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
海豐地勢由於北高南低,河流均由北向南流註入海,海城東部的龍津河,發源於銀瓶山,流至小金籠山(鹿境)合赤岸河大小液河之水匯為三江。在運輸並不發達、運輸渠道相對單壹的古代,河不僅為壹個城市增色,更是內陸城市必不可缺少的載體。
龍津河緩緩南流,河邊座落著彭湃故居、準提閣、海豐農會舊址等歷史遺跡。
據史料記載,解放前,龍津河上只有壹座石橋,始建於明代天順七年(1463年),全長80米,它不僅為龍津河增色添彩,還為賞聽漁歌和觀覽水景者添置了好去處。連接海豐縣城壹條重要的古街——大街。
而現在的龍津河上,先後建起了龍津橋、北橋、南橋和三環橋。兩岸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入夜的龍津,被燈火裝點得美輪美奐,如詩如畫。
龍津漁唱
過去的龍津河水清且深,魚多蝦眾,因而漁船穿梭網捕,時可聞魚唱水歌。尤其是在傍晚的時候,很多漁民都喜歡在龍津河上邊打漁邊唱歌,以表達自已豐收的喜悅心情,再加上兩岸有很多附和的人,加在壹起就構成了壹幅很美麗的圖畫,故曰龍津漁唱,尤其是夜晚,唱韻更美,故曰“龍津晚唱”。是海豐的古八景之壹。很多的海豐文人,對龍津河和河上的美景,傾註了詩情畫意,賦予詩歌以記之。
人們把龍津河與它的下遊麗江壹帶合為麗江流域。我們非常驚訝地發現,八處美景有壹個規律性的遇合:銀瓶飛瀑、蓮峰疊翠、萬壽曉鐘、龍津漁唱、麗江月色、長沙夜雨、海門潮聲七處景色都分布在麗江流域,而更令人驚奇的是,龍津漁唱剛好在七景的脈絡中位於最中間的位置。這是巧合還是古人有意安排,現在是很難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