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化州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 地理座標為東經110°21′-- 110°45′,北緯21°29′-- 22°13′、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理環境條件優越。是我國著名的南菜北運基地之壹,北與廣西北流縣交界,南與廣東省吳川市接壤,東與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區相連,西與廣西陸川縣及廣東省廉江市毗鄰。南北距80公裏,東西寬40公裏。總面積235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5.9萬畝,林地面積161萬畝,果園面積90萬畝,淡水魚塘面積10萬畝。人口137萬人。轄5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試驗區,17個鎮和13個國有農林場。1994年撤縣設市。
化州古稱石龍,北宋太平興國五年改稱化州,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因盛產橘紅,橘紅明清時列為貢品又稱橘州。
化州地形狹長,狀若坐獅,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全市耕地面積66.5萬畝,宜林山地180萬畝。礦產資源豐富,據初步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20多種。
化州市按照“以工業立市為突破口,突出發展工業,鞏固發展農業和第三產業,大興基礎設施建設,廣泛招商引資,努力增加財稅收入,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經濟發展思路,積極實施“工業立市、產業互動、城鎮帶動、外向拉動、環境竟爭”五大發展戰略,走“辦園區、扶民營、廣招商、擴城鎮、興科技、創環境”的發展路子,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全力建設以交通和市政為重點的“八個三”工程項目;實施“壹擴三改”工程,展開新壹輪城區建設和改造,加快城鎮化進程;建立招商引資責任制、“經濟建設壹票否決制”和招商引資獎勵辦法、鎮級財政超收分成辦法、工業立市“十佳公務員”評選辦法等壹系列激勵機制,大力整頓機關作風,制定《公州市工業園區優惠辦法》、《化州市鼓勵民營工業發展若幹規定》等優惠措施,率先實行“三零壹先”工業園區優惠辦法,招商引資,新上了壹大批工商企業,全市掀起了壹波接壹波的經濟建設浪潮,呈現了財稅大幅增收、勞動崗位明顯增加、市民收入全面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初步形成了以資源加工型、農副產品深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工業體系,不少新產品獲省優、部優稱號,絲綢、羽絨制品、橘紅制品、農藥等遠銷歐美、中東、日本和港澳。果、菜、蔗、漁、畜、藥、林等八大農業支柱產業不斷鞏固優化,培養了壹批國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
化州紅楊桃和無核黃皮果分別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橘紅談咳液、橘紅咳煎膏獲國際優質產品最高金獎,獲準在美國上市。化州市先後獲得全國鄉鎮企業先進縣、全國水果百強縣(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科普示範市、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市)、國家無煙草廣告城市和省衛生先進城市等國家(省)級榮譽稱號,南盛地稅所被評為全國青年文明號、職工之家,化州人民醫院、電信局被評為省文明單位,名教村被評為省文明示範村。
經濟概況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中***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化州以農業為依托,大力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城鎮建設和其他各項事業發展迅猛,該縣社會經濟主體逐步由農村轉向城市,形成以城區為中心,輻射全縣的城市經濟區域。
1994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化州撤縣設市,這既是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也是國家對化州城市功能和地位的確認,同時還標誌著化州經濟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新時期。
