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源遠流長。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古代飲食禮儀,希望大家喜歡!更多資訊盡在飲食禮儀欄目!
宴飲禮儀有主有賓的宴飲,是壹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壹定的禮儀規範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壹套規範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中國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是按階層劃分的: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壹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壹定的規程。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後入座。
這個?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壹項。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有變化。
總的來講,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請客主人則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壹路敬下,再飲。更講究的,如果來報有人來,無論尊卑地位,全席之人應出迎。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 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壹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壹側右席為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8在對面),右手邊為3,5,7(7在正對面)。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這類宴禮的形成,有比較長的歷史過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現代所具備的這些程式了。如《民社北平指南》所雲:宴請官長,或初交、或團體,須於大飯館以整桌之席訪之。若知己朋友,則可不拘。屆時,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座周旋。
客齊人席,次序以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右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類推。主人與首座相對,舉杯通飲,客人起立舉杯致謝。然後就坐,且餐且飲。菜肴先上冷葷,後上熱食,繼以最貴肴饌。每進壹肴。主人必舉杯勸酒、舉箸勸食。飯畢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謝而去。
待客之禮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禮》、《儀禮》與《禮記》中已有明細的禮儀條文,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禮儀的具體內容。
首先,安排筵席時,肴饌的擺放位置要按規定進行,要遵循壹些固定的法則。帶骨肉要放在凈肉左邊,飯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則放在右方;膾炙等肉食放在稍外處,醯醬調味品則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漿也要放在近旁,蔥末之類可放遠壹點;如有肉鋪之類,還要註意擺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顛倒。這些規定都是從用餐實際出發的,並不是虛禮,主要還是為了取食方便。
其次,食器飲器的擺放,仆從端菜的姿式,重點菜肴的位置,也都有陳文規定。仆從擺放酒壺酒樽,要將壺嘴面向貴客;端菜上席時,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氣,如果此時客人正巧有問話,必須將臉側向壹邊,避免呼氣和唾沫濺到盤中或客人臉上。上整尾魚肴時,壹定要使魚尾指向客人,因為鮮魚肉由尾部易與骨刺剝離;上幹魚則正好相反,要將魚頭對著客人,幹魚由頭端更易於剝離;冬天的魚腹部肥美,擺放時魚腹向右,便於取食;夏天則背鰭部較肥,所以將魚背朝右。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這細微之處體現出來,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會鬧出不愉快來。
再次,待客宴飲,並不是等仆從將酒肴擺滿就完事了,主人還有壹個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導,要作陪伴,主客必須***餐。尤其是老幼尊卑***席,那麻煩就多了。陪伴長者飲酒時,酌酒時須起立,離開座席面向長者拜而受之。長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還入座而飲。如果長者舉杯壹飲未盡,少者不得先幹。長者如有酒食賜與少者和僮仆等低賤者,他們不必辭謝,地位差別太大,連道謝的資格都不給。
侍食年長位尊的人,少者還得記住要先吃幾口飯,謂之?嘗飯?。雖先嘗食,卻又不得自己先吃飽完事,必得等尊長者吃飽後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飯時還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隨時要準備回復長者的問話,謹防發生噴飯的事。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嘗壹嘗。如果是水果之類,則必讓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搶先。古時重生食,尊者若賜妳水果,如桃、棗、李子等,吃完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須懷而歸之,否則便是極不尊重的了。如果尊者將沒吃完的食物賜給妳,若盛器不易洗滌幹凈,就得先都倒在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否則於飲食衛生有礙。
尊卑之禮,歷來是食禮的壹個重要內容,子女於父母,下屬對上司,少小對尊長,要表現出尊重和恭敬。對此,不僅經典立為文,朝庭著為令,家庭亦以為訓。《明史?禮誌十》有?庶人相見禮?,提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曾兩度下令,都為的是申明餐桌上的尊卑座次的排列禮儀。
