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面的起源和傳說如下:
它的制法起源於隋末,可謂歷史悠久。相傳,太原公子李世民讀書練武、聚才謀義。壹天,武士彟慕名前來拜訪,時值中午,李世民留武士彟書房用餐。
正在裁衣的長孫氏來不及備飯,看到了桌上的裁衣剪刀,急中生智和了面團,用剪刀細細剪下面條來待客。面條出鍋,沒想到味道筋道滑利,口感壹點也不遜色日常的面條,剪刀面因此而成。
剪刀面特點:
剪刀面猶如吳淞江水中的銀魚,不僅民間百姓喜歡吃,還成為歷代禦面。因剪出的面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太原古稱並州,所產剪刀稱為“並州剪刀”或“並刀”,晉代時已名揚天下,唐盧綸在《難綰刀子歌》中贊道:“並州難綰竟何人,每成此物如有神”。
宋代太原有了生產剪刀的集中地,姜夔《長亭怨慢》有“算空有並刀,難剪離愁千縷”,元代楊維楨也有詩“便欲手把並州剪,剪取壹副玻璃煙。”
明代晉府店刀剪更是名高聲隆,國內各大商埠、碼頭都有專營商號。清代趙翼也有“其筆快如並剪”之句。現在太原市內街道中還有大小剪子古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