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康德的故事

康德的故事

康德的故事(通用5篇)

 伊曼努爾·康德是著名德意誌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康德的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康德的故事 篇1

 康德修橋趕路

 1779年,德國哲學家康德計劃到壹個名叫珀芬的小鎮,拜訪朋友威廉。彼特斯。動身前,他寫信給彼特斯,將於3月2日上午11時到達。

 康德是3月1日到達珀芬的,第二天早上,他租了壹輛馬車。

 朋友住在離小鎮18公裏遠的壹個農場,小鎮和農場隔了壹條河。馬車來到河邊,車夫說:“先生,不能再往前走了,因為橋壞了。”

 康德下了馬車,看了看橋,發現中間己經經斷裂。河雖然不寬,但是,水很深,而且結了冰。

 “附近還有別的橋嗎?”他焦慮地問。

 “有,先生。”車夫說,“在上遊9公裏的地方,還有壹座橋。”

 康德看了壹下懷表,巳經是上午10時。

 “如果走那座橋,我們什麽時候可以到達農場?”

 “估計要到12時30分。”

 “如果我們經過面前的這座橋,最快能在什麽時間到?”

 “不到40分鐘。”

 康德跑到河邊的壹座農舍,向主人打聽,“請問,妳的那間破屋要多少錢才肯出售?”

 “為什麽?”農夫壹驚。”

 “您願意不願意?”

 “給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錢,說“如果您馬上從破屋拆下幾根長的木條,在20分鐘內把橋修好,我將把破屋還給您。”

 農夫把兩個兒子叫來,按時完成了任務。

 馬車快速地過了橋,在鄉間公路上飛奔,10時50分,趕到了農場。

 在門口迎候的彼德特斯高興地說:“親愛的朋友,您真守時。”

康德的故事 篇2

 康德違約

 康德是18世紀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壹生深居簡出,從未踏出過出生地半步,每天的生活極有規律,不外乎就是起床、喝咖啡、寫作、講學、進餐、散步,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地重復著簡單的學者生活,就像壹臺機器壹樣精準,從未有過什麽變化。每天下午3點半,工作了壹天的康德先生便會踱出家門,雷打不動地開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鄰居們紛紛以此來校對時間,而教堂的鐘聲也同時響起,從來不會有錯。

 1762年夏天,康德讀到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盧梭的名著《愛彌爾》時,深為所動,愛不釋手,為了能壹口氣看完這本書,康德違約了,不得不放棄每天例行的散步,廢寢忘食地細心研讀了壹個星期,以致鄰居們在這壹個星期之內竟壹時搞不清是否以教堂的鐘聲來校對時間。

 “人不癡,不成事”。為壹本書而違背自己的生活常規,由此可以看出康德對學問的癡迷程度,這恐怕也是他成為壹代哲學大師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康德的守時故事

 德語中有這樣壹句諺語:“Pünktlichkeit ist die Hflichkeit des Kaisers.”—準時是帝王的禮貌。德意誌民族的性格以嚴謹和遵紀守法著稱,而德國人的守時也很出名。著名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就非常守時,他每天早上5點起床,然後頭戴睡帽、身穿長袍在書桌前工作到7點,晚上10點準時就寢。每當他去上課時都要抵換上莊重的外衣,然後下課回家後就立刻穿上他的長袍繼續他的工作。

 每天午餐後他壹定要堅持散步。他的生活規律就如鐘擺壹樣準確無誤,無論遇到什麽特殊情況,這種生活規律都不會改變。因此詩人海涅曾說,哥尼斯堡的家庭主婦們都把康德作為這裏的標準時間,根據他每天路過的時間來校正自家的鐘表。

 1779年,康德計劃到壹個名叫珀芬的小鎮去拜訪朋友威廉·彼特斯。動身前,他曾寫信給彼特斯,說3月2日上午11點前到他家。

 康德是3月1日到達珀芬的,第二天壹早便租了壹輛馬車前往彼特斯家。朋友家住在離小鎮19公裏遠的壹個農場裏,小鎮和農場之間隔了壹條河,當馬車來到河邊時,車夫發現橋壞了。康德下車看了看橋,發現中間已經斷裂。河雖然不寬,但水很深且結了薄冰。