洪武五年(1372年),凡鄉黨序齒,民間士農工商人等平居相見及歲時宴會謁拜之禮,幼老先施。坐次之列,長者居上。十二年(1379年)令,內外官致仕居鄉,惟於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如家人禮。若筵宴,則設別席,不許坐於無官者之下。與同致仕官會,則序爵,爵同序齒。
古代的許多家庭,少不了以食禮作為家訓的訓條,教導子孫謹守。清人張伯行《養正類編》卷三引《屠羲英童子禮》,就提到這樣的訓條:
凡進饌於長,先將幾案拂試,然後雙手捧食器,置於其上,器具必幹潔,肴蔬必序列。視尊長所嗜好而頻食者,移近其前,尊長命之息,則退立於傍。食畢,則進而撤之。如命之侍食,則揖而就席,食必視尊長所向。未食,不敢先食;將畢,則先畢之,俟其置食器於案,亦隨置之。
進食之禮
飲食活動本身,由於參於者是獨立的個人,所以表現出較多的個體特征,各個人都可能有自己長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習慣。但是,飲食活動又表現出很強的群體意識,它往往是在壹定的群體範圍內進行的,在家庭內,或在某壹社會團體內,所以還得用社會認可的禮儀來約束每壹個人,使各個個體的人的行為都納入到正軌之中。
進食禮儀,按《禮記?曲禮》所述,先秦時已有了非常嚴格的要求,在此條陳如下:
?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在壹般情況下,要坐得比尊者長者靠後壹些,以示謙恭;?食坐盡前?,是指進食時要盡量坐得靠前壹些,靠近擺放饌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臟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宴飲開始,饌品端上來時,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貴客到來時,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如果來賓地位低於主人,必須雙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畢之後,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肴之序,遍祭之。?進食之前,等饌品擺好之後,主人引導客人行祭。食祭於案,酒祭於地,先吃什麽就先用什麽行祭,按進食的順序遍祭。
?三飯,主人延客食胾,然後辨肴,客不虛口。?所謂?三飯?,指壹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飯後便說飽了,須主人勸讓才開始吃肉。
宴飲將近結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畢才停止進食。如果主人進食未畢,?客不虛口?,虛口指以酒漿蕩口,使清潔安食。主人尚在進食而客自虛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宴飲完畢,客人自己須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給主人的仆從。待主人說不必客人親自動手,客人才住手,復又坐下。
?***食不飽。?同別人壹起進食,不能吃得過飽,要註意謙讓。?***飯不澤手。?當指同器食飯,不可用手,食飯本來壹般用匙。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生。
?毋流歠。?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妳是對他的飯食表現不滿意。
?毋嚙骨。?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
?毋投與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
?毋固獲。?不要喜歡吃某壹味肴饌便獨取那壹味,或者爭著去吃,有貪吃之嫌。
?毋揚飯。?不要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揚起飯粒以散去熱氣。
?飯黍毋以箸。?吃黍飯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筷子是專用於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無菜筷子派不上用場,直飲即可。
?毋嚺羹。?飲用肉羹,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動手重新調和羹味,否則會給人留下自我表現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於烹調。
?毋刺齒。?進食時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大剔牙齒,如齒塞,壹定要等到飯後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調味醬便喝。醢是比較鹹的,用於調味,不是直接飲用的。
?濡肉齒決,幹肉不齒決。?濕軟的燒肉燉肉,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擘;而幹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幫忙。
?毋嘬炙。?大塊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壹口吃下去,如此塞滿口腔,不及細嚼,狼吞虎咽,儀態不佳。
?當食不嘆。?吃飯時不要唉聲嘆氣,?唯食忘憂?,不可哀嘆。
類似的儀禮也曾作為許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讓我們還是以張伯行《養正類編》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禮》為例,以下的這些話自然還是由《禮記》上演繹出來的:
凡飲食,須要斂身離案,毋令太迫。從容舉筯,以次著於盤中,毋致急遽,將肴蔬撥亂。咀嚼毋使有聲,亦不得恣所嗜好,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當加意照顧,毋使失誤墮地。
古代飲食口味
先秦時期流行?酸味?
《晏子春秋》記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
從司馬遷《史記》所記來看,早在商代初期,人們對食物的味道已很講究。《史記?殷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伊尹是商初大臣,為了說服商湯用王道治理天下,他背著壹口大鍋(鼎)來見商湯,用烹飪時要調制出好滋味的道理,來說服商湯。可見,把飯菜做得有滋有味,已是當年掌勺者必須會的。
伊尹是壹位善於烹飪的美食家,因此被奉為廚師鼻祖,至今餐飲界都將他當神供著。在伊尹生活的年代幾乎沒什麽調味品,當時做菜用什麽來調味?
