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有兩座名山:圓山和山治。圓山位於漳州西南五公裏處。山治位於漳州市的西北角。據說是因為山上發現了紫靈芝,所以得名“紫芝山”。
無獨有偶,臺灣地區臺北市也有圓山和山治山。圓山位於臺北市的北端。山治位於臺北市士林區。漳州人開發石林時,認為它與家鄉山治十分相似,故稱之為“山治巖”,並在山治巖上建“會稽宮”,供奉漳州守護神“張凱聖王”。
今天繁忙而人口稠密的臺北,在三百年前是壹個荊棘叢生、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清朝康熙年間,漳州人沿淡水河及其支流基隆溪、新店溪進入臺北墾荒。上新店溪以南的葉萍板橋平原,達汗溪上遊的大溪地地區,基隆河以北的大屯山腳下,現在有許多漳州人聚居的鄉鎮,留下了許多來自漳州的地名,如圓山、山治等。它們是漳州地區先民開發臺北的豐碑和見證。
“漳州府”壹詞在臺灣地區族譜和史料中頻繁出現。張籍後人漳州府城,夢寐以求。近年來,漳州的臺灣同胞紛紛來此尋根祭祖。或者他們徜徉在歷史遺跡間,領略古城燦爛的文明;或漫步老街小巷,領略家鄉淳樸的民風;或者停在地攤店,品嘗祖居的美食。
漳州府城歷史悠久。唐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巡撫陳墨(陳元光的曾孫)見這裏山清水秀,平原遼闊,圓山山治,南北相望,中間九龍江緩緩東流,山川極佳,便開始在此設州治。唐代的漳州城,以中山公園為中心,築方形城堡,挖東西城,稱為“分城”。從唐代到清代,漳州的州、府、道、路等部門都設在這個中山公園裏。1200多年後,漳州古城池的位置和格局仍難分伯仲。在中山公園,至今還保留著兩尺多寬的城墻殘跡和官邸外的壹座石亭。南昌路、澎湖路、九龍江北堤、鐘發路形成的長方形區域,是唐代漳州古城遺址。
宋代在唐代的紫城外修築環形城墻,稱之為“外城”,形成“外圓內側,分隔重疊”的格局。宋光四年(1134年)在紹興修建的石城,長十五裏,至今仍滿是汙點和斑點。東門城樓和新華西路南北兩端的城墻長達100多米,保存完好,價值不菲。始建於唐代,宋代屢建城池,四面紫城,與九龍江相連。以前城裏都是清水,滿載貨物的船從東、西門進來,可以直達市中心的魚頭廟(今南昌路)。城內仍有東西橋亭。東橋亭始建於唐元和十壹年(八月十六日),橋的建成恰逢漳州人周匡武成為秀才。因此又被稱為“吉橋”。宋代在橋上建亭,歷代重修,現存的三金橋亭雕刻精美,充滿古風。在宋代,有壹個民間撒
漫步漳州街頭,卻見古跡重疊,細細尋覓,處處皆是。在中山公園的北端,有壹個紀念南宋理學家朱的七星池。南宋元年(1190),朱被任命為漳州周知,並在此建府軒。他潛心研究《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註釋合編《四書集註》,最早在漳州出版。在他的任期內,他非常重視教育,勤奮工作,做出了許多改變。歷來學者都把朱視為漳州文化史上的裏程碑。在中山公園的博物館裏,珍藏著唐先通經樓。經幢上字跡清晰,明代著名儒生顧稱之為“天下第壹經幢”。沿著中山公園南門往南走到修文西路。有建於北宋李青二年(1042)的文廟,是漳州古代文化教育中心。寺內門、院、殿、院的規矩渾厚,建築宏偉。主體建築大成殿,金頂重檐,氣勢恢宏。前廊六根盤龍浮雕石柱,古樸典雅。宋明時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戚繼光、黃道周、鄭成功等都曾來此祭祀。南宋建炎年間,孔子後裔孔仁率其子孔克全,避兵入漳州,居廟,後代生於漳州。直到明朝鄭德四年(1509年),歷史上仍有記載。
在漳州古城,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40處名勝古跡中,有13處是臺灣地區張籍族人的祖居地或祭祖地。其中有臺灣地區“南校園派”陳姓始祖、太子太傳基地南山寺、臺灣地區“蜀山派”、“鬥山派”、“永善派”始祖、宋代狀元蕭世忠之墓、公寶坻、林文察、林朝東父子專用祠、抗日英雄簡大士孟等。廟裏供奉著大師陜西和李蘭的雕像。統壹後,李蘭故地重遊,手書“江漢卓壹”。這塊牌匾今天仍然存在。
古城的大街小巷,古牌坊橫亙街頭,蔚為壯觀,盡顯漳州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的輝煌。在香港的馬路上,林尚書牌坊和侍郎蔣牌坊已經走過了300多年,巍峨如初。
嶽口街上,李蘭牌樓和許鳳牌樓壹前壹後巍然屹立,像壹位將軍,遙望老街上低矮的亭臺樓閣,守衛著人車水馬龍的街邊小販。四牌樓高十余米,三層五層十二柱。
藍牌樓和許鳳牌樓的牌匾,如勇猛古樸、所向披靡、閩越威武之聲、楚滇豐功偉績等,均為康熙親筆題寫,牌匾兩側雕刻的花卉、人物、龍鳳、獅子、猛獸等浮雕,做工精美,極具欣賞價值。
沿著古街向西北走,穿過勝利路,爬上山治山,這是市區的最高點。過去,山治上有著名的寺廟,如開元寺、姬發寺和精忠寺。開元寺,建於唐代,歷史最悠久,佛教最興盛,香火冠閩臺。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軍仆從李世賢進軍漳州,與清軍對峙,開元寺毀於戰火。時至今日,仍有殘破的古跡供人瞻仰。
芝山頂上有三個亭子。鎮閣沖天,與衛鎮閣的犄角對峙在城東南,宛如壹對天華表。甘露閣建於明代嘉靖十六年。據說天上掉下了露珠。禦史李元陽許了願,縣令孫瑜也許了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