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抓面,黃澄澄金燦燦油亮亮,又軟又韌,鹽堿適量,其味溫和,在閩南濕熱的氣候下也不容易變餿。手抓面由面料、配料、佐料三部分合成,面料采用堿面條煮熟趁熱在竹篩上鋪制成手掌大的圓形的薄片。香、甜、酸、辣俱全,油而不膩,爽口開胃。手抓面的面條很特別,不是用白堿揉的,而是用大樹堿做的。所謂大樹堿是將樹幹燒成碳浸泡在水中後浮出來的壹層白色的堿,用它揉的面條特別嫩滑、勁道,口感非常好。小小地咬壹口面條,仔細咀嚼,滿嘴都是原始而純凈的面香。幹吃也不會覺得膩,而且越嚼越有味。
先是點堿,多少比例要合適,因為面的質量取決於堿水的比例,老牌的手抓面關鍵就是點堿的功夫。二是和面,大缸裏的面粉轉眼間成為黏糊糊的壹團,推拉、拍擊、揉轉之間,變成光溜溜的面團,再放到專用的條幾上。三是揉面,師傅持壹橫木,壹端插進對面的槽中,中段置面團上,人側身騎坐橫木末端,單腿彈跳,橫木隨人上下起伏、左移右動,是揉面,也是舞蹈。只有揉透了的面吃起來才勁道。四是搟面,方法同和面相近,搟壹層,撒壹回粉,折疊後再搟,直至符合要求。五是切面,用刀切成均勻的細條,直徑2-3毫米。最後是氽面,面條在沸水鍋裏氽熟後迅速撈出,盤成巴掌大小,壹份壹份,晾在賀竹匾上,手抓面就做成了。
手抓面除了是壹種誘人的口舌享受外,更在於它是平民的吃食,引車賣漿輩的享受,雖不登大雅之堂,但味美、營養、方便。不必借用任何餐具,抓在手上即可大嚼特嚼;不必正襟危坐,孩子們是邊玩邊吃,鄉下農民壹邊荷鋤扛犁,壹邊咬著手抓面下田,猶如現今城裏的“上班族”,為了趕時間,邊啃面包喝牛奶,邊急急行走的情形;更沒有主食與零食的區分,肚子餓了隨時可以“抓”來享用,況且葷素結合,營養豐富,物美價廉,深受平民百姓的喜愛,也可見閩南人瀟灑輕松、隨意自在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