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潮汕靚湯的靈魂是什麽?

潮汕靚湯的靈魂是什麽?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錄了30多個以豬油來做藥的方子,並解釋了豬油的功效:“甘,微寒,無毒,利腸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腫,生毛發;破冷結,散宿血;利血脈,散風熱,潤肺。”在他筆下,豬油已經是包治百病的神藥了。

這種觀點,倒與蔡瀾先生的“豬油萬能論”不謀而合。其實,要說豬油最適宜治的,唯有饞病。蔡瀾祖籍潮汕,對於潮汕人來說,豬油又有特殊的意義。它是餐桌上最重要的調味品,以及平臺生活最好的增色劑,比之西安人眼裏的油潑辣子、上海人眼裏的辣醬油、福州人眼裏的紅糟,亦毫不遜色。

潮汕人將豬油叫作“豬朥”,豬油渣就叫“朥粕”。以前潮汕家家戶戶的廚房都有壹個專門盛放“豬朥”的陶瓷罐子,叫做“朥湯”。“朥湯”壹套三件,中間是個陶罐,下面有個底盤,上面還有個扣碗,底盤註上水放置裝豬油的陶罐,陶罐口有壹道凹槽,再扣上扣碗,用了上下兩道防線,來防止螞蟻蟑螂等爬入。如此設計,可見“豬朥”的矜貴程度。

豬油在潮汕人的美食譜系中用途很廣,蒸炒、點心、燉湯、拌飯,無不適宜,但做成蒜頭朥和蔥珠朥,則是對豬油滋味最大的升華。NO1:蒜頭朥蒜頭朥就是把蒜泥加入豬油中,以慢火炸成金黃色的調味品。這並不是潮汕獨有的,在福建和臺灣,它被稱為“蒜酥”,是做肉燥、吃湯點的必備調料,哪怕喝白粥,壹碟剛炸好的蒜酥,也是極好的小菜。在廣州和香港,它被稱為“金蒜”,是用來清蒸海鮮的好東西。金蒜蒸生蠔、金蒜蒸鮑魚、金蒜蒸魷魚卷,都是上得臺面的好菜。香港半島酒店總廚黃炳華大師發明的XO醬,就是以金蒜作為基礎底味,加入炸酥的瑤柱、火腿、蝦米、洋蔥和蠔油。這東西作為邊爐的蘸醬,或者用來蒸菜,都是極好的選擇。

本質上,它只是滋味更鮮、更多層次的金蒜。但潮汕的蒜頭朥又有所不同——炸好的蒜頭是與豬油裝在壹起的,並未分開,所以蒜香與豬油香更好地融合在壹起。

同時,潮汕人也將蒜頭朥的作用放大到極致。粽子、水餃、包子、幹面、撈飯、燙青菜、炒粿條……幾乎所有的食物,上桌前都能加壹勺帶著豬油的蒜頭朥。最好端上來的時候,豬油剛剛被熱氣融化,稀溜溜地往下流,金色的蒜粒半露出來。潮汕人說,哪怕是炒蔬菜,只要放了蒜頭朥,就能透出肉味。

潮汕蒜頭朥最好的歸宿,應該是加入牛丸湯裏。帶著牛筋,摔打到彈牙的牛肉丸用清水煮出味,加入芹菜粒、生菜葉,以及魚露胡椒,綠的綠白的白,煞是好看。

最後壹勺蒜頭朥是整碗牛丸湯的亮點。油花漂開來,讓湯色更加誘人,蒜則為湯裏增加了濃郁的香味,並與魚露的鹹鮮,白胡椒的沖口,形成三足鼎立般的平衡。這樣的組合,堪比帶皮的烤鴨子,攀上了面醬大蔥與荷葉餅。NO2:蔥珠朥蔥珠朥則是潮汕人的獨門發明,外地即便有,也成不了主流。它與上海人吃的蔥油拌面很是不同,雖然壹樣用的是熱豬油和蔥末,但正宗的蔥油拌面是先把蔥末碼在拌好的面條上,壹勺滾沸的豬油“哧啦”淋下去,激發蔥香。趁熱拌勻,除了吃蔥油交織的香氣之外,更要追求蔥粒將熟未熟的生脆感。

但潮汕的蔥珠朥卻不同,油燒熱後,要直接下蔥粒,炸到焦香。蔥是最易熟的,所以這個過程最考驗廚師的功力,感覺到油溫到位了,馬上下蔥,關火。遲壹秒,蔥炸焦了有苦味,這壹鍋蔥珠朥也就浪費了;早壹秒,蔥還未熟透,就不夠香。如果非要比擬,這個微妙的過程,倒有點像是日本人炸天婦羅的講究,不是十幾年單調的功夫,自然不可能雲淡風輕地炸出好吃的蔥珠朥。

和蒜頭朥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金油不同,蔥珠朥的應用面就窄得多。不能炒菜,否則加在蔥上的火候就過了;也不能蒸,否則蔥失去了好看的焦綠色,變得死氣沈沈。蔥珠朥最好的吃法是應用於湯類的調味,菱角湯、蓮藕湯、粿條面,以及壹些粥類,甚至是甜湯,放上壹點“蔥珠朥”,滋味輕靈,能很好地吊出靚湯的鮮甜。

如果說蒜頭朥是將濃艷盛放到極致的牡丹,那麽蔥珠朥,就是出淤泥不然的蓮花仙子。雖然是豬油壹母雙生,模樣也有三四分相似,但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氣質內蘊。-END-

《紅樓夢》裏,既有描述豬油做的芝麻湯圓、棗泥山藥糕的豐腴味美;也有鳳姐罵趙姨娘那刻薄的話“豬油蒙了心”。這或許反映了曹雪芹為代表的江浙人,對豬油既愛,又嫌其滋味簡單粗暴的微妙心理。

但放在潮汕人身上,這種觀點卻不能成立。豬油加入蒜、蔥等蔬菜,誕生出那種細微而富於變化的滋味,也許就代表了潮汕口味喜好和文化的歸屬認同。

至少在蔬菜界,除了拌豆腐的香椿、做生腌蟹的香菜之外,再無人能與蒜頭朥和蔥珠朥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