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天氣變化不定,陽光直射下悶熱的天突然間毫無預兆的就會下起雨來,下了雨又特別冷,很少有大風,通常是微風輕拂。成都給我的第壹印象就是特別幹凈,到處綠樹成蔭花草點綴,城市景觀顏色豐富錯落有致,感覺到處都是美的藝術品。建築造型各式各樣變化豐富各具特色方向不壹,開敞式陽臺和遮陽設施突出了建築的立面,還有開敞式的入口門廳連接室外景觀,植物蔓延於廳內,於自然融為壹體,不同於山西,山西要充分考慮利用日照且避開主導風向,門廳也是封閉的直怕冷風進入,而成都則是要利用主導風向來減少建築物內的熱量。正因建築物的隨意性決定了城市道路的方向也是較隨意不規則的,很多地方壹個大路口要通四條及以上道路,不同於太原的道路大多直南直北,易辯方向,在成都很難辨別方向,特別容易轉向,因為參照物的不確定性,有很多時候是陰天看不到太陽的。回來路上我問過幾個人他們怎麽辨別方向,他們的回答大多是不需要辨別,去哪裏能找到就行。
二哥家離桂湖不遠,我們去了那裏,進入楊慎私家園林升庵桂湖,園林裏的綠色植物品種繁多,有多數是在北方室內的盆栽植物,園藝環境美不勝收,我是戀戀不舍,真想通過寫生慢速感受記錄下來那景,壹是很美壹是涼快,每壹處都有很多美的元素,讓人回味無窮,山西的常家莊園園藝已經不錯,但比起成都的就感覺單調了許多,山西的景物大多以氣勢恢宏的古建築揚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成都是中國最消閑的城市,到處都是茶館,果真如此,路邊遮陽傘下人們扇著扇子聊著天,聽著舒緩的音樂愜意且舒暢,讓人確實感到悠閑。還有就是經常看到壹些人單肩挎著工具包手裏拿著壹個不知什麽東西敲擊能發出特別的聲音,(當地人都熟悉這種承攬業務的聲音信號),在街上或公園裏走著尋找顧客,給人掏耳朵,或在茶館裏,二十元壹位,客人躺在躺椅上閉著眼睛,師傅們頭頂著小射燈,手持工具認真的工作。很是會享受啊!另壹個就是洗頭(帶按摩),對於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二嫂對我說這地方的人幾乎都去洗頭,她的孩子以前也去,但是在她的影響下孩子們選擇在家裏自己洗頭而不出去消費。除了工作以及自制力強的人有事情做以外,大多數人的空閑時間是在打牌,壹坐壹下午,四川麻將和茶館齊名,如影相隨,他們甚至不去逛街,其他愛好也沒有。年老的女性倒是很勤快很精神,好多在市場忙碌做點小買賣。
四川人很會吃也很會做飯,他們不會去攢錢,有錢就會選擇吃好,其次打牌。吃主要以麻辣為主,街上到處都是火鍋店和串串店,家常便飯仍是辣椒不斷,火鍋裏飄著厚厚的紅油,辣和麻是最主要特色,我們是無法享受,這也與他們潮濕的氣候條件有關,必須要吃辣椒來平衡。當地的四川小辣椒和什麽麻椒比較有名,去那裏的人喜歡的都要買點帶回去。當地人說最接受不了的就是酸的味道,山西的醋,而我的味蕾怎麽也挑戰不了那裏麻的味道。
成都的結婚風俗習慣,除了在自家操辦外大多選擇是在酒樓,方便包攬茶室和棋牌室。新郎上午把新娘子迎娶回來後到達酒店,新郎新娘***同迎接到達的客人,客人都是以紅包形式上禮祝福,不需要禮臺,紅包上有寫自己的名字也有未註明的。見面祝福新人後邀請客人到酒店的茶樓層喝茶,順便等待中午的婚禮宴席,正午開始舉行結婚典禮儀式後用午餐,用餐過後接著下午再去茶樓層或棋牌室娛樂,(在四川誰家結婚都要有喝茶和棋牌招待的),直到晚飯開始,晚飯比中午飯要簡單壹些,人數沒有中午多些,晚餐後客人紛紛告別,整個婚禮就算結束了。
要想了解成都就必須要去寬窄巷子,那裏保留城市的古老特色文化,傳統小吃,比起太原的柳巷更顯正宗更有味道。壹進去那裏就飄來麻辣的味道,二哥能夠分辨出味道是否正宗。在那裏我們近距離看到了變臉,美食技藝展示及其他表演,當地獨特的小玩意兒,我認為最美的是環境,綠色植物形態各異,紫色的花和攀緣植物爬滿了墻壁,顏色豐富且和諧,建築風格古香古色,整潔幹凈,巷子裏擠滿了世界各地的遊客,熱鬧有品味。
我們本來要去峨眉山,由於導航錯誤,我們不願繞路就直接去了都江堰,著稱“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都江堰工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文景觀也美不勝收,這裏不作詳記,由於青城山有宗教因素我們不懂也由於太晚就沒去。
二嫂是四川中江人,她的弟弟是CCTV《生財有道》指尖上的財富中江譚家神井中江手工空心掛面的繼承人,所以我二哥壹家人也在做此生意,二哥在街上比較多些見到的事也多,他對我講成都人不闖紅燈,人非常有秩序,車壹定讓人,壹旦有交通事故是糾纏不清非常麻煩的。人們從不亂扔垃圾,在街上找不到壹個煙頭,街道洗的非常幹凈,沒有壹點灰塵。在路上經常有陌生人主動提示他人,要站在路緣石上面,這裏比較危險,或提示他人應該怎樣做之類的。感覺整體人們素質比較高些。但是在火車站或其他公***場所經常見到的現象就是人們說話不經意間放在身旁的包或其他物品就被人拿走,貌似小偷比較多。
我們壹直懷有疑問,成都人有那麽多時間消遣,時間問題經濟問題在當今快節奏下如何協調?二哥在成都待了多年也壹直納悶不得其解,但他們沒有效仿當地的習慣並且和二嫂壹直保持勤奮節儉。
回來時在火車上和人們聊了很多,也解決了我的壹些疑問,(問題僅代表大多數人們現象),在成都生活了多年的他們說:我們不攢錢,死的時候錢花了才是屬自己的,否則留給誰呢?首先吃好對得起自己,其次打牌,其他都比較隨意,我們不坐飛機,坐飛機的大多是年輕人,我們有時間消遣。我的車廂周圍人大多數都是回山西老家,很多是去朔州,好多是兒女在成都上學後留在那地安家不願回來,父母親人去看望幫帶孩子,但也實在不習慣就想回去,還有壹退伍軍人回山西探親,他們已經接受不了山西的生活方式,包括吃和生活習慣。二嫂看到我與她的生活習慣思維不壹樣,還她說出山西人好摳啊,而我是不願意在吃上面多花心思,是比較隨意好將就的。我覺得我們很多時候是父母愛兒女為下壹代儲備而節儉,為培養下壹代,吃本來也有地域差異的本質區別。而這,在大家都努力的情況下及有限的資源中只能通過節儉。那他們呢?我仍然沒想通~~~難道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嗎?那明天呢?回來後三哥對我說,好多地方的人不願讓孩子去成都,因為那裏的人們消閑安逸,觀點僅代表壹方面吧,因為有大環境的驅使所影響。
我們在成都停留時間短暫,沒看到的還有很多,希望以後去有更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