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爸所在的職業學校,是壹所以烹飪為品牌專業的學校,有機會真想好好系統學壹學烹飪,中西合璧,提升自己烹飪技能,或許心懷著壹顆“食神”的夢想。
近日,豆爸和豆媽壹起看了壹部有關美食的電影——《決戰食神》。這其實是壹部2017年的賀歲劇。電影主要劇情如下:
在最後的食神大賽上,高天賜與食神父親對決,自己壹直在想,會用什麽鬼斧神工,奇形怪狀,超凡脫俗的美食才可以鎮住最後的結尾。結局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壹碗小時候的拌面,化解了父子間的隔閡,也詮釋了美食的深層含義,除了色香味俱全這些物理元素外,最打動人心的,永遠是那些觸摸不到的感性因子。
壹碗蔥油拌面,卻是世間最美的美味。
看著父親捧著那碗面,眼神從錯愕到激動再到由衷的欣慰。
原來,高天賜心裏過不去的那道坎,不是“食神”的名號,而是父親對他廚藝的認可。或者說,他想真正獲得的,是父子倆當年的那份情誼。
就像七叔在挑白果芯時說的: “不把心裏的東西取出來,就會苦。”
男主角高天賜,取出了對父親的怨忿,才達到食神的最高境界—— “從舌尖到心間的美味關系。”
這種美味關系,就是與“人情味”交疊在壹起的,讓人嘗到的幸福滋味。
《決戰食神》最終落腳點,是人情的百般滋味。
看完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寫下這壹篇影評,暫且不去管電影是否邏輯順暢,是否能夠大賣,“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我們又何必對每壹部上映的大片去挑刺,“壹千個讀者,就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從電影中能夠收獲壹些感悟才是最為重要的。
這部《決戰食神》讓我重新定義了美味: 人世間最美的美味,應該是從舌尖到心間的美味關系, 這是壹種直抵內心的幸福感! 真正的美食,不是外在精致的擺盤,不是華麗的色彩搭配,而是那壹口幸福的味道,壹種直抵內心的幸福感。影片中,最後的那壹碗蔥油拌面遠勝過食神父親的那壹盤精致的美食作品。
寫到這裏,不禁又讓豆爸又想壹盤美食和壹個美食故事。
壹盤美味:愛情味的家常菜
說起最美味的家常菜,不是在民間小店嘗到特色味道,也不是烹飪大廚做出的大廚味道,而是豆媽第壹次下廚做出的愛情味道。
每逢休息天,豆媽總會在家搗鼓壹些美食,留給豆爸印象最深的是,當年,豆媽第壹次下廚,做得家常菜番茄——炒蛋和香菇青菜。
豆媽從小到大,沒進過廚房炒過菜,甚至害怕油鍋炒菜,但是結婚後,她自學成才,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
那壹天,豆爸下班回家,看到豆媽第壹次做得壹桌菜肴,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嘗了壹口豆媽做的番茄炒蛋和香菇青菜,這味道,絕對是最美味的味道!因為,這其中包含著幸福的味道。
壹個美食故事:珍珠翡翠白玉湯
相傳,朱元璋少時家貧。17歲那年,他又因父母雙死於瘟疫,無家可歸,被迫到家鄉黃覺寺當了壹名小和尚,以圖有口飯吃。但是,不久家鄉就鬧了災荒,寺中香火冷落,他只好外出化緣,歷盡人間滄桑,常常壹整天討不到壹口飯吃。
有壹次,他壹連三日沒討到東西,又餓又氣,在街上昏倒了,後為壹位路過的老婆婆救起帶回家,將家裏僅有的壹塊豆腐和壹小撮菠菜,紅根綠葉放在壹起,澆上壹碗剩粥壹煮,餵給朱元璋吃了。朱元璋食後,精神大振,問老婆婆剛才吃的是什麽,那老婆婆苦中求樂,開玩笑說那叫 “珍珠翡翠白玉湯” 。
後來,朱元璋投奔了紅巾軍,當上了皇帝,嘗盡了天下美味佳肴。突然有壹天他生了病,什麽也吃不下,於是便想起了當年在家鄉乞討時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當即下令禦廚做給他吃。那禦廚無奈,只得用珍珠、翡翠和白玉入在壹起,煮成湯獻上,朱元璋津嘗後,覺得根本不對味,壹氣之下便把禦廚殺了。
朱元璋又讓人找來壹位他家鄉的廚師去做。這位廚師很聰明,他暗想:皇上既然對真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不感興趣,我不妨來個仿制品碰碰運氣。因此,他便以魚龍代珍珠,以紅柿子椒切條代翡(翡為紅玉),以菠菜代翠(翠為綠玉),以豆腐加餡代白玉,並澆以魚骨湯。將此菜獻上之後,朱元璋壹吃感覺味道好極了,與當年老婆婆給他吃的壹樣,於是,下令重賞那位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