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過後,走在鎮江的大街小巷上,便很容易聞到陣陣撲鼻的濃香,熟悉的人都知道,這是東鄉羊肉的味道。在每年的秋冬季節,吃羊肉、喝羊湯是鎮江人的壹大美食時尚,星級飯店、路邊小攤紛紛推出自己的東鄉羊宴:紅燒的羊肉,清炒的羊雜,泡著京江臍的羊湯……吸引來無數食客大開“羊”葷。
東鄉羊肉是鎮江的特色風味,盛產於鎮江市丹徒區的大路鎮、姚橋鎮以及大港壹帶。這壹帶地處鎮江市的東部,是為“東鄉”。烹制東鄉羊肉最富盛名的是現已劃歸姚橋鎮的儒裏,這個原名朱家圩的小集鎮,傳說系由乾隆皇帝禦賜方有現名的,而乾隆賜名的因緣,正是起於東鄉羊肉。
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聽聞鎮江朱家圩壹帶的羊肉味美至極,遂差人前去采辦。孰知差去的采辦既貪婪又好色,在朱家圩采辦羊肉時居然調戲村姑,最終被當地鄉人痛毆致死。得知此事後乾隆大怒,決定微服前往探個究竟,以做出最終的懲罰決定。然而,到了朱家圩後這位皇帝發現,當地人無論男女老少,個個知書達禮,於是賜名“儒裏”。
如今,經營東鄉羊肉規模最大的當數鎮江市區的儒裏飯店。據該店的老板王嘉先生介紹,傳統意義上的東鄉羊肉是紅燒羊肉,其肉質細嫩,肥而不膩,可以養胃補虛。東鄉羊肉從選料到烹制直至加工羊肉的火(豆稈燒的文火),都十分有講究。因為主料選用的是當年的本地山羊,而這些山羊又是吃田邊、堤岸、山丘上的青草長大,所以東鄉羊肉又堪稱“綠色食品”。
隨著人們飲食口味的變化和羊肉經營的發展,如今東鄉羊肉不僅在烹制方法上有所優化,而且在菜系內容上有所拓展,“東鄉羊肉”已從最初的紅燒羊肉發展到今天的全羊席,其“東鄉”品牌得到了延伸。但是,由於東鄉羊肉的主料———本地山羊在養殖上難以取得量的突破,事實上如果大量養殖也會破壞生態環境,所以東鄉羊肉的最終發展還是由壹定條件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