 “附近還有別的橋嗎?”他焦急的問。“有,先生,”車夫回答說,“在上遊10公裏遠的地方還有壹座橋。”康德看了壹眼懷表,已經10點鐘了。

 “如果走那座橋,我們什麽時候可以到達農場?”“我想要12點半。”

 “如果我們經過前面這座橋,最快能在什麽時間到?”“不到40分鐘。”

 “好!”康德跑到河邊的壹座農舍裏,向主人打聽到:“請問您的那間小木屋要多少錢才肯出售?”

 “您會要我這簡陋、破舊的木屋?這是為什麽?”農夫大吃壹驚。

 “不要問為什麽。您願意還是不願意?”“給200法郎吧。”

 康德付了錢,然後說:“如果您能馬上從小木屋上拆下幾根長木條,20分鐘內把橋修好,我就把木屋送給您。”

 農夫把兩個兒子叫來,按時完成了任務。馬車快速的過了橋,在鄉間公路上飛奔著,10點55分趕到了農場。在門口迎候的彼特斯高興地說:“親愛的朋友,您真準時。”

 康德為了準時赴約,不惜花費200法郎重新修橋,這體現了他的品德修養和人格魅力。200多年過去了,可康德準時赴約的故事卻壹直被後人傳誦著。

 康德故事

 1779年,他想要去壹個名叫珀芬的小鎮拜訪他的壹位老朋友威廉先生。於是,他寫了信給威廉,說自己將會在3月5日上午11點鐘之前到達那裏。威廉回信表示熱烈的歡迎。

 康德3月4日就到達了珀芬小鎮,為了能夠在約定的時間到達威廉先生那裏,他第二天壹早就租了壹輛馬車趕往威廉先生的家。威廉先生住在壹個離小鎮十幾英裏遠的農場裏。而小鎮和農場之間,隔著壹條河。康德需要從橋上穿過去。但馬車來到河邊時,車夫停了下來,對車上的康德說:“先生,對不起,我們過不了河了,橋壞了,再往前走很危險。”

 康德只好從馬車上下來,看看從中間斷裂的橋,他知道確實不能走了。此時正是初春時節,河雖然不寬,但河水很深。康德看看時間,已經10點多了,他焦急地問:“附近還有沒有別的橋?”

 車夫回答:“有,先生。在上遊的地方還有壹座橋,離這裏大概有6英裏。”康德問:“如果我們從那座橋上過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長時間能夠到達農場?”“最快也得40分鐘。”車夫回答。這樣康德先生就趕不上約好的時間了。

 於是,他跑到附近的壹座破舊的農舍旁邊,對主人說:“請問您這間房子肯不肯出售?”農婦聽了他的話,很吃驚的說:“我的房子又破又舊,而且地段也不好,妳買這座房子幹什麽?”“妳不用管我有什麽用,妳只要告訴我妳願不願意賣?”“當然願意,200法郎就可以。”

 康德先生毫不猶豫地付了錢,對農婦說:“如果您能夠從房子上拆壹些木頭,在20分鐘內修好這座橋,我就把房子還給妳。”農婦再次感到吃驚,但還是把自己的兒子叫來,及時修好了那座橋。

 馬車終於平安地過了橋。10點50分的時候,康德準時來到了老朋友威廉的房門前。壹直等候在門口的老朋友看到康德,大笑著說:“親愛的朋友,妳還像原來壹樣準時啊。”

