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井翁回家,十分驚詫,不知是誰幫他清掃了院子,桌上還有香噴噴的飯菜:有玉壺春的軟兜長魚、淮園的小籠包、老半齋的燉蒲菜,還有半盅洋河酒。奇怪的事情連續三天發生,井翁百思不得其解。第四天,井翁故意早早出門,然後從後門溜回家藏了起來。中午時,只聽水井中壹聲輕響跳出個大眼睛、白凈臉、身穿大紅肚兜的娃娃,走進屋中忙碌起來。井翁壹把抱住孩子,壹問方知原是鯉魚感恩報答所變,老人留下了孩子,取名金娃,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其樂融融。
來年初春,壹股黑氣隨著東南風刮來,許多人得了瘟疫,城中良醫醫治無效,眾人去神廟青龍庵求佛,得知是東南水窪大口子蛇妖作怪。金娃決心為民除害,來到大口子,只見妖霧重重,水中漂浮著壹根彎曲的朽木,金娃看穿是蛇妖魔法,扔出壹支飛鏢將朽木釘在水底。蛇妖疼痛難忍,現出原形,張開血口,向金娃撲來。無奈蛇尾被神鏢釘住,掙脫不開,金娃揚手兩支飛鏢擊中蛇妖雙目,抽出寶刀,將蛇妖劈成兩半並取出蛇膽。金娃又登上缽池山,采來艾葉草,帶回家中將蛇膽和藥草放在井中浸泡,病人喝了井水,瘟病全都治愈了。
金娃的事跡傳遍了全城,也引起惡霸刁財主的害怕,壹心想置金娃於死地,遂賴說井翁欠他萬兩黃金,要抓金娃抵債。面對刁財主的醜惡面目,金娃縱身跳入井中,迸發出壹道金光,刁財主探頭去望,井中噴出萬丈水柱,將刁財主沖上天去,落入運河大閘口洶湧的漩渦中淹死了。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金娃為了大家的幸福,同邪惡勢力作鬥爭的精神,人們將這口千年古井稱為娃娃井。
這就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娃娃井的傳說。
2012年的春天,記者跟隨娃娃井傳說的傳承人——清河區非物質文化保護工程辦主任、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李大夯,來到了現在位於老壩口幼兒園內的娃娃井。此時的娃娃井已經被保護起來,井上修建了六角亭,並鐫刻了碑文,專門介紹“娃娃井”的歷史及有關傳說。
說起娃娃井,老淮陰人無人不知。它曾代表地名,就像 “閘口”、“清真寺”這些老地名壹樣,娃娃井代表著東長街基隆巷壹帶。娃娃井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壹千多年歷史,是淮安為數不多的唐代井文物。娃娃井位於原來的東長街基隆巷東拐角處,為磚砌結構,上小下大,井深十米,四季有水。娃娃井的民間傳說萌始於明晚期,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代代相傳至今。曾有專家經民間調研,民*國時期就有鼓書藝人以說唱形式傳之,傳說口本甚多,源遠流長。
李大夯與娃娃井有著難解的情緣。在李大夯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壹次聽到長輩們說起娃娃井,他感到非常好奇和新鮮:“井裏怎麽會有個娃娃呢?”從此,他對娃娃井開始著迷了,還帶著幾個同學壹起去尋找過。
待他年紀稍長,漸漸地從年紀大的老人那裏斷斷續續聽到了娃娃井各版本傳說的片段,便開始了解到娃娃井原來有很多不同的傳說。直到李大夯到清河區文化館上班,在1995年認識了在當時的長東公社文化站任站長的胡廣勝。當時的淮陰市出過壹本書,專門介紹當地的民間文學,書裏便有壹段由胡廣勝口述的娃娃井的傳說。
為了把娃娃井的傳說搜集完整,李大夯開始和胡廣勝壹起到“娃娃井”壹帶走街串巷,找老街坊們了解情況。李大夯還記得,當時,他們到了朱希武、李坤才等人的家裏,喝著茶,聊著天,李大夯把自己畫的畫送給他們,他們和家裏的老人壹起給李大夯他們講述自己知道的娃娃井的傳說,這對娃娃井傳說的完整性具有很大的貢獻。
通過幾年陸陸續續地尋訪,李大夯終於清楚地了解了娃娃井的各種傳說。此後,他開始到各個學校、社區,為人們傳講娃娃井的故事,希望通過他的努力,讓年輕人了解淮安的本土文化,弘揚淮安民間文學中懲惡揚善的道德觀。
2008年1月份,在李大夯的努力下,娃娃井的傳說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大夯說,他接下來還有個構想,就是準備利用自己的繪畫專長,將娃娃井各種版本的傳說,用國畫的形式畫下來,讓這壹美好的民間文學能夠源遠流長、代代相傳。
娃娃井的傳說:娃娃井,現位於老壩口幼兒園境內,原來在老淮陰東長街基隆巷東拐角處。娃娃井的民間傳說流傳於清河區,萌始於明晚期,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代代相傳至今,有多個版本,都寄托著老淮陰人民懲惡揚善的美好願景,是淮安民間口頭文學的結晶,被專家認為是運河文化孕育的壹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