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人的口味就像養育他們的大海壹樣包容。但對於外地遊客來說,要想吃到最正宗的海南風味,找到正宗的瓊菜館可能是最慢的方法。
吃海鮮是遊客來海南必打卡的壹步。島上每個城市都有著名的海鮮街。但是海鮮排檔的霓虹燈熄滅後,妳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排檔後面的招牌可能是“重慶酒家”或者“川味”。街上的東北菜館、川菜館遠比瓊菜館多,所以很多海南人會開玩笑地稱三亞為“黑龍江省三亞市”。
想要真正的品嘗海南,需要穿拖鞋,晚上八九點騎小電驢,和島民壹樣。這時,夜市慢慢開始營業了。
南洋風格的騎樓老街,大紅燈籠高高掛,人群中捧著壹碗炸海螺,海的味道很兇。
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泰隆城,排隊最長的永遠是綠豆糕和紅燒鳳爪。避開人群往裏面走,然後就可以吃到清涼的雞糞和藤條了。放下食物後,雙手合十走向巷子裏的金色四面佛。也許這就是對食物的熱愛和尊重。
在南門小吃街,清、補、涼的攤位壹個挨著壹個,“海大第壹”、“海口第壹”、“海南第壹”。他們不想從名字的氣勢上輸給任何人,味道自然也不會差。每個清理,補充和冷卻都有自己的制勝招數。
初嘗海南菜,大部分吃慣重口味的北方人都會壹臉茫然地懷疑自己的口味。就像海南四大名菜中最著名的文昌雞,雞本身除了蘸著吃沒有任何味道,也有壹種半熟生疏的味道。
用什麽詞可以概括這樣的海南美食?
曾經,我以為它是海南菜的代名詞——淡而無味。但在海南生活了幾年,才知道海南的味道不是平淡,而是獨特的地理條件賦予這個島嶼的自然味道。
最能代表海南的味道應該是香甜的。
2.甜蜜蜜,冰甜蜜蜜
海南壹年十二個月中有十壹個半月酷熱難耐,壹動就會汗如雨下。每次熱到茶飯不思的時候,我就祈禱:要是能靠吸入仙氣不吃東西來延續生命就好了。
除了終極殺手鐧——冰鎮西瓜,我覺得只有海南特有的各種冰鎮甜湯了。
(1)黥布良口“夜市霸主”
毫不誇張地說,清涼是海南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但是第壹次來海南的人聽到這個名字都會奇怪的問:啊?什麽是酷?什麽很酷?彌補什麽?
清補涼這個名字在廣東、廣西、香港、澳門都有。有的地方清補涼是老火湯煮的,海南清補涼是甜品。
海南清補涼以紅豆、綠豆、薏米、龜板、紅棗、西瓜、菠蘿等雜糧水果為基料。點睛之筆就是來壹個鵪鶉蛋,然後加入糖水、椰奶或者冰沙,最後撒上壹把花生、葡萄幹或者椰絲。
在海大南門小吃街,每個店主都愛說自己是“第壹家庭”,但其實不管誰是“第壹家庭”,每個吃貨都有自己喜歡的家庭。
離島已經很久了,已經不記得哪家的鵪鶉蛋最新鮮,哪家的西瓜丁多,哪家的椰汁最濃了。但我壹直記得那些下課後在南門吹牛,點壹碗冰沙消暑,只要沒吃完底料就要求老板“無限期保存冰塊”的時光。哪怕為了抓蚊子而不得不焦急地抖腿,我也願意在攤子前坐壹晚上。
每壹個出島的遊子最懷念的是清爽清爽,也是抖腿回不去的時光。
(2)紅薯奶是妳吃的時候賺的。
地瓜奶這個名字外人聽起來有點陌生,但絕對是長期占據海南小吃前幾名的頂級玩家。
記得住在海口的時候,晚上總喜歡去賣甜品的老太太那裏喝壹碗糖水,用甜味消除壹天的疲勞。但是,每次外婆都會告訴我:紅薯牛奶賣完了,紅薯粉也很甜。想要壹碗嗎?
