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撻是壹種以蛋漿做成餡料的西式餡餅。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誕生於廣州,流傳到香港後揚名海外,被稱為廣式點心“四大天王”之壹。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然後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松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
初時茶餐廳的蛋撻都比較大,壹個蛋撻便可以成為壹個下午茶餐。我國香港特區的不少酒樓的點心中也包括蛋撻仔(小型蛋撻)。Laura Mason在《Traditional Foods of Britain》提出,早在中世紀,英國人已利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制作類似蛋撻的食品。
有指蛋撻亦是中國17世紀的滿漢全席中第六宴席的其中壹道菜式。其中廣式蛋撻以撻皮分類可以分為兩種:牛油蛋撻和酥皮蛋撻。
什麽是廣式點心:
又稱為廣州點心,是漢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嶺南小吃為基礎,廣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宮廷面點和西式糕餅技藝發展而成。
品種有1000多款,為全國點心種類中之冠。“壹盅兩件飲早茶,三包五點食點心”,廣州做為廣東早茶美食文化的核心區域,也是廣式點心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