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二月二有什麽來歷和講究?

二月二有什麽來歷和講究?

二月二又稱為中和節,下面是我找的壹些資料!

2006年3月1日是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和節(又稱龍擡頭、龍頭節)。也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炎黃子孫***同的節日。

中和節是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龍擡頭”。本來在二月壹日,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故改為二月二日。

據《唐書·李泌傳》記載,唐中葉以前,春天只有三個節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節,二月沒有節日。唐德宗時,李泌上書,廢正月晦,以二月壹為中和節,以示務本。德宗十分贊同,並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稱三令節。?

這些記載表明,中和節是從唐德宗時期確認的。但是,中和節有些活動內容卻非自唐代始,如周朝就有春分時去東郊祭日,秋分時去西郊祭月。太陽糕來源也較早,壹直沿用到隋唐。唐德宗時,從春分活動中吸取了祭日的內容,充實了中和節,於是中和節與春分混而難分。

(壹) 太陽神?

太陽神,又稱日神。這是最古老的自然崇拜之壹,在內蒙古陰山巖畫和雲南滄源巖畫中就有拜日神的形象。道教興起後,多稱祭祀太陽星君、日神。中國古代祭太陽神,有三個時間:二月初壹、三月十九和十壹月十九。?

關於太陽的傳說有很多,大汶口陶尊上已有日月形象。傳說最早時有十個太陽,經過後羿射日,才變成壹個太陽。又傳說太陽是壹個男子,月亮是壹個女子。從漢代畫像石上看,太陽中居住三足烏,後來把太陽神人格化了,變成男人形象,甚至有妻。於是有太陽神、太陰神之分。傳說他們分居於日宮、月宮之中,主宰天下大事。這些傳說雖然是遠古時代人們的創造,但其中也反映了他們的實際感受。人們日出而作,有了溫暖,可以種植莊稼,入夜和陰天太陽又消失了。諸如此類變化,使人們產生聯想,最後創造出太陽神。至於太陽中的玉雞傳說,可能是把日出與雞鳴聯系起來,認為太陽和雞是伴侶,壹旦雞鳴,太陽升起,人們就起床了,開始了壹天的耕耘。?

祭太陽時,要供奉太陽糕,這種糕以江米粉制成,上面印有太陽和烏鴉圖案,有的糕上塑有小雞。民間也以吃太陽糕為美食。

(二) 土地神誕?

中和節也祭土地神。土地神即古代社神,也是自然崇拜之壹。但土地神或社神生辰各地不壹,有的地方定在二月二,有的定在六月初壹,有的定在七月七,但以二月二為居多。?

傳說最早的土地神就是土地,當時還無神像。海南黎族的土地神多以石塊為之,後來才人格化。起初人格化的土地神是勾龍,後為土地神。土地神原為女性,故曰地母,後來又有男女兩性,稱土公、土母,土地爺、土地奶奶,還有了土地廟。民間流行的“土地娶婦”,也是壹種社祭之禮。在《水滸傳》中說到有壹幅“土神祛水怪”,描述土地神協助起義軍征戰的情形,說明土地神在民間有深厚的基礎。江蘇、安徽有盛大的土地會,祭祀土地神。在祭土地神時,有的地方還敬谷神。吉林民間傳說:古代有壹位婦女叫谷慧,生孩子時期只有高粱米充饑,因此而亡。後來在她的墳堆上,長出兩株谷子,她托夢讓丈夫種谷子,才有了谷子磨成的小米,谷慧也就成了谷神。

(三)祭神農?

民間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即為春分,而常把春分視為社日,其間供奉土地神、五谷神。吃社飯、喝社酒,這是古代村社居民在祭祀土地神時***食的遺風。在祭土地神的前後,歷代朝廷都祭神農,皇帝還要親自舉行躬耕儀式。所謂神農,主要指炎帝。也有祭後土的,後土為社稷,又稱田神。過去各個大城市均建有神農廟,以京都為最。因為祭祀神農時,皇帝要親自祭祀,舉行躬耕儀式,以便倡導農業生產,所以北京的先農壇規模甚大。祭祀神農時多在缺雨的春天,所以也祭龍王祈求降雨。

(四)龍擡頭?

