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經濟發展抓住了四次大的機遇。第壹次是抓住聯產承包制後農村生產力空前釋放的機遇,以“退田還湖、退耕還漁”為突破口,帶動了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第二次是八十年代中期,抓住了金融環境比較寬松的機遇,搶上了壹大批鄉鎮工業項目,使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第三次是小平同誌南巡談話之後,仙桃搶先半步實施“開放強市”戰略,使經濟規模明顯擴大,發展空間明顯拓展。第四次是在江總書記“5·29”講話和黨的十五大前後,以破除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縛為重點,大膽探索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在深化企業改革和發展民營經濟上實現了新的突破。近幾年來,仙桃市始終堅持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大力加快工業化、城市化和產業化進程,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
不斷優化工業經濟結構,形成了以輕為主的工業體系。紡織服裝、醫用衛材和無紡布、醫藥化工、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導產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產業輕結構”的格局初步形成。紡織行業以邁亞集團、銀豐集團、聯亮、光益、裕波公司為龍頭,形成20萬先進紡錠、10萬精紡的規模,成為全國重要的高檔面料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牛仔布生產工地。邁亞集團2000年3月實現股票成功上市,進入國家直接調度的“512強”。醫用衛材和無紡布行業以琪美、金仁達公司和亞太摯友、新發塑料等壹批億元企業為代表,正向企業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年出口交貨值5億多元,是全國最大的醫用衛材和無紡布加工出口基地。醫藥化工行業以絲寶集團、仙光公司、仙隆集團和凱亞藥業、盛通藥業、諾得勝制藥以及愛克膠囊等幾大骨幹企業作支撐,帶動日化、醫化、農化全面發展。食品加工行業依托臺灣旺旺、福建親親、香港宏發等品牌企業高點突破,成為新的產業支撐。
——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以水產為重點的特色農業。“南漁北牧中瓜菜”的格局基本形成。水產業發展成為全市農業的戰略產業和主導產業,被納入省重點水產板塊建設項目。2002年全市水產面積55.6萬畝,水產品總量20萬噸,居全省第壹,全國第二,水產品產值8.9億元,占農村牧漁總產值的36.4%。畜牧業異軍突起,2002年全市生豬出欄70萬頭,家禽出籠584.8萬只,禽蛋產量4.22萬噸,畜禽肉產量6萬噸。蔬菜生產發展迅猛,全市形成了以318國道沿線為重點的10萬畝蔬菜長廊,2002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54.56萬畝,生產蔬菜51.14萬噸,成為武漢、三峽、荊州等城市和地區的“菜園子”。
——堅持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外向型經濟成仙桃經濟的重要支撐。200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向型企業187家,占87.4%。其中三資企業68家,自營出口企業36家,供貨制企業83家,形成出口主體、出口產品和出口市場三個多元化的格局。外貿出口連續多年居全省縣市首位。2002年全市外貿出口441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無紡布制品出口占全國總量的40%,成為全國最大的無紡布制品和醫用衛材加工出口基地。邁亞公司成功走出國門,與巴西新奧裏藏特市合資興辦毛毯廠。目前,仙桃不僅工業對外開放,企業、商業、城建等行各業都對外開放,經濟外向度達到30%以上,外向型經濟已成為仙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和社會就業的重要渠道。
主要經濟結構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全市主要經濟結構更趨合理,壹座新型中等輕工業城市正在江漢平原上崛起。在三大產業中,二、三產業已占據主導地位;在農、輕、重比例關系中,農業的比重逐步下降,輕、重工業的比重逐漸上升,且輕工業比重遠遠高於農業和重工業。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中,壹、二、三產業的比例為21.8:41.4:35.8;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重工業比重為75.6:24.4。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整體上進入小康水平,正向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邁進。2002年,全市農村人均純收入3153元,比上年增長2.27%;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820元;人民的消費結構明顯改善,消費水平穩步提高。2002年,職工年均工資6807元,比上年增長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