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淮南十大特產 淮南特產有哪些 淮南有什麽

淮南十大特產 淮南特產有哪些 淮南有什麽

八公山豆腐

八公山豆腐為西漢淮南王燒藥煉丹,偶以石膏點豆汁而成,因此八公山是豆腐的發祥地。八公山豆腐制作精細,營養豐富,風味獨特。

淮南牛肉湯

淮南牛肉湯選料講究,取制江淮壹帶的黃牛為原料,用牛骨頭熬湯,煮牛肉時必須浸泡血汙,內臟清洗幹凈,均可下鍋同煮,還用自制的牛油,將炸制好淮椒(紅幹椒)做成紅油。牛肉湯故以湯為主,湯不醇則無味,然牛肉湯的燙制方法多樣,都取用當地特產,淮芋粉、綠豆餅、豆腐皮(幹章、百頁)、豆圓子等為輔料。淮南牛肉湯,給人的感覺是:湯濃醇鮮,香辣適口,原料豐富,味足味厚,令人回味無窮,四季皆宜。

洛河豆餅

又稱洛澗豆片、金錢餅、小豆餅(以洛河、上窯壹帶為主要生產區)。做法:將綠豆粉、面粉加水和成水粉漿,下平鍋中攤(烙)成似銅錢狀大小的餅片。可炒、炸、燴、掛箱等,當地有軟炒豆餅、香炸豆餅、怪味豆餅、掛箱豆餅,是入饌佳品。典故:傳說在清朝道光年間,古洛澗(洛河)大灣,連年饑慌,壽州知府令鄭氏為洛澗郡長鄭郡令赴任,勤懇為民,治郡有方,鼓勵鄉鄰務農經商,並提議制豆餅為商品,是時洛河壹帶盛行,故影響四方 。

夏集面圓

又稱莊子面圓、貢圓、白圓、飪子等口味鹹鮮適度,香醇爽口,南北皆宜。典故:有關夏集面圓傳說很多,因它地取古壽州。相傳夏集面圓,曾作為貢品,以謝聖上聖明,解百姓於火熱、饑餓之中,救大命之恩。又有說:“莊子”曾經遊塵途經壽春壹帶,饑渴難忍,投壹老農婦家,農婦用當地的“飪子”招待了他,莊子吃後,贊不絕口,頗為感激,故流傳至今。

上窯饊子

上窯古稱秦墟,歷來就有經商之習,是三縣壹市重鎮,商賈雲集,騷客多集此地,故民風盛行。當地人每逢傳統節曰和走親訪友時,多有拎上集市的壹種看似金黃澄澄、壹反反整齊如梭地捆紮在壹起的“點心”,大家都把它稱“饊子”,也有稱“油果”、“油面條”等的。總之這種食品由來已久,據相傳和考證:“饊子”很可能是在明末清初就傳入上窯壹帶,解放前多有人食用,據老人回憶,上窯街上的“饊子”做的最地道的有兩家,就是“楊氏炸饊鋪”和“蔡氏炸饊鋪”。上窯“饊子”和其它地方的“饊子”相比,有所不同。原因是它壹直保持傳統工藝,用面粉、明礬、精鹽、白糖等和成油面,經過餳制過程,制饊藝人用其高超、熟練的技術把油面盤擰成網被形,下入六成以上的油鍋中浸炸定形,成品後有乳白色、淡黃色、金黃色,軟、脆、焦、酥、香、鮮、鹹、微甜等特點。它可直接食用,也可燴、涮、淡季制餒,可做主料、輔料。由於其食用方便,價廉質優,頗受當地鄉鄰和外地客人喜愛。

淮南豆腐菜

淮南豆腐菜是以豆腐為主要原料,輔以不同配料,經過不同烹調方法和制作工藝制作出來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菜肴,是營養學、藥理學和神話傳說的完美結合,具有口感細膩,營養味美,是美食林中的壹支奇葩。淮南豆腐菜是徽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為徽菜的輝煌創造過業績,也必將為徽菜的創新和發展註入新的活力。淮南是豆腐的發源地,故豆腐名菜眾多。如今,豆腐菜已成為淮南市的壹張城市名片,承載著傳播豆腐文化,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每年壹屆的中國豆腐文化節,更為淮南豆腐菜的推廣和傳播架起了壹座橋梁。

祁集豆圓

“淮河三豆”之壹,“綠豆圓”又稱“小豆圓”、“糊蝦圓”,以淮河經淮南地界,分河北、河南,均有大小不同的生產場家和作坊、店鋪。綠豆圓是用綠豆粉、淮河蝦皮、面粉、綠豆芽或黃豆芽瓣,合拌在壹起,制成小圓子放入六成熱的油鍋中,炸制呈金黃色時,即浮出油面,澇出瀝油。綠豆圓子易保管、易儲存、能散裝、能裝袋裝,食用極為方便,即可煮、燴、燙、涮,也可直接食用,冷、熱、幹、濕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