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還在玉林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時候,逛過不少校園,總感覺玉林市的校園大同小異,甚至到了自治區首府南寧也是這種感覺,但總也說不出來壹樣在哪裏。趁著這些天在玉林開展社會實踐,花了兩周的空余時間拍了玉林市25所中小學(見: 圖集 | 航拍玉林29所學校,裏面有妳的母校嗎? ),還真發現了玉林市校園的相近以及有特點的地方。
學校的職能是培養學生。
而學生的來源是千千萬萬的家庭。在玉林,從多組照片可以看出,學校的位置大多位於居民聚集區的中心,老城區的學校最為明顯。如玉州七中。
在商品房時代,表現為學校被商品房環繞,如玉高附屬初中和玉林農業學校4面都是商品房,被德興花園A區及B區、東晟時代、林豐商住小區、廣西禦林華府、新都香格裏拉、聚龍花園、金科裏小區、金都花園等小區環繞。
玉東小學前後分別是兩個規模很大的小區:富林·金桂麗灣和光大·盛東國際。
應該說,學校建在居民聚集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結果,居民聚集及就近讀書的需求催生了學校在其附近產生,而學校辦出成績後會使得學校周圍產生更多的樓房,聚集更多的居民,這樣就形成了環繞學校的居民聚集區。
就面積而言,高校的面積最大,其次是高中,初中與小學的面積視其位置而定,如果在老城區,不管是初中還是小學,面積都很小。典型的布置是學校的教學場所是四面的樓,圍在中間的地方作為學生的活動場所,如城西壹中、玉州四中等。
如果中小學在建設之初就獲得了較多的土地,則校園面積會更大,整體規劃會更加合理。如果是近期新建的學校,則更為整齊,堪稱強迫癥的福音……
無論是何種情況,所有學校都會有的校園建築是 教學樓 ,此外,寄宿制學校還會有宿舍樓、食堂。條件好些的學校會細化樓宇劃分,如綜合樓、科學樓、體育館、圖書館等。此外,高中及以上的學校均有教師住宅區,初中視情況而定,小學壹般不設教師住宅區。
常見的建築為教學樓和宿舍樓,其布局基本都是“教室+走廊”的模式。不少學校會打通樓與樓之間聯系,壹方面擴大校園面積的利用效率,建造更多的教室,另壹方面也能給便捷化學生的交流。玉東第四實驗小學的建築最能代表玉林市中小學的風格。
校園建築的風格主要也只有兩種,壹種是長方形建築,四四方方。另壹種是以長方形建築為主,同時在樓中間加壹個突出部,擴大樓內面積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建築的美觀程度。
拍攝了這麽多所學校,發現校園的主體顏色只有4種:淡棕色、淡黃色、淡藍色,以及白色。
東環小學的樓把這3種顏色都占了,比較典型。
在常用顏色的基礎上,玉林校園建築壹般只有兩種配色方案。壹種是刷純色,比如玉林壹中,主體是白色,宿舍樓是淡黃色,不過玉林壹中的誠信樓把在大家普遍用的棕色中加入了更多的紅色(R),調成了粉色,也是壹種創新。
另壹種配色方案在上述4種顏色中選兩種顏色,以壹種顏色為主,另壹種顏色作為配合,搭配在壹起。比如玉州九中,教學樓和宿舍樓是淡藍色和淡棕色互相搭配。
不僅中小學如此,幼兒園和大學,顏色選擇和配色方案也是這樣。
就讓人陷入了思考,為什麽都是這些顏色呢?搜了壹下全國百強中學,發現配色基本上都是深棕色……
好家夥,玉林學校的顏色還更加豐富壹點。但是總感覺玉林的校園沒有其他學校的高級,可能在建築設計上相對簡單,長方形、圓形和簡單多邊形設計的建築比不上別人更有設計感的建築吧。
從位置上來,學校位於居民區中心是比較顯而易見的,越好的學校越是如此。
從面積上看,老城區的學校面積比不上新城區的學校,是否可以做這樣的引申,自然生成的學校的面積比不上後來規劃的學校。
從配色和風格上看,玉林的學校配色似乎比其他地方的好學校配色更加豐富壹些。學校的配色能夠做到全國統壹我也是沒想到的,是行政部門的要求以增加學校的辨識度,還是自發形成的,似乎也是壹個有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