康德的故事 篇3

 蘇格拉底說人類惟壹的幸福秘方就是哲學。想要幸福,去讀哲學吧。而讀哲學,康德是繞不過去的。

 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出生於東普魯士柯尼西斯堡(現變成俄羅斯領土,改名加裏寧格勒),幼年自述為:“我胸腔狹窄,心肺活動空間均不夠,天生就有疑病癥傾向,幼時甚至十分厭世。”康德厭世,理由充分。他雖金發碧眼,面色紅潤,但身高僅得1.57米,雙肩高低不壹,精神脆弱,十分敏感,連剛印好的報紙也能讓他狂打噴嚏。除了身材不好,他還高度近視;腦袋雖不大,卻與瘦小身材不成比例。唯壹的亮點是目光: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視。

 13歲喪母,16歲即升入柯尼西斯堡大學。家貧,甫壹入學便因褲子破了拿去縫而出不了宿舍門。四年後,父親猝然去世,把三妹壹弟留給即將畢業的康德。長兄如父,康德斷然輟學,先後在柯城郊區三個貴族家庭當家庭教師11年,養活三妹壹弟和自己!期間和女東家凱撒琳伯爵夫人傳出緋聞。

 1755年6月,弟妹成人的康德重裝上陣,以32歲高齡殺回柯大,並馬上顯示出自己壹生後發制人的'澎湃動力,先以《論火》獲碩士,三月後,再以《對形而上學知識基本原理的新解釋》通過答辯,成為柯大無講席講師,開始長達41年的教學生涯。

 康德壹輩子沒幹過別的,除了讀書,寫書,就是教書。教過邏輯、形而上學、人類學、道德哲學、倫理、自然神學、數學、物理、力學、美學、地理、生物、教育學、自然法。康德的職業是教書匠,研究哲學完全是業余愛好。在《純粹理性批判》贏得整個世界之前,康德是個業余哲學青年。

 康德上課,從不遲到、缺席,從不照本宣科。從未出過國的康德講課趣聞逸事不斷,間雜異國風土人情,經常把學生講得當堂大笑或落淚。康德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資質中平的學生能聽懂為標準。他常說:“我不是教給妳們哲學,而是教妳們如何進行哲學思考”,開素質教育之先河。

 康德受學生歡迎,有聽課費為證。當時教授工資形同虛設,主要收入是學生的聽課費,有時甚至當堂交費,聽壹節交壹節。康老師光靠講課就買得起樓,雇得起仆人!聽課費雖多,但康老師與學生的友誼卻足為榜樣。他在生活上經常慷慨解囊資助貧困生,導致很多學生把他當爹看,連他的家務也概由學生張羅。康德仆人浪泊是個退伍老兵,老眼昏花,精力不濟,工作態度也很成問題。有次外出前康德忘了關書房窗戶,回家後發現滿屋子臭椿象。康德幼稚地以為它們追光而來,從此不開書房窗戶。實際上是浪泊懶於打掃,屋裏太臭招來了這些昆蟲。此後,學生瓦西安斯基就壹聲不吭地免費接管了康家的衛生工作。

 康德活到差兩個月零十天滿80歲,最遠只去過俄羅斯元帥洛索夫的莊園,該莊園距柯城137.7公裏!他固守柯城,是因為他和愛因斯坦壹樣,當教授。但是,這個夢想讓康德付出了遠超過愛因斯坦的執著,1764年,柯大才給了年過40的康德壹個詩藝學教授講席,當時歐洲平均壽命50歲,16歲上柯大的康德壹口回絕了,有些文章說此時康德已經發財,所以有資本挑剔。此言不確。壹年後,康德就任薪水遠比教授差的大學圖書館員就是明證。館員雖然收入差,卻也是42歲康德的平生第壹個固定職位。後來,42歲的康圖書管理員還拒絕了埃爾朗根和耶拿大學工資超過柯大三倍的教授職位。

 執著者不壹定成功,但成功者壹定執著。1770年,康德以46歲高齡終獲教授講席,按50歲的平均壽命計算,康德這個書呆子還有四年可活。沒有誰——包括他自己——會想到,他這個教授要壹當27年。