中和節,又稱龍擡頭、龍頭節。中和節後,春天來了,草木復生,各種蟲子也復活了。在此之際,人們引龍回。中國遠在六千年前就產生了對龍的信仰,當時有玉龍、龍盤。商周時期的龍形象就更多了,唐宋佛教傳入以後又出現了龍王。山東惠民地區過壹種春龍節,用竈煙在地上畫壹條龍,俗稱引錢龍。引龍回有兩種目的:壹是請龍回來,興雲播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在二月二用面粉制作壽桃、五畜,蒸熟後插在竹簽上。晚上再插在墳地、田間,認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趕蟲災,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同時,為了農業豐收,需要充足的陽光、肥沃的土地,也需要雨水的澆灌。因此祈求雨水成為中和節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還要玩龍戲,此舉是將祭龍與求雨融於壹爐。?

中和節在少數民族地區也頗有影響。侗族也稱二月二為龍擡頭,節日期間以戶為單位,請親友,在野外會餐,企盼豐年。不過侗族稱接龍為接牛,即犀牛,認為犀牛是龍的象征。過節時,人們從村外牽小牛,以小牛為誘餌,引龍進村。然後殺牛祭龍,分食牛肉,各家吃酒,邊飲邊呼劃“玉龍歸位拳”,唱“玉龍歸位歌”。最後把牛角埋在犀牛塘下,標誌犀牛回家,龍歸位了,村寨就可以五谷豐登了。達斡爾族也稱中和節為“二月二”,滿族稱蟲王節。

(五)花節?

花節,又稱花朝節,具體時間不壹,壹說為二月初二,壹說為二月十二,壹說為二月十五。傳說此日為花的生日,此時各地都拜花神廟,慶花神誕辰,伴隨而來的是赴野外觀花、植花木、捕蝶,或舉行賞花會。北京民間多前往天壇等地賞牡丹,也植花種草。雲南等地則流行插花節。四川所過的遊江節和杭州的香市,也是壹種踏青、賞花活動。?

此外,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祿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

二月二過後,廣大農村開始耕地,南方則廣種桑樹,山區則進行春獵。

二月二龍擡頭中和節侃吃

“二月二”,是我國傳統民間節日之壹,這天,唐代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公元789年)親自倡導定為“中和節”,民間又稱“龍頭節”。過節時,人們圍繞祭祀龍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開展各種娛樂活動,耍龍燈亦緣於此,此節與人們的農事活動密不可分。

相傳此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都要親自扶犁禦耕。後世的黃帝,堯、舜等紛紛仿效。到周武王甚至作為壹項重要國事來實行。

此方壹些地方,二月二早起炒豆子、爆玉米花,有的還壹邊炒壹邊吟:“二月二,龍擡頭,大囤滿,小囤流。”祈求來年豐收,生活富足。二月二時,北方土地剛剛解凍,萬物復蘇,春雪催人,人們要準備春耕春種了。

二月二,百蟲復蘇,江蘇壹帶,這壹天還有祭蟲的習俗。這天,家家把陳年的糯米、玉米、高梁、芝麻等磨成粉,做成壽桃、卷團等各種果子形狀,或雞鴨等形狀。蒸熟後,插上青竹梢,黃昏時送到田頭或祖墳邊,祈求百蟲不會傷害田中稼禾,希望當年五谷豐登。

中和節時,有的地方要吃太陽雞糕。太陽雞糕的制法是:用糯米制成糕,在糕上用米做壹只壹寸長的象征雞的動物,或在糕上印上象征雞的圖案。太陽雞糕中的雞,代表著太陽,用太陽雞糕來祭日。

二月二這天,老天津衛人講究吃春餅,也稱“春盤”。講究點的,把清醬肉、熏肚花、醬肘子、香腸等切成細絲,也有配成南味雜拌兒的,它是用熏雞絲、小肚絲、火腿絲、香腸絲、外加葡萄幹、以香糟、料酒、白糖、醬油摻雜而成,鹹甜香郁。

此外還要素烹掐菜(即掐去兩頭兒的嫩綠豆芽)、肉絲炒韭黃、肉絲炒菠菜粉兒、攤典菜,和鹵味壹起卷薄餅,人稱“龍鱗餅”。孩子們對此物鐘愛有加,壹來味道鮮美,二來可以用手卷食,無拘無束。

二月二,民間講究吃春餅煎燜子。燜子講究用綠豆粉做成,軟中有硬,富有彈性為上品。鍋中倒入少許油,將燜子切成小塊、用慢火兩面煎黃,裝盤後澆上芝麻醬和蒜汁,點點香醋,味美至極,也有配食芝麻燒餅、油酥燒餅的,全依各人所好。

