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是壹種日常生活很普遍的調味品和食物,這裏來簡單地談壹談,東西方食用糖的歷史,究竟有多長呢?
世界上最早種植甘蔗的地方是古印度和中東地區,有特別多的種植園,可以讓人壹日三餐都能吃上甜品,甜果、果醬、果凍等各種現代花式甜品起源於中東。
三千多年前的中國人,食用的甜品是蜂蜜和水果,偶然發現發芽的谷物可以熬出糖漿,就有了飴,即稻米、黍米和大、小麥芽熬成的糖漿。
公元前4世紀,屈原在《楚辭·招魂》提到“柘漿”,就是甘蔗汁。
? 《三國誌》提到的“蔗餳”,是壹種濃厚的甘蔗汁。
季羨林談到,“中國古代沒有‘糖’這個字,只有壹個‘餹’字,指的是麥芽糖壹類的東西。……大概南北朝才出現了‘糖’字。”
唐朝以前,西域商人帶到中國的“西國石蜜”,以便攜帶、口感佳受歡迎,由於撞碎後的形態很像沙土,又稱“沙糖”,古代的“沙糖”和現代的砂糖有不小的差別。
公元647年,即唐朝貞觀二十壹年,唐太宗派人到印度摩揭陀國學習制糖的技術,公元 661年,即唐高宗龍朔元年,來自印度的專家,以“竹甑法”制作出精細的沙粒糖,梵語名稱為“sarkarā”,中文譯為“煞割令”。
王灼的《糖霜譜》記載,大歷年間,有壹名鄒和尚在四川傳授工匠以“窨制法”做出潔白甜美的糖外觀如霜,又稱糖冰、冰糖。
隨甘蔗制糖技術的推廣和提高,熬制出紅糖,成為進補佳品。
元朝時,來自阿拉伯的制糖工把“樹灰煉糖法”教給福州制糖工,制作出更精細的白砂糖。
明清時期,中國的制糖技術更上壹層樓,發明“黃泥水淋脫色法”,制作出雪白細致的精細白砂糖,又在白砂糖的基礎上提煉出冰糖,都出口到亞洲、非洲、歐洲等多個國家地區,孟加拉語和幾種印度語言裏的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 就是“中國糖”。
制糖技術的提高,各色糖果如香糖果子、獅子糖、花花糖、膠牙糖、芝麻糖、錘子糖、楊梅糖、花生糖、松子糖、酥糖、關東糖、玫瑰糖,讓中國人的零食種類愈加豐富。
調味的糖類有白砂糖、赤砂糖、紅糖、單晶冰糖、多晶冰糖、冰片糖。
到了近代,中國引進西式糖果的制作方法,糖的種類更為多樣,暢銷六十壹年的“大白兔奶糖”,前身就是壹種英國產的牛奶糖,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大白兔奶糖不僅是難得的美味零食,也是珍貴的營養品,用七顆大白兔就能泡出壹杯牛奶的說法廣為流傳。
明末清初,日本人直川智來到福建,學習制作紅糖的方法傳回日本,1662年,日本政府派遣使節來到中國搜集制糖方法和資料,在福州學習白糖、冰糖的制法。
日本直到明治時期還從中國進口糖,甲午戰爭後,日本占據蔗糖重要產地臺灣,制糖技術由此開始高速發展,走向國際市場。
? 二
再來談壹談西方食用糖的歷史,蔗糖進入歐洲的時間,不超過壹千年。
古羅馬是當時歐洲最富裕強大的國家,還沒有糖的概念,他們食用的甜品,是蜂蜜和水果,在面包和點心裏面的甜味也是來自於蜂蜜和果汁。
歐洲的十字軍東征到了中東地區,第壹次見到蔗糖,把這種沒見過的調味料稱為白鹽(鹽本來就是白的……),帶回歐洲,開始在地中海地區種植甘蔗。
在中世紀的幾百年裏面,甘蔗沒有在歐洲廣泛種植,所以那時的歐洲不像現代有這麽多琳瑯滿目的甜品,就連王室貴族也沒有,吃的點心是肉餡餅。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開始大量流行甜食,連肉菜裏面都加糖,做菜加很多糖,是有錢人的標誌。
他們把糖做成雕塑,研究出上千種甜品,什麽蛋糕、餅幹都是很平常的,在招待法國王子的宴席上,餐巾紙、叉子、桌布都可以用糖來做,只能用壹個詞形容:土豪。
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凱瑟琳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作為陪嫁的意大利廚師,把制作甜點的方法帶到法國,不過直到十九世紀,法國的美食才在歐洲流行起來。
也就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飲食開始流行甜點,以前只有上流社會能享用的各色甜點,隨經濟的發展,漸漸也走入平民階層。
? 這裏要提壹下巧克力,自哥倫布把它從美洲帶到歐洲,三百多年裏面,它壹直是壹種飲料,1847年,英國人JosephFry 做出世界上第壹塊固體巧克力,巧克力終於從飲料變成糖果。
? 西點的烘焙離不開糖,白砂糖(粗砂糖、壹般砂糖、細砂糖、特細砂糖、幼砂糖)、綿白糖、糖粉、糖霜、紅糖、麥芽糖、蜂蜜、木糖醇,
? 西式糖果主要有糖漬花瓣、糖漬柳橙皮、糖漬鮮果等,用水果作為原料,可以制作出多種糖果,如蘋果、草莓、鳳梨硬糖、柑橘棒棒糖、覆盆子軟糖,也可以把水果和巧克力融合在壹起做糖,如櫻桃松露巧克力,其他糖有咖啡糖、牛奶糖、牛軋糖、杏仁糖、焦糖,各種各樣的美味原料搭配,碰撞出清新可口的美味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