《尚書?商書?說命下》有這樣的說法:?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是商王武丁對賢臣傅說所說的話,意思是,如果我做湯羹,妳就是少不了的鹽和梅。《尚書》所記已為現代考古發掘證實,多座商墓出土物中都發現了梅核。如據楊寶成、楊錫璋執筆的《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在編號為M284商墓中出土的壹只銅鼎內,便發現了當年用於調味的梅核。
在商墓考古中,還發現隨葬有大量狗、羊、豬、雞等很多動物,以及魚形、鳥形、動物形器物,可見當時人類的食材已很豐富。但這些帶有腥、膻氣的肉類,烹飪時除掉異味才好吃,這便少不了調味品。
梅子性酸,做出的菜品自然?酸味十足?。從先秦時普遍使用梅子這種調味品來看,?酸味?應該是其時的流行味道,人們喜歡喝酸味湯羹便是證明,不然武丁也不會拿?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來說事。
梅子作為調味品使用時,壹般用青梅,除了做湯羹調味品外,做魚、肉時也需用梅來去除異味。《晏子春秋?重而異者》所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說的就是先秦人用梅子當調味品烹飪魚肉制品的事實。
秦漢飲食突出?鹹味?
《急就篇》記載:?葵韭蔥薤蓼蘇姜,蕪荑鹽豉醯酢醬?
從文獻記載來看,現代烹飪中使用的大多數調味品,先秦時均已使用,如花椒、桂皮、姜、蔥、芥、薤、韭等都上了中國人的餐桌。《禮記?內則》即稱:?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獸用梅。?可見,先秦時,對以辛香為主的各種天然調味品的開發和使用,掀起了中國美食史上的第壹波?滋味?革命。
然而,在今天看來再尋常不過的調味品並不是當年先秦普通人可以享用的。直到秦漢時期人工調味品特別是醬、醋的發明和廣泛使用,尋常百姓才真正吃得有滋有味了。
秦漢時發明的人工調味品主要有用大豆、面為原料制造出來的醬、清醬(醬油)及豆豉壹類,壹經發明,便帶來又壹波?滋味?革命:以前不好吃、無法吃的食物,因有醬而能吃,好吃;而且,經醬調制後菜肴還?好看?,美食因此有了?色、香、味俱全?的烹飪要求?中國人的飲食中從此離不開醬系列。
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遊所作兒童啟蒙讀物《急就篇》中,記述了當時飲食中常用的調味品:?葵韭蔥薤蓼蘇姜,蕪荑鹽豉醯酢醬。蕓蒜薺芥茱萸香,老菁蘘荷冬日藏。?
醬並非秦漢時才有,與醋壹樣早就使用,但先秦時醬稱?醢?,醋叫?醯?。醢用肉為原料,即?肉醬?,所以《說文解字》在解?醬?字時稱:?從肉,從酉。酒以和醬也。?
醢為何後來改寫成?醬?唐代學者顏師古在註《急就篇》中的?醬?字時認為:?醬之為言將也,食之有醬,如軍之須將,取其率領進導之也。?意思是吃飯時少不了醬這種調味品,就如軍隊打仗少不了指揮將領壹樣。古人認為醬和醋的調味功能相當重要,宋人陶谷《清異錄》中稱:?醬,八珍主人也;醋,食總管也。?醬鹹醋酸,秦漢人飲食風尚因醬而發生了?重口味?的巨變,秦漢及以後?鹹味?開始突出。
隨著原料的豐富,醬的品種和口味也在進壹步發展。如明代以後,辣椒進入中國,?辣椒醬?又成為壹道流行美味。
古人認為五味中?甜味?最美
《周禮》記載:?酸養骨?辛養筋?鹹養脈?苦養氣?甘養肉?
