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關於旅遊活動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論文3000字

關於旅遊活動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論文3000字

旅遊,從個人活動、群體行為發展到當今的現代旅遊業,已經成為涉及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旅遊活動等的社會生活方式。旅遊包括行住吃遊購娛六大要素,又有消閑性、考察性、遊學性、商貿性等多種類型,與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均有關系。單就審美而言,它是對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的綜合性審美實踐活動。故從人文角度看,旅遊具有多元性文化意義。本文將情、理與知識相結合,從旅遊與人的愛美天性、人類文明、人才成長、精神需求、身心健康等方面論述旅遊的文化意義。

壹、旅遊與愛美天性

人是離不開大自然的。人之依存大自然而生存、發展,除了向自然索取不可須臾離開的動植物與空氣、陽光、水等物質資料外,還常從自然美中獲得審美享受的精神食糧。馬克思對此作過精辟的論述。他說:“人比動物愈具有普遍性,他靠來過活的無機自然界的範圍也就愈普遍。在認識領域裏,例如植物、動物、礦石、空氣、光線之類組成人的意識的壹部分,時而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時而作為藝術的對象,它們就組成人的精神方面的無機自然界,即精神食糧。”

大自然作為物質資料,只給人生命生存的條件,而作為精神食糧,則給人生命的美的升華,讓人獲得“極視聽之娛”,以愉悅身心的美的享受,獲得搖蕩性情、產生藝術靈感的心靈激動。它有如音樂的旋律美、繪畫的形象美、詩歌的意境美,繪人以意味無窮的美感。這是人不同於動物,也不同於原始人的高級精神享受。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遊審美,是人類認識美與享受美的壹種高尚的活動。大自然和社會歷史,是人類生存與活動的兩大環境。社會環境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社會工作有歡樂,也常有憂愁與煩惱。而自然環境(除了應避免的災害)作為審美對象,卻以它純真樸實而豐姿多彩的美給人無限的快樂,使人獲得生命的和諧。對此,恩格斯深有感觸他說過:“大自然是宏偉壯觀的,為了從歷史的運動中脫身休息壹下,我總是滿心愛慕地奔向大自然。”(《致喬治·威廉·蘭普盧》,見《馬恩全集》39卷63頁)這說明,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是人類生活張弛相濟、勞逸結合的需要,是使人腦得到精神保健、生命獲得和諧運動的重要方式。

欣賞自然美,還能得到美的巨大感染力。它能陶冶性情,凈化心靈,使人忘憂去煩,消除雜念,到達純凈自由的精神境界。恩格斯在這方面有過真切的體驗與啟人深思的精壁見解:“妳抓住船頭桅桿的纜索,望壹望那被龍骨沖開的波浪,它們濺起白色的泡沫,遠遠地飛過妳的頭上。妳再望壹望遠方的碧綠的海面,波濤洶湧翻騰,永不停息。陽光從無數閃爍的鏡子中反射到妳的限裏,碧綠的海水同蔚藍的鏡子般的天空和金色的太陽熔化成美妙的色彩,——於是妳的壹切憂思,壹切關於人世間的敵人及其陰謀狡計的回憶,就會煙消雲散,妳就會溶化在自由的無限的精神的驕傲意識中。”(《風景》,見(馬克思思格斯論藝術》第四冊393頁)的確,大自然天造地設的超乎鬼斧神工般的美的形象、美的神魄、美的風格,能使人為之心胸開闊,品性崇高,心靈純潔,養成美的情操。範仲淹寫的見“春和景明”而“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劉禹錫寫的“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都是表現美景感人性情的明證。所以,到大自然中去旅遊賞美,是美化心靈與激發藝術靈感的壹大樂事。

愛美是人的天性,對自然美的熱愛尤其如此。魯迅說:“曙日出悔,瑤草作花,若非白癡,莫不領會感動。”這反映了對自然美人皆愛之的客觀事實。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的這種愛美天性,也作過生動的描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資產階級的鎖鏈脫去了,瑪麗花可以自由地表露自己固有的天性,因此她流露出如此蓬勃的生趣、如此豐富的感受以及對大自然的如此合乎人性的欣喜若狂……”(《神聖家族》,見《馬恩全集》2卷217頁)為什麽自然美有如此強大的魅力激發人的愛美天性呢?因為自然之為美,除了自然物的客觀性,也有審美者的主觀感受在起作用,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可見,人的愛美的天性與自然美的和諧合拍,這就是自然美產生怡情作用的本質所在。

