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蓮與鄭和這位航海家有關。
壹、解析
1、榴蓮是在明朝時期就傳入中國的。我國歷史上第壹次對榴蓮的明確描述是在鄭和的副手馬歡所寫的《瀛涯勝覽》中。相傳在鄭和下西洋的途中,第壹次看到了榴蓮,他抱著好奇的心態吃下第壹口的時候,被震撼到了,他認為榴蓮十分甜美;
2、那種對味蕾的刺激在口腔內流連了好長壹段時間,而且那時鄭和的船隊遠在他鄉,有榴蓮這種美食陪伴,令同行人舍不得離開,也有流連忘返之意。於是鄭和直接稱呼它為榴蓮,這個名字壹直沿用至今;
二、鄭和
1、鄭和(1371年?-1433年?),壹說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人。明朝太監,航海家、外交家;
2、鄭和年輕時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後在靖難之役中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永樂三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
3、1425年(洪熙元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壹說在途中於1433年(宣德八年)卒於古裏國,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初葉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
4、鄭和本人,也在這壹歷史事件中展現出其外交才能、軍事謀略以及精神品質,並贏得世人的尊重和紀念。晚清以降,鄭和研究獲得迅速發展,但不少重要課題仍無定論;鄭和成為下西洋的正使太監,有多重原因。鄭和具備軍事才能,並且得到朱棣的信任;
5、在朱棣決策下西洋時,鄭和正當壯年,身材魁偉,朱棣曾詢問袁忠徹以鄭和率軍出使是否合適,袁忠徹認為合適。此外,鄭和兼涉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背景,也被認為有利於其順利完成下西洋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