 歐洲大學傳統,雖然並無“每年必須在核心期刊發表兩篇論文”之類的規定,但教授的江湖地位,卻取決於論文質量和數量。壹年沒有,自己知道;兩年沒有,同事知道;三年沒有,學生就知道了。雖然不會下崗(歐洲教授向為終身制),但個人聲望勢必跳水。

 康教授,厚積11年,居然沒有壹篇科研成果!非議沸騰,康德由是名聲大振,壹舉躍居平庸教授榜首,成為德國教育界的頭號笑柄。當時哲學泰鬥摩西?門德爾松(作曲家門德爾松之爺)公開稱康德讓所有的德國大學蒙羞。康德學生克芳斯壹次在柏林參加教授聚會時宣布康德正在寫壹本偉大的著作,贏得首都教授們的壹片哄笑和調侃。地理學家兼天文學家伯努利訪問柯城後寫道:“我在伯爵家裏和壹位學者***進午餐,他是柯大最偉大的成員之壹,受人尊敬的康德教授。這位著名教授是社交中活潑有禮的人物,他擁有如此優雅的生活方式,以致讓人很難想象他體內藏著這樣壹顆深深探求的心靈。但是,他的眼睛和面容流露出大智大慧,與達朗貝爾的相似之處確實引人註目……康先生很久沒有發表哲學著作了。他保證他不久便會出版壹本小冊子。”

 他說的小冊子的就是《純粹理性批判》。當時,康德自己也認為《純粹理性批判》只能寫成小冊子。孰料壹動筆,數月之間,856頁的《純粹理性批判》便壹揮而就。但是,這本“歐洲有史以來寫就的最重要的書”(叔本華),出版之後竟無人喝彩。真正令人對《純粹理性批判》望而卻步的,是它太晦澀難解了。它甫壹出版,即奪得哲學史長句冠軍——壹個讀者寫信抱怨康德:“讀妳的書十個手指頭都不夠用,因為妳寫的句子太長了。我用壹個指頭按住壹個從句,十個指頭都用完了,壹句話還沒讀完!”

 德國人傳統生活理想是:買壹棟樓,種幾棵樹,養壹只狗,結壹次婚,生壹堆孩子。康校長只辦到了壹點:63歲的時候,他買了壹棟樓。小樓位於市中心僻靜後街,並不豪華,壹個花園美輪美奐,可卻是別人的,因為在樓內根本看不見它。壹樓壹邊是能裝80人的教室,另壹邊是廚娘睡房,常臥壹貓壹狗;二樓壹邊是飯廳、圖書室和臥室,另壹邊是客廳和書房。書房裏有兩張書桌,壹只三腳半圈椅。可康德入住後才發現書房正對柯城監獄。當時監獄改造思想的靈丹妙方是讓犯人每天三遍高唱聖歌,唱得最賣力者可評“先進”縮短刑期。因此,犯人們唱起歌來都是情真意切,聲震四野,讓康校長大煩,盛夏亦不得開窗。為此,他多次求助於鐵哥們兒、市長兼警察局長西佩。這件事體現出歐洲法治的偉大。校長與市長的鐵交情大也不過法律書上那幾行字。西佩雖然很想幫康德,卻無法繞過市議會直接下令犯人停止唱歌。這事兒最終沒辦成,所以三大批判中的《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都殺青於犯人們頌聖歌中。

康德的故事 篇4

 康德的生活非常的規律,5點起床,每天早晨的五點,他就會起床,然後開始兩個小時的工作,中午吃飯後,他壹定會去散步,晚上十點會準時上床睡覺。甚至於到最後,他做事情沿途經過的家庭主婦會用他的活動當做時間表,因為分毫不差。

 另壹個關於康德守時的故事是,壹次他去朋友家拜訪,因為之前有寫信給人家說自己上午十壹點會到,同時朋友家住的比較遠,過去還要經過壹條河,所以他大清早就租了輛馬車前往。等到康德和車夫到達河邊後,卻發現橋斷了,雖然河不寬,但是水深,而且結了冰,這也就意味著他無法按照約定的時間到達朋友家。