所謂愛美天性,是人類長期審美實踐形成的本性。馬克思關於“勞動創造了美”的著名論斷,也包含了勞動創造了審美能力這層意思在內。他說:人的五官能感受美,如耳朵能欣賞音樂,眼睛能感受形式美,是長期得到環境美熏陶的結果。人的愛美天性,就是在代代相傳中逐漸形成發展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走向自然,以激活接受遺傳而來的愛美天性,在獲取自然美無私賜與的精神食糧的同時,進壹步提高人類的審美能力,讓生命的價值得以升華。願人們邁開雙腳奔向大自然,擁抱自然美,提高欣賞美的文化素質,重塑人的文化形象,並由此促進創造美的偉大事業。

二、旅遊與人類文明

什麽是旅遊?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認為:“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壹種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轉引自喬修業主編的《旅遊美學》)這種“享受性”,主要是旅遊觀光中的審美享受。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有了業余時間與消費支出去滿足這種精神享受,故旅遊活動日興,旅遊人數劇增。旅遊正是從外出經濟消費中獲得精神愉快的壹種現代生活方式。

旅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文明程度較高的審美享受。美學家葉朗認為:“旅遊,從本質上說,就是壹種審美活動。離開了審美,還談什麽旅遊?旅遊涉及審美的壹切領域,又涉及審美的壹切形態。旅遊活動就是審美活動”。(《旅遊離不開美學》)的確如此,旅遊涉及自然美、藝術美、生活美的豐富內容。它以旅遊風景為中心,廣涉奇麗的山光水色、花木蟲魚、日月雲霧等自然風光,亭臺樓閣、寺院寶塔,現代建築等人文景觀,雕刻繪畫、詩詞楹聯等文學藝術,民情風俗、集市、建設等社會風貌……從多方面獲得美感。旅遊還在吃、住、行、購、娛諸方面獲得生活樂趣,實在是綜合性的審美享受。

旅遊與人類文明是相互促進連帶發展的。旅遊業的勃興是近百多年現代文明發展的結果。隨經濟的迅猛發展,旅遊業不斷繁榮。相反過來,旅遊業的發展又極大地推動著經濟騰飛。因為旅遊業的三大要素——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旅遊設施的現代化、旅遊管理的科學化與高效能,必然帶動多種經濟部門與文化行業的協同發展,產生綜合效應。要使旅遊的六大要素吃.住、行、遊、購、娛配套發展,形成旅遊大文化的三個層面——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文化層面的立體結構,必然牽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諸多方面,產生整體效應。由此,我國提出了“旅遊促進社會的發展與繁榮”的方針,好些旅遊城市提出了以旅遊業為龍頭帶動全行業大發展的口號。可見,旅遊是隨現代文明而發展,又推動著現代文明建設的社會活動。

現代旅遊對提高整個民族的現代意識有積極的意義。它在拓寬視野、解放思想、涵養文化等方面有深層次的意義,無論在提高民族素質與個人生存價值方面都是如此。旅遊有利於改革開放,為促進經貿發展用旅遊搭臺唱經貿戲,為促進內地落後地區到沿海發達地區開擴眼界,為利用旅遊資源以脫貧致富,為提倡適度消費以加快資金周轉,政府提倡旅遊,人們辦旅遊業與參與旅遊的意識增強,旅遊不再被視為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了。商品經濟的觀念與文化消費觀念,被旅遊之風吹到落後地區人們的心中。在其它方面難以沖破的禁錮意識,通過旅遊的渠道沖破了。出國旅遊熱帶來的觀念更新與文

化精神覺醒的潛在功能是難以估量的。大量外國遊客的來華,大批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的回大陸旅遊,帶來了海外經濟文化中的新鮮營養。這種由旅遊形成的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在拓展經濟新觀念與吸收現代文化意識中產生的彈性功能,對深化改革開放無疑有催化作用。

旅遊是宏揚民族文化建設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徑。旅遊景觀中積澱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各種古建築的結構形式、建造工藝、圖案雕飾等,都反映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內涵。文物古跡直接展示出歷史文化。作為旅遊流動資源的民情風俗,有關景物的詩文與神話傳說等旅遊文學,承載著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倫理道德。觀賞這些旅遊審美對象,自然會接受民族立化的熏陶,培養民族精神、愛國情感。這是建設現代精神文明的深厚土壤。香港作家華莎在《母女浪遊中國》壹書中寫到:“我要踏著祖先的足跡,細味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輝煌,我要憑身上‘傳人’的胎記,拜認金色的矯龍,古老的東方。”這表明反映著歷史文化、凝聚著先人精神性格與聰明才智的旅遊景觀,會給人以思想啟迪、精神鼓舞與文化藝術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