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朋友在討論壹個問題:生活中什麽是不能缺少的。
朋友說:親情、友情、愛情。
我羨慕他的生活,不需要為了生活饑飽擔憂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而我的想法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畢竟,我是壹個沒有感情的廚子。
如今已經很少需要使用到柴火了。在古代,柴火是烹飪食物的主要火源。而如今,能夠維持我們烹飪食物的主要來源......大概是我們的薪水吧......
話說多了,今天的要講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裏面的鹽。
鹽作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個部分,可能有的人說他不喜歡吃鹹的東西。
但是鹽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有鹹味而已。
鹽應該算得上是菜肴的忠實伴侶。
而對於今天的主角來說,鹽更是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東江鹽焗雞
東江流域綿長寬廣,而東江文化也源遠流長。
它發源與江西尋烏縣大竹嶺。流廣東省,經龍川縣到惠州,最後流入珠江。同時,它也是惠州的母親河。沿著這條從北至南的東江,東江文化繁衍生息,而客家文化更是大放異彩。
鹽焗雞的由來與客家人的遷徙生活密切相關。
在由北到南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需要長途跋涉,到達壹個地方之後,經常會受到異族侵擾,難以安居,所以只能被迫又繼續遷徙,搬遷到下壹個地方去。在居住的過程中,客家人每家每戶都會飼養家禽、家畜。在遷徙過程中,活禽不方便攜帶,只能夠將其宰殺,放入鹽包,以便儲存和攜帶。
而鹽包所使用的鹽可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精鹽。
而是粗鹽。粗鹽為海水或鹽井、鹽池、鹽泉中的鹽水經煎曬而成的結晶,即天然鹽,是未經加工的大粒鹽。
壹開始的時候,客家人是將宰殺好的雞先用鹽堆腌制儲存,可以起到短期保鮮的效果,防止變質同時起到腌制食物的效果。等到要食用的時候直接把儲存起來的雞直接蒸熟,這樣的做法也就是現在的?客家鹹雞?。
據傳說,在後來的時候,曾經有壹位小孩從小體弱多病,又因為當時缺乏營養食品。就只能用腌制好的雞用紙包好,放入炒熱的鹽中用砂鍋煨熟。小孩食用後,身體漸漸恢復,強壯起來。後來參加科舉考試,中了狀元。於是就把小時候吃的這種雞發揚光大,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美食。
其實,這主要還是雞本身的功勞,雞是補氣的最佳食材之壹。
焗雞壹般有兩種做法:第壹種是傳統的做法,那就是用粗鹽來做,傳統做法比較復雜,用的時間比較長,但做出來的鹽焗雞更原汁原味。第二種則是用鹵水煮的鹽焗雞做法,優點是可以做出更多的鹽焗雞。
選料我們采用的是清遠雞。
清遠雞雞肉質嫩滑,皮脆骨軟,脂肪豐滿和味道鮮美,不要選太嫩的雞,否則沒有什麽口感。白羽雞從口感和味道上都不如清遠雞來的好。
首先我們把雞清洗幹凈,去掉頭、脖子、雞腳。懸掛約兩小時以晾幹水分(越幹越好)。
然後把料酒均勻塗抹在雞身上,再用食用鹽把整只雞抹勻,然後接著在雞肚子裏放入準備好的姜片、蔥結。
而想要做出金黃色澤,顏色誘人的的鹽焗雞,黃梔是壹個非常好的著色劑。
黃梔果實味苦寒,用於清熱、瀉火、涼血;含有黃色素,可提煉天然色素。它可以讓鹽焗雞具有獨特的香味,還能夠清熱降火,最重要的是能夠增添金黃的色澤。把黃梔敲開,用熱水浸泡,等到水冷卻的時候,泡黃梔的水也就變得深黃了。這時候淋在雞上面,塗抹均勻。
這樣腌制半個小時。
炒鹽
炒鹽是為了進壹步去除鹽裏面的水分,同時讓鹽的味道更香。
把足夠多的粗鹽放進過裏面,小火加熱,不停的攪拌。同時放入八角,花椒,香葉。加熱的鹽能夠把香料的味道烘烤出來。並融進鹽裏面。這樣的鹽味道非常的香。如果是用加了香料炒過的精鹽炒菜,做出來的菜非常好吃。
把炒好的鹽壹部分放在電飯鍋的鍋底。.鍋底的粗鹽要後點,太薄容易讓雞皮發黑。
用專用的鹽焗雞紙或者廚房紙包好雞,壹定要包好嚴實。最好是使用荷葉,做出來的鹽焗雞還能夠帶有淡淡的荷葉的香味。但是使用荷葉的話壹定要再荷葉裏面薄薄摸壹層油,然後用繩子綁緊。
把包裹好的土雞放入已用粗海鹽鋪滿鍋底的電飯鍋內。再用粗鹽覆蓋整個雞身,用煮飯的檔位焗上1個小時。
敲開粗鹽,取出雞,斬塊裝盤,好啦壹份皮爽肉滑,骨香味濃,唇齒留香的鹽焗雞制作完成啦。
鹽焗雞壹般都是外表金黃色,鹽都是在表面看不到的,深深地滲透進了雞的筋肉之中,乃雞與鹽的天作之合,雞的味道和鹽的味道深深地交融在壹起,在加上細膩的烘烤,讓每壹寸肌肉都收縮到最佳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