化州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具有獨特的地緣發展優勢,處在粵西地區中心位置,黎湛鐵路、207國道和即將動工興建的佛湛高速公路橫貫化州,成為連結大西南、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海南省的主要通道和交通要塞,是各類物資的大型集散地。屬我國沿海開放區範圍,所轄19個鎮均是廣東省重點工業衛星鎮。改革開放以來,全縣幹部群眾同心同德,奮發進取,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七五”時期,化州縣已成為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之壹,社會經濟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時期。1993年,全縣社會總產值達53.51億元,比1987年增長了6.85倍;國內生產總值26.1億元,比1978年增長子5.03倍;國民收入23.2億元,比1987年增長了4.95倍,工農業總產值44.1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35.6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了6.74倍和34.39倍。財政收入1.18億元,比1987年增長了5.5倍。
化州市***有工業企業5099家,其中市屬工業102家,鎮屬工業1150家,其他工業企業4047家,初步形成了以建材、輕紡、化工、機械、陶瓷、食品、制糖、釀酒為主要門類的工業生產體系。隨著經濟的發展,文體、衛生和環境保護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至1993年年底,全縣從事第二、三產業人口增加到37.86萬人,占總人口的32.32%(其中,縣城人口14.53萬人)。城區公***設施日臻完善,街區按城市標準規劃建設,學校、醫院及文化體育活動場所齊備。有國營、集體商業1369家,個體商業3489家,農貿市場6個,大型綜合批發市場壹個,擁有酒家、賓館、旅社16家。水電供應充足,已成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化州居於粵西走廊的咽喉,是粵西對外經濟的重要通道。化州撤縣設市,提高體制規格,放寬各種審批權限,發揮中心城市的經濟吸引力和輻射作用,成為粵西經濟走廊的經濟增長極,對於影響和促進粵西地區的經濟發展,加速實現廣東經濟發展戰略,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化州設市產生了良好的效應。在申請設市期間和被批準設市後,化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經濟建設走上了“快車道”。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4O.6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1.4%,工農業總產值65.88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6.9%,其中,工業總產值46.14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2.7%;農民人均純收入2223元,比1990年增長了1.57倍;財政總收入1.9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1.1%;外貿進出口總額3.8億元,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了5.6%;全年與外商新簽項目合同9宗,實際利用外資360萬美元,繼1994年完成市內“四橋三路”的基礎上,組織了基礎設施大會戰,新建城區的面積是老城區的4倍,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鐵路為重點,國道、省道為骨幹,縣道、鄉道為脈絡的交通網絡。
行政區劃
化州市轄5個街道(東山、河西、下郭、石灣、南盛)、17個鎮(麗崗、寶圩、同慶、長岐、楊梅、良光、笪橋、新安、官橋、中垌、平定、文樓、林塵、合江、江湖、那務、播揚)。
歷史沿革
三國為廣化縣地。宋改化州,因龍化江為名。改置化縣。1959年化縣和吳川縣合置化州縣。1994年設市。
2000年,化州市轄3個街道、20個鎮。總人口1007796人,各街道、鎮人口: 河西街道 55959 東山街道 49333 下郭街道 34644 長岐鎮 45176 同慶鎮 49413 楊梅鎮 56421 良光鎮 49831 笪橋鎮 30855 南盛鎮 26102 麗崗鎮 36787 新安鎮 41499 官橋鎮 32791 石灣鎮 30305 林塵鎮 43572 中垌鎮 48665 合江鎮 59730 那務鎮 52296 播揚鎮 32187 寶圩鎮 15791 平定鎮 66246 文樓鎮 43905 江湖鎮 19549 蘭山鎮 18023 鑒江開發區虛擬街道 40121 新時代農場虛擬鎮 3904 新華農場虛擬鎮 4567 和平農場虛擬鎮 5469 紅陽農場虛擬鎮 4623 紅峰農場虛擬鎮 3985 建設農場虛擬鎮 604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化州市轄3個街道(東山、河西、下郭)、20個鎮(麗崗、寶圩、南盛、同慶、長岐、楊梅、良光、笪橋、新安、官橋、蘭山、中垌、平定、文樓、林塵、合江、江湖、那務、播揚、石灣)。
2003年12月,(1)撤銷蘭山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中垌鎮。調整後,中垌鎮***有2個居委會和30個村委會,總面積251.3平方千米,總人口97195人,中垌鎮政府駐原中垌鎮政府駐地;(2)撤銷石灣鎮,設立石灣街道辦事處,作為化州市的派出機構;(3)撤銷南盛鎮,設立南盛街道辦事處,作為化州市的派出機構。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化州市轄5個街道(東山、河西、下郭、石灣、南盛)、17個鎮(麗崗、寶圩、同慶、長岐、楊梅、良光、笪橋、新安、官橋、中垌、平定、文樓、林塵、合江、江湖、那務、播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