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用壹道道美食串起了中華飲食文化,讓壹眾吃貨飽足了眼福,流足了口水。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吃尤為重視,文人在吃上也不免俗。孔老夫子就有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美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說是最早的吃貨代言人了。北宋的蘇東坡、清代的袁枚等都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美食家,他們都曾用文字做了壹道道大餐。那麽,這些舌尖上的中國文人,哪個才是最大的吃貨呢?
壹、蘇東坡
蘇東坡自稱老饕,寫有《老饕賦》、《菜羹賦》,他愛吃是除了名的,曾“日啖荔枝三百顆”。據說每壹個愛吃的人都是個好廚師,蘇東坡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這位大學士並沒有遵從“君子遠庖廚”,而是經常身體力行地研究菜品。他曾被貶官到黃州,黃州條件艱苦,沒有牛羊壹類的家禽可供食用,這可苦了愛吃肉的蘇東坡。沒辦法,他開始烹飪當時被文人視為“賤如泥”的豬肉,還饒有興致地寫了壹篇《豬肉頌》,記錄下了烹飪的方法:“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辰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的做法,講究“少加水,慢火煮,火候足”。
二、袁枚
與蘇東坡就地取材,有啥吃啥不壹樣,袁枚對美食是相當挑剔的。他寫過壹首《品味》詩:
平生品味似評詩,別有酸鹹世不知。第壹要看色香好,明珠仙露上盤時。
吃飯,不是僅僅吃飽就行了,要色香味俱全,才算真的美食。袁枚,美食批評家的名號絕非浪得虛名。袁枚曾遍訪天下食譜,記錄在冊,匯集成壹部《隨園食單》,《隨園食單》裏包含的菜肴、點心等***計326種,簡直是清代食譜大全了。在這部書裏,袁枚將每壹樣美食的材料、做法、品嘗起來的口感都記錄下來,實在是不能再詳細了!袁枚,堪稱是所有吃貨的典範,是所有吃貨們追逐的“網紅”。
三、李漁
李漁,是清代著名的戲劇家,他在名作《閑情偶記》中寫下了自己對美食的鐘情。李漁不愛吃肉愛蔬菜,是壹個素食愛好者。他說:“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什麽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李漁認為蔬菜的價值是要高於肉類的,在所有的蔬菜中他最愛吃的是竹筍,原因是蔬菜是純天然的植物, 更接近自然。李漁的食譜,是相當養生啊!這真是個崇尚自然的“吃貨”。
四、梁實秋
梁實秋曾專門寫了壹本書,名字是《雅舍談吃》,簡直可以說是壹部“吃貨”路線圖了,梁實秋先生將自己所到之處的美食壹壹記錄下來,讀來讓人饞涎欲滴。在《煎餛飩》壹文中,他描述的煎餛飩是這樣的:“每個餛飩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翹,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多麽精巧別致的比喻!在《火腿》壹文中,他寫道:“以整只火腿浸泡水中三數日,每日換水壹二次,然後刮磨表面油漬,然後用鑿子挖出其中的骨頭(這層手續不易),然後用麻繩緊緊捆綁,下鍋煮沸二十分鐘,然後以微火煮兩小時,然後再大火煮沸,取出冷卻,即可食用。”詳細記錄火腿的制作過程,若非真吃貨,焉能如此細致?
五、汪曾祺
汪曾祺被譽為中國當代散文第壹人,他文筆優美,文章中總透出壹種對生活的熱愛。他的筆下美味大多是故鄉的美食,他寫的《端午的鴨蛋》壹文入選語文課本,“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幹、發粉,入口如嚼石灰。”寥寥數筆,就將鴨蛋口感細滑油脂豐美、顏色白嫩的特點寫了出來。對於自己的生活態度,汪曾祺曾說:“到了壹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壹種生之樂趣。”汪曾琪先生最愛去的地方是菜市場,就沖汪老先生這做飯的勁頭,可不就是壹個十足的吃貨嗎?
可以說,愛美食的人都是愛生活的人。文人愛吃,是其天性,他們相較普通人,情感更為纖細,對生活的觀察更細致,他們對語言的應用更為得心應手,所以能夠用文字將壹道道食物的顏色、味道等準確地描述出來。文人沈醉在美食的魅力裏,用文字描述出來,加入自己的情趣,讓壹道道美食變得浪漫旖旎。那麽,誰是妳眼裏的文人第壹大吃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