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流縱橫交錯、橋梁密布的蘇南,有壹座從春秋時期就存在的古鎮。吳王闔閭、夫差曾在此建離宮。在這兩座宮殿的腳下,有壹個鐘靈的小村莊,名叫“富裏”。清朝時,壹位秀才發現,俯瞰整個古鎮——“城河六道形似字”,於是將富力改名為甪直。
甪直古鎮的水鄉風情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由作者提供。
從甪直牌樓走進小鎮,壹座雄偉的石雕俯視著每壹個路過的人。它的名字叫“段毅”,是《山海經》中記載的壹種外來動物。專司當地風調雨順,鎮守輔佐明軍。魯直人希望同樣帶著“祿”字的動物能給這片土地帶來好運,所以這塊尖尖的獨角石雕幾年來壹直帶著沈默的表情立在鎮門口,這也顯示出了骨子裏的氣質——不僅有江南的柔情,還有許多大師的家國情懷。
石雕“段毅”是《山海經》中記載的壹種珍奇動物。
1917的早春,壹個蘇州的年輕老師坐在壹艘劃槳船上。年輕的葉聖陶應陸贄縣第五高級小學校長吳斌若的邀請前來任教。他每天踩著油光水色的石板路,走過壹座座石橋,把自己的青春和熱情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在中國思想大變革的時代,他順應時代潮流,自編教材,改革教學方法,重新教授符合時代的知識。葉聖陶還把教學樓後面開辟成菜園,種水果蔬菜,帶學生體驗種田的辛苦和成就感。
魯直美麗典雅的風情和商人背景為葉聖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在他五年的生命中,魯直堅持寫作,寫了許多經典文學作品。位於小鎮主街的萬盛米行,是甪直的老店。民國初年,鎮上兩個富商沈、範合夥經營,後轉入尹家。
米行規模龐大,有近百個儲存米糧的攤位,是當時吳東地區首屈壹指的米店,成為陸贄鎮及周邊十多個鄉鎮的糧食集散地之壹。葉聖陶以《壹萬米》為行為原型創作了他著名的短篇小說《多收三十五鬥》,揭露了舊世界“糧賤傷農”的黑暗,表達了他對農民群眾的感同身受。
富米源行
河港邊的米桶
短短三年間,葉聖陶已經發表了百余篇小說和散文,他甚至把甪直這個古鎮比作“母親的乳汁”,比作哺育自己創作成長的“搖籃”。正如他所說,“正直是我的第二個原因,我真正的教學生涯是從正直開始的。”
告別了校園裏傳來的讀書聲,古鎮如畫的風景和河邊食客的酒旗給這裏寧靜的生活增添了詩意,也讓鎮民的生活不那麽枯燥。
以蘿蔔為主料的“甪直醬菜”是由清朝光年間開設的“張元豐醬園”所創,距今已有近190年的歷史。當時“張元峰”有壹批蘿蔔滯留在倉庫裏。為了不浪費食材,泡菜制作者決定用甜醬腌制蘿蔔。半年後,師傅們從鹹菜缸裏拿出透明的蘿蔔試了試。他們發現它有甜有鹹,酥脆適宜,口感醇厚。因此,它成了數百名方圓人的最佳食物。
泡菜商店
如今,甪直腌蘿蔔作為壹種地道美食在古鎮流傳,從選料上就開始嚴格篩選,只挑選光滑挺拔的新鮮蘿蔔。蘿蔔洗凈後加鹽加壓,然後沖洗幹凈,用黃餅和胚蘿蔔夾層腌制,用二級甜醬蜂蜜封口,日曬夜曬半年左右。最後拿出來,清洗幹凈,放在陽光下暴曬。晾幹後,在罐子裏加入香料,壹周後食用。來到甪直,我帶了壹袋鹹菜回家,仿佛裝了江南人的智慧和才華。
醬蘿蔔
古鎮的另壹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烏東水鄉婦女的服飾。這種服裝以甪直為中心,覆蓋周邊車房、斜塘、勝浦300多平方公裏。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稻作經濟早期,婦女在農田勞作時,經常受到水生動植物的侵害,遭受風雨。為了保護自己的健康,滿足生產勞動的需要,他們開始把烏黑的頭發梳起來,盤成發髻,用雙色棱角分明的三角頭巾包起來,穿上大排扣的新攀拼接衫,系上腰裙,裹上手臂,穿上船形布底的繡花鞋。在走路、工作和跳舞時,它們給人壹種溫暖、熱情、優雅和自由的感覺。所以直爽女裝也被稱為“蘇州水鄉的服裝模特”。
傳統服裝壁畫
如今,古鎮的女人不再需要穿這樣的衣服去種田,但她們不想忘記自己流傳已久的技藝。很多店鋪都保留了直拼直拆的手法,以傳統的江南藍布為基布,加入拼接、卷邊、扣絆、蕾絲裝飾、刺繡等制作出可愛的吊墜、包包。當它們掛在店鋪的屋檐下,隨風飄蕩,仿佛就在昨天。
傳統面料的再創造
店主告訴我,甪直還有壹個寶貝,就是保聖廟古物館裏保存的“羅漢塑墻”。1918年,寶生寺正殿搖搖欲墜。顧頡剛在甪直訪友,發現藏在危寺的半堂羅漢雕塑有唐朝遺風。到了唐代,楊惠芝棄畫為壁,最終成為世界泥塑大師。當時人們說:“道人作畫,蕙子塑,得和尚魔筆道。”壹塊泥,通過打、打、扔、揉、揉等方式。,將幹稭稈混入清泥中,加入過篩的細紗,然後“豎骨”搭建泥塑骨架,完善各部分的造型塑造。所有的細節都不能放過,就成了泥塑作品。楊惠芝以“影塑”和“浮塑”的傳統技法開創了“塑墻”的雕塑形式。羅漢塑墻的發現,在當時的文化圈引起了震動。在寶生寺徹底崩塌之前,九羅漢被移出保護。
古物博物館資料圖
當妳來到古物博物館,看到展出的古代羅漢時,妳仍然可以從他們富有同情心和豐富的面容以及端莊的魅力中欣賞到優雅的魅力。樸素的雕塑表現了歷史的滄桑,正如郭沫若所說:“寶聖寺的羅漢像,胸中筋骨,手裏血脈,被宗教題材所束縛,但真實感卻以無限的勇氣強加給人,使人感受到壹種崇高的美。”
校對: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