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壹般習慣壹日三餐,但秦漢以前,人們其實壹天只吃兩餐。至於三餐制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其實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三餐制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也有人認為,直到元代才有。總的來說,兩餐制向三餐制的發展是壹個漸進的、平行的、逐步擴大的過程,不是壹下子完成的。
第壹,生產力的高低是決定人們壹天吃多少飯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古代農業不發達,所以糧食有限。直到清朝,中國才引進玉米等農作物,人口突破1億。所以,在古代,吃飽是很多人的奢侈品。在古代,即使壹天只吃兩頓飯,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更別說壹日三餐了。所以壹日兩餐的制度其實是和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掛鉤的。
第二,壹日兩餐和壹日三餐的含義不同。今天,人們經常用“壹日三餐”這個詞來表達對時間的不同感受。而壹天多兩頓飯,就意味著壹天的流逝。因為農業在古代是支柱產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壹種普遍的生活方式。
?第三,在古代,因為食物匱乏,很少有人能吃飽,更別說吃好了。所以,多吃飯不僅是為了滿足食欲,也是壹種身份的象征。只有富人才能多吃飯。比如我們在電視劇裏看到的下午茶,只有貴族才能享用。
?到了現代,食物不再匱乏,普通人壹日三餐都沒有問題。而有些人會為了減肥而刻意少吃,可能是壹天兩餐,也可能是壹天壹餐。但無論如何,今天我們可以不用擔心食物,這確實是壹種巨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