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食不下咽 [ shí bù xià yàn ]
解釋:食物雖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憂心忡忡,不思飲食。
出自: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霽雲(南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譯文:南霽雲(南霽雲慷慨陳詞說)。:‘我來的時候,睢陽的人不吃壹個多月了!我即使想壹個人吃飯,義不忍心;雖然吃,但是難以下咽。’’
二、食不甘味 [ shí bù gān wèi ]
解釋:甘味:感到味道好。吃東西都覺得沒有味道。形容心裏有事,吃東西也不香。
出自:西漢 劉向《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譯文:秦王害怕,睡不安,吃不香。
三、食不遑味 [ shí bù huáng wèi ]
解釋:形容心裏有事,吃東西也不香。
出自: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寢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為念!
譯文:我在外面,不是不好啊,而睡不安穩,吃不顧及口味的,我認為兩方沒能為念!
四、淡而無味 [ dàn ér wú wèi ]
解釋:淡:薄,與“濃”相對。菜肴因鹽少而沒有味道。亦泛指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庶民因其淡而無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
五、嚙檗吞針 [ niè bò tūn zhēn ]
解釋:檗:俗稱黃柏,味苦。嚙檗:食用黃檗,比喻食物之味如黃檗之苦。吞針:將針吞下,比喻食物極難入口。形容食物難以下咽。
出自:唐?康駢《李使君》:“及至冰餐,俱置壹匙於口,各相眄良久,鹹若嚙檗吞針 。”
譯文:到了吃冷飯的時候,放壹湯匙在口,互相看著很久,食物之味如黃檗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