先秦時,中國傳統飲食中的?五味?概念已深入人心,味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已被充分認識。《周禮?天官》中?瘍醫?條有這樣的說法:?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
在五味中,古人認為?甜味?最美,故有?甜美?壹詞。古人用什麽調味品讓菜肴變得甜美?早期主要有飴、蜜、蔗漿等,到宋代時,現在常用的紅糖、白糖已能生產,而且質量上乘。
在甜味調料中,?飴?使用最早。飴,即麥芽糖,現在仍有制作。飴的生產,應該在殷商時已出現,到西周時已是常見調味品和食品。《詩經?大雅》裏的《緜》篇中,便提到了?飴?:?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意思是,周原土地肥沃,長出來的苦菜像麥芽糖壹樣甜。
到春秋時,比飴甜度更高更好的蜂蜜使用增多。與此同時,壹切有甜味的果實均可用於烹飪。《禮記?內則》稱:?棗、栗、飴、蜜以甘之。?這種烹飪方法壹直沿用至今。
甜味調料還具有除臭解腥的功能,能緩和辛辣味所引起的刺激,增加鹹味的鮮醇,行話稱之為?提鮮?。另外,烹制時糖還可以加深菜肴的色澤,如烤肉時塗上糖,可使外表變成誘人的焦黃色。《楚辭?招魂》就曾提到用甜味調料制作美食的方法。在煮甲魚和烤羊羔時,用甘蔗漿調味、著色,即所謂?胹鱉炮羔,有柘漿些?;而?粔籹蜜餌,有餦餭些?和?瑤漿蜜勺,實羽觴些?,則顯示當時制作甜面餅時是用蜜蜂和麥芽糖;飲酒時摻蜂蜜喝,沖淡了苦味,讓美酒更美。
江浙、四川等南方人做食品時最喜歡放糖,曹丕《與朝臣詔》中即有?蜀人作食,喜著飴蜜?的說法。這壹飲食偏好,至今未改,如江南蘇州、無錫、常州壹帶,菜肴以甜味為主,與齊魯偏鹹、淮揚偏淡、湖湘偏辣明顯不壹樣。
唐宋時期?辣味?受寵
《七辨》記載:古人燒肉?芳以姜椒,拂以桂蘭?
在五味中,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辛香調味品,對人的口、鼻刺激最直接,可極大地誘發食欲。這方面的材料主要有椒、桂、姜、蔥、蓼、芥等,這些都是中國原產的本土調味品。其中,花椒和生姜最有特色,古人很喜歡,用得也多。
先秦人最離不了的辛辣調味品應該是生姜,時人吃飯時多少都要來點,即《論語?鄉黨》中所謂?不撤姜食,不多食?。在烹制牛肉等菜肴時,也總少不了生姜,且常與椒、桂壹起使用。據東漢張衡《七辨》,漢代人制作肉類食物便是?芳以姜椒,拂以桂蘭?。
但引發新壹波?滋味?革命的並不僅有上述這些本土調味品,還有?胡味?。
西漢時,張騫從西域帶回了蒜、芫荽(香菜)等,這些?胡味?讓中國人最早品嘗到了外來風味。再後進來的?胡椒?,則壹直是古人眼裏的高檔調味品,尤以唐宋人最為崇尚。
胡椒原產印度西海岸,大概在明朝時引種中國,之前壹直靠從中亞、南亞壹帶進口。胡椒的價值賽黃金,宋人陶谷《清異錄?藥譜》中便稱胡椒為?金丸使者?。而黃金常見,胡椒難買。唐宋時,家裏有胡椒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征。有壹件事可以說明胡椒的特殊地位。據《新唐書?元載傳》,曾官至宰相的唐朝大貪官元載被朝廷抄家時,竟然抄出了?胡椒至八百石?。明代愛國名臣於謙曾為此大發議論,他在《無題》詩中稱:?胡椒八百斛,千載遺腥臊。?
在?外來風味?中,明清以後能對中國飲食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是?辣味辣椒的味道。辣椒原產美洲,在被西班牙香料商發現後移種歐亞,明代後期,辣椒被當作觀賞花卉引種中國。講究口味的中國人很快發現了辣椒的食用價值,尤其是壹向嗜辛辣的四川、湖南等地,壹改對花椒、生姜的依賴,戀上了辣椒,?無姜不食?變成了?無辣椒不食?。從此,?辣味?成川菜、湘菜等菜系的主打味道。
古代美食
1、壹品糕
遼寧著名傳統風味小吃。創制時專為朝廷中壹品以上的官員食用故名。
2、大竹醪糟
四川的醪糟有很多種,而以大竹醪糟較為著名。具有香甜爽口,酒香四溢的特色。
3、大福米鍋巴菜
天津獨有的風味小吃品種,鍋巴菜又稱嘎巴菜,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色美味豐,清香淡雅,且具有清熱解暑,利水解毒之功效,是夏令小吃精品。
4、漢中梆梆面
陜西著名特色風味小吃,因是在晚上挑擔,敲梆梆沿街叫賣,故名?梆梆面?。具有酸辣帶香,除濕暖胃的特色。
5、老世泰芙蓉糕
遼寧沈陽著名傳統風味小吃。具有不粘不散,酥松甘甜,桂香濃郁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