對預制菜的高度關註和強推動力,在壹定程度上有產生泡沫的風險。政府也非常關註預制菜發展,要預防劣幣驅逐良幣的發生,聚焦到預制菜本身來看,不能做低質低價的產品。高性價比、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才是預制菜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