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在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早在古代,人們在尋找食物時就發現壹些食物具有治療疾病的功能。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薏米、大棗、芝麻、葡萄、山藥、核桃、百合、蓮子等眾多藥食同源的品種,並對其功效進行了闡述。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就有飲食的處方。例如,烏賊骨丸用麻雀蛋、鮑魚、茜草和烏賊骨治療血虛。漢代大醫張仲景非常重視飲食的應用,創造了許多食療的食譜,如當歸生姜羊肉湯,對產後虛弱效果顯著,被廣泛應用至今。唐代是我國食療學的形成時期,在此期間出版了我國第壹部食療專著《食療本草》,記載了227種藥膳的功效及其適應癥。著名醫學家孫在他的醫學著作《千金》中還專門列出了壹篇關於“食物治療”的文章,強調“丈夫是醫生,應該知道疾病的來源,知道自己犯了什麽病,用食物治療,如果飲食不能治愈,再訂購藥物”,指出“食物可以驅除邪惡,鎮靜臟腑,怡神醒腦,豐富血液和氣體”,並創造了茯苓酥和杏仁酥等著名飲料。之後,歷代醫家和養生專家對飲食的研究逐漸深入,使中國的飲食研究不斷完善和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疾病預防意識的不斷提高,中國飲食已受到國內外醫學、營養和普通公眾的廣泛重視。然而,目前仍缺乏關於餐飲的整理、研究、開發和應用的參考書,從理論指導到實際合理應用。為了使飲食更加規範和系統,同時滿足人們對疾病預防和保健的需求,九五(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經過長期研究和醞釀,根據實際需要編寫了這本綜合飲食教材,包括中醫基礎理論、飲食基礎、常用藥物和食物與飲食譜,共25萬字,以期指導從事飲食研究和應用開發的工作者。