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托是山西柳林傳統特色。
碗團由石勒發明於西晉初年,可冷食或者熱食。用蕎麥仁加水滲透碾壓,漸漸加水,摻成糊狀,過濾去渣,稠度以掛勺為宜。而後將粉糊盛碗入籠,旺火蒸熟後晾涼,從碗中脫出成,故名碗砣。其色淺灰,食時切片,狀若柳葉。
碗托是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發明的壹種好吃的美食,用碗將蕎面糊糊蒸熟,凝固冷卻後切成條條、疙瘩瘩。不管冷調還是熱炒,吃起來是蕎面香味,咬起來是堅耐爽脆。食用時,澆上醋、蒜、特制不辣辣椒,再將它用小刀劃開,即可食用。
托在陜北是很常見的壹種民間食品,走在榆林大街上,許多賣碗托的都打著鎮川碗托的招牌,好像只有這樣自家的生意才能紅火。
碗托的做法:
首先準備食材:蕎麥、西紅柿、青椒、食用油、醋、蒜。取適量的蕎麥裝入布袋,加水後不停的揉搓,直至成糊掛絲。把揉搓好的蕎麥糊倒入鍋中加熱,不停攪動,以防沈澱。待熬成粥糊狀再倒入碗中,晾涼以後即可。
把晾涼後的碗托小心取出,切成條狀,取西紅柿切碎,青椒切絲,在油中翻炒後澆在切好的碗托上面,再澆上適量的醋和蒜不停的攪拌,這樣就可以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