 為此他感到很焦急,詢問車夫後得知,如果往前面走,十公裏外還有壹座橋,但是走這條線路到達朋友家就十二點半之後,選擇走眼前的線路,只需不到四十分鐘。兩難的抉擇後,康德花費了兩百法郎買了河邊的小屋,並且許諾屋主,二十分鐘內從小木屋拆下幾塊木條修好橋面,就將小木屋送給屋主,於是屋主很快喊來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按時的修好了橋。橋修好後,馬車終於在十點五十五到達了朋友的農場。在家門口等待的朋友見到看的的第壹句話就是“朋友,妳真準時。”

 直到今天,康德守時的故事壹直被人們傳頌著。

康德的故事 篇5

 康德自幼厭世,理由充分。因為他身高僅有1。57米,雙肩高低不壹,大腦袋與瘦小的身材不成比例。他精神脆弱,十分敏感,連剛印好的報紙也能讓他狂打噴嚏。他還高度近視,但目光炯炯如烈焰,至老不衰,令人不敢逼視。

 康德13歲喪母,16歲即升入哥尼斯堡大學。家貧,剛壹入學他便因褲子破了拿去縫而出不了宿舍門。6年後,父親猝然去世,把三妹壹弟留給康德。長兄如父,康德毅然輟學,先後在哥尼斯堡郊區的三個貴族家庭當家庭教師11年,養活弟弟妹妹和自己。1755年6月,弟弟妹妹成人,康德以31歲的高齡殺回哥大,並很快成為哥大無講席講師,開始了長達41年的教學生涯。

 康德壹輩子沒幹過別的,除了讀書、寫書,就是教書。康德上課從不遲到、缺席,從不照本宣科。從未出過國的康德講課時趣聞逸事不斷,間雜異國風土人情,經常讓學生哄堂大笑或潸然淚下。康德註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講課以資質中等的學生能聽懂為標準。他常說:“我不是教給妳們哲學,而是教妳們如何進行哲學思考。”開素質教育之先河。

 康德受學生歡迎,有聽課費為證。當時教授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學生的聽課費,康老師光靠講課就買得起樓,雇得起仆人。康老師與學生的友誼也足以成為榜樣。他經常慷慨解囊資助貧困生,導致很多學生把他當爹看。

 康德活到差兩個月零十天滿80歲,最遠只去過俄羅斯元帥洛索夫的莊園,該莊園距哥尼斯堡137。7公裏。按照歐洲大學的傳統,雖然並無“每年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之類的規定,但教授的江湖地位,取決於論文的質量和數量。康教授厚積11年,居然沒有壹篇科研成果!非議沸騰,康德由是名聲大振,壹舉躍居平庸教授榜首,成為德國教育界的頭號笑柄。有人奚落他:“康先生很久沒有發表哲學著作了,他保證不久便會出版壹本小冊子。”

 他說的小冊子就是《純粹理性批判》。當時,康德自己也認為《純粹理性批判》只能寫成小冊子。孰料壹動筆,數月之間,856頁的《純粹理性批判》便壹蹴而就。但是,這本被叔本華稱為“歐洲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書”,出版之後竟無人喝彩,因為它太晦澀難解了。壹個讀者寫信向康德抱怨:“妳寫的句子太長了,我用壹個指頭按住壹個從句,十個指頭都用完了,壹句話還沒讀完!”

 德國人的傳統生活理想是:買壹棟樓,種幾棵樹,養壹只狗,結壹次婚,生壹堆孩子。康德只辦到了壹點:63歲的時候,他買了壹棟樓。小樓位於市中心僻靜的後街,並不豪華。康德入住後才發現他家的書房正對著哥尼斯堡監獄,犯人每天高唱三遍聖歌,聲震四野,讓康教授大煩,盛夏亦不得開窗。

 對生命有追求者,對鄰居的要求必高。康德與鄰居有許多故事。哲學需靜思,康德因此視音樂為噪聲,偏偏鄰居有只勤勉晨鳴的公雞。康德不堪其擾,高價買下準備壹了百了。豈知該流氓鄰居拿到錢後堅決反對康德殺雞。最後,康德不得不把雞養下去,只是這回公雞是在他自己的院子裏叫了。