2)農歷二月二,古代稱為“中和節”,俗稱“龍擡頭”。在過去也是老北京人心目中的重要民俗節日之壹。因此時為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前後,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裏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沈睡中醒來,故稱“龍擡頭”。龍壹擡頭就要雲興雨作,預示著新的壹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二月二這天,老北京的民俗活動也是比較多的。

首先是飲食上有壹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就會風調雨順,才能五谷豐登,所以這壹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壹般要吃春餅,也叫吃“龍鱗”;吃餃子,也叫吃“龍耳”;吃面條,也叫吃“龍須”,北京的龍須面,也由此而得名。其中最講究的是吃春餅,俗稱薄餅,這是北京民間特有的食品,是壹種用白面烙成的雙層荷葉餅,可以揭開,塗上甜面醬,卷上“盒子菜”,也就是木須肉、豆芽拌粉絲、醬肘子等。味道適口,吃著順味。俗話說“盒子菜樣樣有,五谷豐登好年頭。”

二月二這天還有壹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裏“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壹是正月裏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壹歇;二是新的壹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壹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裏,“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松而愉快。

二月二這天的另壹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後,“驚蟄壹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壹畝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松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壹畝園”(今海澱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壹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壹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跟著壹位大臣,壹手提著竹籃,壹手在撒種,牽牛的是壹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後和宮女。畫上還題了壹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擡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壹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擡頭"。這天清晨,家家戶戶用柴竈裏積存的柴灰連續不斷的在地上撒成壹條長龍,直延伸到附近的河邊或井邊,用意是把懶龍送走。然後又用黃土從河邊或井邊開始,撒成長龍,直到自家門前,用意是把勤龍引回。因為龍可以行雲治水,這種引龍活動,用意是春暖後有幾場好雨,以利春耕,使禾稼成長,五谷豐收。 為了尊崇龍,在"二月二龍擡頭"這天,婦女們必須停止針線,以防"紮壞龍眼"。 由於二月二這天已是"驚蟄"之後,陽氣上升,各種冬眠的昆蟲陸續復蘇,所以,這壹天,還有壹個驅除毒蟲的活動。家裏的老人要在早上手持小棍挨房敲打炕沿嘴裏念叨:"二月二,敲炕沿,蠍子蜈蚣不見面。""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不露頭。'認為這樣壹來,蠍子、蜈蚣等害蟲不能復蘇。 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的喝,壹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這天應時素食是煎燜子。燜子是澱粉熬成膠狀塊,把它切成小碎塊,放在平底鍋上用油煎炒,煎到有壹層黃色脆皮時,盛在碗裏,用芝麻醬調稀,撒上蒜末,拌好後即可食用。佐以主食大餅或燒餅,非常可口。

3)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壹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

十字津頭壹字行。

二月二,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多數地區,苗、壯、滿、侗、黎、畬、布依、赫哲、鄂溫克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此節風俗活動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擡頭日之稱。因時在農歷二月初二日,故稱。此俗唐代已有記載,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壹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壹字行。”當時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谷、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韌郡人遊賞散四郊。….”,又汪灝《廣群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朗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明以後,二月二又有關於龍擡頭的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故稱龍擡頭日。清鹹豐《武定府誌》:“……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取竈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試犁、炒蠍豆、戴蓬草、祭龍王、敬土地、謁高禖、嫁女住春、童子開筆等節俗活動。布依族二月二要進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節日當天,家家殺雞敬祖,吃兩色(黑、白)糯米飯,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寧。

是日有許多關於龍的活動,故稱龍擡頭日。二月二龍擡頭之俗,早見於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曰龍擡頭,放元旦祭余餅,薰床炕,曰薰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令人呼為龍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俗雲“龍不擡頭天不雨”,龍擡頭意味著雲興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生育的條件。又,古以為龍為鱗蟲之精,百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農事開始之時,又是百蟲出蜇、蠢蠢欲動之時,故民間有扶龍頭、引青龍、剃龍頭之舉,又有食龍皮、龍須、龍子、龍鱗餅之俗,還有停針、忌磨等禁忌。

4)“二月二龍擡頭”的由來

農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諺語。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擡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並按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附會為4種動物。其中,東宮7宿被想像成壹條南北伸展的巨龍,由30顆恒星組成。