這句話我聽了很多年,但每次下課都趕不上最後壹碗紅薯牛奶,最後也沒吃幾口。可見紅薯牛奶在海南有多受歡迎。
紅薯牛奶很神奇,雖然名字裏有個“牛奶”字,但是裏面只有紅薯沒有牛奶,乳白色的其實來自大米。將紅薯糊和米漿攪拌均勻,然後放入鍋中,煮出壹鍋潔白如玉的肥丸子。最後加入古紅糖和辣姜,品嘗甜辣混合的美妙滋味。
賣紅薯奶的商販真的活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午磨漿,下午賣,壹天賣這麽多,從來不多做。
島民更喜歡紅薯牛奶。為了喝壹碗,他們可以從海口各地找到西廟這樣的老街。但如果沒趕上最後壹碗,就會覺得無所謂,想吃什麽就吃什麽,改天再來。
(3)海南的“土人參”是由雞糞藤制成的。
看到“屎”這個詞,大多數人都會望而卻步。敢自稱“屎”的食物,壹定好吃到不怕被懷疑。這種甜點真的叫“屎”或者“雞屎”,殺傷力超強。
雞矢藤是海南人的“土人參”,其清熱解毒的功效是生活在“熱水”中的海南人的良藥。
在海南很多地方,產後婦女會吃雞糞來滋養身體,清除暑氣。
瓊海的美食絕對沒有海口的豐富。它擁有海南四大名菜之壹,即嘉積鴨、椰絲白卷和塔洋白炒菜。但是,雞糞藤依然是瓊海人夜宵的主角。每年從七月初壹到中秋節,瓊海人都會特意多吃雞糞和藤條,不僅是為了解暑,也是為了解晦氣。
3.海南大米,嘗壹口自然香
如何吃壹碗普通的米飯?海南人的回答可能是——無數種。
海南擁有最獨特的自然資源。椰子在海口隨處可見。只是過了瓊州海峽到了廣東,椰子樹裏就沒有椰子汁了。滿大街都是菠蘿、芒果、木瓜、榴蓮...真的是其他地方羨慕不到的豐富。
豐富的物產給了海南人壹種想象力。加上壹點海南人的巧思,米飯不再是壹碗大白米填飽肚子。壹口吃下去,就充滿了熱帶的韻味。
(1)椰子船的第壹次飽腹感。
椰子是海南的代名詞。海南被稱為“椰島”,海口別稱“椰城”,也有“海南椰子是半個文昌”的說法。整個海南,大大小小的馬路上都種著椰子,到處都是椰香。愛吃天然風味的海南人當然不會浪費椰林的饋贈。
將泡好的糯米裝入椰子杯中,再加入白糖、鮮椰汁、鮮奶,最後用椰子蓋密封,慢燉,就成了珍珠般的椰子船。
糯米和椰子都是滋補佳品,味道甘甜溫潤。椰舟的甘甜不僅來自於味覺的滿足,更來自於被滋潤的飽腹感。
(2)菠蘿飯是最受歡迎的“黑暗料理”
據說大學食堂是第九大菜系,食堂師傅特別愛用水果炒壹切,創造出桃子烤豆腐、草莓炒肉、西瓜炒蘋果等絕妙菜肴。菠蘿炒飯以“黑暗料理”的面目成為武漢大學的網絡名人菜,想吃的幾乎只有緣分。
然而在盛產菠蘿的海口,菠蘿炒飯卻是街頭小吃。如果妳想吃香甜的水果和新鮮的水產品,來海南是妳最好的選擇。
肉丁、青豆、蝦仁的豐富營養,加上糖醋菠蘿丁作為開胃菜,讓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挑食了。
(3)飯碗鎖山林香。
竹筒飯在許多森林茂密的山區很受歡迎。竹筒既是鍋又是碗,應該算是物質匱乏時期最簡單最滿足的食物了。
臺灣阿裏山的竹筒飯,會用白菜或酥脆封口,然後烤。廣西的竹筒飯會塞竹葉,四川人愛用茶葉鎖香。
在三亞,吃壹口竹筒飯是體驗黎族風情必不可少的。
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海南黎族的竹筒飯是用芭蕉葉封口,並加入了山鶉肉、雞肉、豬肉等野味,使米飯混合了竹子和野味的香味。
(4)李把好運織進了米飯裏。
荔米是文昌的特產。就像北方人包粽子壹樣,文昌人用露兜樹葉(又稱椰葉)編織成方形或鴨形的“米筒”,然後將拌有鹽和蒜的糙米倒入“米筒”中煮熟,糙米會同時具有蒜和露兜樹葉的香味。
在海南,李米代表著親人之間的情誼,互送李米就是互送好運。
以前我是很講究吃傣力飯的。吃戴笠飯的時候,我不敢切,不敢剖開,只能用手慢慢解開,這意味著我要壹個壹個地解手。
普通紅包裏裝的都是錢。文昌的這個“綠色紅包”,裏面裝滿了對親人的祝福和思念。用手搓成米粒,織成每壹頂完整的帽子。或許解開米的過程,也是了解親人感情的過程。
離開小島多年,往日的記憶早已如壹層迷霧般模糊。但唇齒間留下的海島氣息總是難以抹去:海風的鹹味,清涼的甜味,椰飯的清香...
海南的“清”“甜”不僅僅是海南的味道,海南人的個性融入到了食物中,形成了海南專屬的味道記憶。
海南的市場氛圍總是壹樣的,總是那麽沈悶,卻有著深深的吸引力。
在海南,不管妳穿什麽上街,只要不是正式場合,島民總是腳上穿拖鞋,隨意混搭才是海南街頭真正的時尚。閑來無事就去爸爸的茶館點壹壺茶,聊聊天,指點江山,猛打方穹。島民過著平靜的生活。臺風來了,他們就蹲在家裏,爭地主。臺風壹走,他們就若無其事的去逛街。強風的存在對於島民來說似乎只是壹種發型。
海南的味道,就像這個島上的生活,看似平淡卻總帶點甜。不管過了多少年,離開這個島的流浪者都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