 據研究,哲學家能否成就偉業,與其生活是否規律成正比。康德是最好的榜樣。有傳記作家表揚他曰:“康德的壹生就像壹個最規則的動詞。”現將康德的起居時間表羅列如下:

 4:45,仆人浪泊叫醒康德。康德命令:無論他怎麽賴床,浪泊都必須把他從床上提溜起來。這是康德壹生中最激烈的鬥爭,但每次都以浪泊勝利告終。

 5:00,喝兩杯茶,抽壹鬥煙,備課。康德嚴格規定自己每天只抽壹鬥煙,終生不變。但是,隨著年紀增加,煙鬥越來越大。

 7:00—9:00,在壹樓教室上課。

 9:00—12:45,寫作。

 12:45,下樓待客,對遲到的客人壹律賞以冷臉。

 13:00—16:00,與自己點名邀請的友人***進午餐。

 16:00—17:00,散步,之後看書到22點。

 康德的書房溫度要求恒定在15攝氏度,22點壹到他立刻上床,且終生沾枕頭即睡著。康德睡覺,鋪床和蓋被子都有嚴格的程序。為保障睡眠的連續性,他在夜壺上綁了根繩子,晚上起夜不用點燈下床,直接拽過夜壺即辦。每天如是,壹生不變。

 康德的規律生活不僅體現在日程表上,還有他那最為著名的散步。康德每天16:00必出門散步,教堂鐘聲隨著他邁步出門響起。因此,很多哥尼斯堡居民以康德的出現來對表。他永遠沿著小菩提樹路散步,每天八個來回,壹步不多,壹步不少。

 因為伏案工作的時間太長,康德想出好辦法增加運動量:他把最常用的書放在離自己最遠的椅子上,這樣,他要查書就必須起身去取,等於運動。

 壹般人都認為康德跟他的哲學壹樣無趣。其實,跟食不厭精的孔夫子壹樣,康德也是個美食家。康德請客比動詞還規則:首先,康先生從不請女客;其次,客人不能少於3位,也不能超過9位,來客的平均年齡經常在50歲左右。康家的午餐菜品精美,連芥末也完全是自制的。康德沒老婆,但有個私家廚娘,康德自己亦燒得壹手好菜,興之所至,常常親自下廚烹制私家菜饗客,菜品上桌,滿堂轟然,不亦樂乎。

 康德反對酗酒,曾說:“醉酒者非人,只配以獸待之。”

 康德的婚姻觀也很有意思,他根本就不想結婚。他曾說:“有三件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笑。”註意,不包括愛情。康德經常與美女促膝談心,研討美食,沙龍鬥牌,觀看戲劇,並且確實有兩次認真地考慮過結婚。不過,顯然他考慮得太久了,以至於對方在他考慮好之前已經嫁為人婦。

 但這對他的道德沒有影響,對他的哲學也沒影響。自由,是康德最重視的價值。什麽是善?善就是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怎樣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有自由。他說:“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自由是可以不做違心之事。”

 1804年2月12日,長期臥床的康德奄奄壹息,聞訊趕來的學生們手足無措地環繞在病床前。某學生出主意把“三大批判”搬到床頭,希望老師在皇皇巨著簇擁之下充滿自豪地踏上黃泉之路。看著自己畢生的心血結晶,康德忽然淚流滿面。他輕嘆:“如果把這三本書換成個小孩子,該有多好!”

 將近11點,康德囈語道:“好啦!”聲落氣絕,壽終正寢。

 200多年來,康德的遺骨幾經遷葬,最後藏於大教堂“教授拱頂”之下,前豎銘牌“康德拱廊”,銘牌旁是壹尊康德的胸像。墓碑上的銘文寫於1880年11月21日的遷葬典禮:“有兩件事,我越思考越覺得充滿敬畏,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