恒星是相對不動的,當地球公轉的位置使巨龍星座與太陽處在同壹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光,人們就會看不到天上的那條巨龍;而過壹段時間以後,地球的位置轉移了,巨龍星座又會重新出現,周而復始,古人找到了這個規律,並以它來判斷時令。

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壹宿出現於地平線上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的標誌。而此時,恰逢我國農歷二月雨水節氣前後,由此產生了“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雲:“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壹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壹字行。”

5)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擡頭”了。這壹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

稱“農歷二月二”為“中和節”是個誤會。中和節起源於唐朝。據《舊唐書·德宗紀》等文獻記載,唐德宗貞元五年“以二月初壹為中和節”。這壹天,官員休假壹天,民間則以青布口袋盛百谷果實,互相贈送,號稱“獻生子”。當時的京城長安還以江米制成糕,叫“太陽糕”,用來祭祀太陽。中和節祭日的做法壹直延續至明清。因中和節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後世便有人把二者混為壹談了。

“二月二龍擡頭”正式形成民俗節日是在元朝。中國自古是農業國家,氣候的好壞對農業收成起著決定作用。這個節日反映了廣大民眾對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夠的雨水,為秋天的豐收打下基礎。

為什麽要“二月二”才龍擡頭呢?因為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蘇、草木萌動,農民們就要春耕、播種了,非常需要土壤濕潤,保有水分。這時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寶貴了,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多麽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

為什麽是龍“擡頭”呢?因為二月初處於驚墊前後,蟄伏壹冬的各種動物又恢復了活力,該有所活動了。龍擡頭了,意味著龍也行動起來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不過,這種說法是壹般人對“二月二龍擡頭”的通常解釋,通俗易懂。然而對於“龍擡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為地球是不動的,是太陽在運動。早在春秋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把太陽在恒星之間的周年運動軌跡視為壹個圓,稱為黃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這個圓分為28個等分,形成28個區間,稱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觀察月亮的運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壹宿,待28宿輪流住完,大約壹個月,所以稱“宿”。把這28宿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平分,每個方位便有7個宿。對這28宿,都給它們起了名字。在東方的7個宿分別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們構成壹組,稱之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象征龍的頭角,亢宿是龍的頸,氐宿是龍的胸,房宿是龍的腹,心宿是龍的心,尾宿、箕宿是龍的尾巴。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至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擡頭。《說文解字》在解釋“龍”字時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都是指這蒼龍7宿在天空的隱現變化,並非是真有壹條動物之龍在變換。“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時期,角宿開始出現在天空,東方蒼龍初露頭角,即是龍擡頭。

中國遠古對龍的崇拜信仰壹直延續下來,把龍視為管雨水的動物神越來越明確,所以《左傳》桓公五年說:“龍現而雩”,是說驚蟄以後龍就要出現了,這時要舉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戰國時的地理、神話著作《山海經》中也說,應龍居處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龍“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由於想象中的龍能騰雲駕霧,於是迷信龍能給人帶來祥瑞,來到人間便可以化身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

直接借助龍的形象舉行求雨活動的最早記載,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書中提到舞龍求雨的活動。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這些都可以看作後世耍龍燈的濫觴。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壹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壹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壹些點心類食品。宋代宮廷在這壹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壹天宮中有“挑菜”禦宴活動。宴會上,在壹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壹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龍擡頭”聯系在壹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擡頭”了。《析津誌》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擡頭”。這壹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元朝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擡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壹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擡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中縣誌》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擡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鹹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擡頭之意雲。”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制作壹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清人《宛署雜民》說:“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擡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這種活動是在節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邊、井邊壹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調雨順。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裏,方才如願。這正是小農經濟意識的反映。有的地方還有耍龍燈的活動,也是求雨之意。講求在這壹天剃頭,是很多地方的習俗。

明清以來,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擡頭……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清康熙時的《大興縣誌》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

為什麽要熏蟲?農歷二月初天氣漸暖,昆蟲開始活動,有的蟲子對人體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這壹天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攤煎餅等辦法,憑借煙氣熏死蟲子,這是壹種講求衛生的理念。在北方,如河北、山東、陜西等地還有吃炒豆的做法用來驅蟲。人們將黃豆浸在鹽水中壹段時間,然後取出放在鍋中爆炒,很快黃豆在鍋中發出蹦響,以此驚動蟲蠍,將之驅趕。至於有的文章提到北京有“二月二接姑奶奶”等民俗,這裏就不用贅述了。

二月二龍擡頭作為古代民俗的壹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於“二月二龍擡頭”的壹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擡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